人教版广东广州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广东广州高考专题生物高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细胞的运动、分裂、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
B: 中心体只与动物细胞的分裂有关,可由它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小肠黏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D: CO_2 在线粒体产生后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4层生物膜【答案】A
【解答】解:A.细胞质基质中含有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决定着细胞形状,与细胞的运动、分裂、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A正确;
B.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含有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B错误;
C.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
D. CO_2 在线粒体产生后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被利用需穿过线粒体膜
(2层生物膜)→细胞膜
(1层生物膜)→相邻细胞的细胞膜
(1层生物膜)→叶绿体膜
(2层生物膜),至少穿过6层生物膜,D错误。
故选:A。
第2题.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都可以渗透失水,所以都能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
B: 植物细胞吸水的条件之一是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C: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都会引起细胞破裂
D: 植物细胞在清水中体积不再变化时,没有水分子通过细胞膜
【答案】B
【解答】解:A.成熟的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植物细胞吸水的条件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B正确;
C.动物细胞吸水会引起细胞破裂,而植物细胞存在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不会吸水涨破,C错误;
D.植物细胞在清水中体积不再变化时,水分子进出细胞膜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B。
第3题.
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叙述中不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显著特点的是()
A: 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B: 中心体周围发射出星射线
C: 在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D: 在细胞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A
【解答】
解:A.有丝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点,A正确;
B.动物细胞是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细胞板,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形成纺锤体,D错误。
故选:A。
第4题.
研究人员为探究荞麦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的遗传规律,以两种自交可育的普通荞麦纯种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亲本F_1表现型F_2表现型及数量
绿茎尖果× 绿茎钝果红茎尖果红茎尖果271、红
茎钝果90、绿茎尖
果210、绿茎钝果
71
A: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由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控制的
B: 荞麦的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C: 荞麦的尖果与钝果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D: 荞麦的绿色茎与红色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答案】D
【解答】A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母系遗传,而从杂交实验结果来看,子代的表现型并未与母本一致,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A 正确;
B、C、D项,由表中数据可知, F_2 中红茎尖果、红茎钝果、绿茎尖果、绿茎钝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dfrac2764、\dfrac964、\dfrac2164、\dfrac764,且红茎∶绿茎≈9∶7,尖果∶钝果≈3∶1,说明养麦的主茎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瘦果形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D 错误。
故选D。
第5题.
用 32P标记的 T_2噬菌体侵染不含 32P的大肠杆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大肠杆菌的DNA上基因表达的结果
B: 亲代噬菌体DNA连续复制3次产生的DNA中,含 32P的DNA占1/8
C: 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
(A+G)/
(T+C)的值不同
【答案】C
【解答】解: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噬菌体的DNA指导下表达的结果,A错误;
B.亲代噬菌体DNA连续复制3次产生的DNA中,含 32P的DNA占1/4,B错误;
C.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C正确;
D.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都是双链的,
(A+G)/
(T+C)的值都等于1,D错误。
故选:C。
第6题.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子端粒和瑞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研究者: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序列DN
A: 端粒酶是种由催化蛋白和RNA模板组成的复合物。
在端粒酶的作用下,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
下列关于端粒和端粒酶说法中,错误的是
()A.端粒酶的存在说明RNA可以作为催化剂
B: 癌变细胞中端粒酸含量及活性较高
C: 端粒酶具有模板作用和催化作用
D: 该项研究为延长人的寿命提供理论指导
【答案】A
【解答】A、端粒酶是种由催化蛋白和RNA模板组成的复合物,端粒酶中的催化蛋白能以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该酶为逆转录酶,属
于蛋白质成分,不能说明RNA可以作为催化剂,A错误;
B、癌变细胞能无限增殖,含有的端粒酶含量及活性较高,B正确;
C、端粒酶中的催化蛋白能以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说明端粒酶具有模板作用和催化作用,C正确;
D、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序列DNA,端粒酶能够使端粒延长,保护染色体结构,延缓细胞衰老,因此该项研究为延长人
的寿命提供理论指导,D正确。
故选A.
第7题.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这个老问题,最近又引起了新讨论.下列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A: 一般动物吃不到较高处的树叶,但脖子较长的长颈鹿却能吃到,因此有生存优势,能留下更多的后代
B: 在求偶季节,雄长颈鹿会挥动长脖子互相撞头进行决斗,脖子越长,就越容易获胜,取得更多的交配机会
C: 长颈鹿生活在土壤贫瘠的非洲内地,因此它不得不尽力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这导致它脖子变得较长
D: 长颈鹿种群中脖子普遍很长,其根本原因是与长脖子相关的基因频率的提高
【答案】C
【解答】解: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现代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是环境对不同个体的选择作用.C选项中长颈鹿生活在土壤贫瘠的非洲内地,因此它不得不尽力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这导致它脖子变得较长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故C项错误.
故选:C.
第8题.
如图所示,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她立刻抬脚缩腿,随后感觉到疼痛,看到伤口红肿后到医院就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此人产生痛觉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①
B: 此人缩腿之后在大脑皮层③产生痛觉反射
C: 上述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没有激素参与
D: 医生担心她感染破伤风杆菌,立刻给她注射破伤风疫苗进行应急免疫治疗
【答案】A
【解答】解:A.此人产生痛觉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抬脚缩腿属于条件反射,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①脊髓,A正确。
B.此人缩腿之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但是该过程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上述过程中即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参与,C错误。
D.为避免破伤风的产生,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应该直接用患者的血清,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
(抗毒素),能快速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A。
第9题.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种病毒破坏了吞噬细胞,则会影响到特异性免疫过程
B: 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
C: 缓冲物质的存在使得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pH稳态
D: 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答】
第10题.
激动素是一种非天然的细胞分裂素。
某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干旱条件下棉花(生长早期)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组、C组和D组均不能与 A_2组形成对照实验
B: 棉花不同生长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可能不相同
C: 植物不能合成激动素,因此激动素不属于植物激素
D: 缺水条件下,激动素不能缓解干旱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答案】D
【解答】解:A.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B组、C组和D组都与 A_2组都有2个因素不同,A正确。
B.该实验只探究了棉花生长早期,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棉花不同生长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可能不相同,B正确。
C.激动素是一种非天然细胞分裂素,即该物质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C正确。
D.与 A_1组相比,缺水条件下使用激动素棉花的产量均增加,但比 A_2组的产量低,即激动素能缓解干旱对棉花产量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第11题.
2018年3月22日,深泽县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开展人感染H7N9禽浓感防控技术培训与演练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锻炼队伍,完善流程,从实战角度出发,做好疫情应急处置。
下列关于H7N9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7N9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 其不具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C: H7N9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D: 为快速获得H7N9的标本,必须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培养
【答案】D
【解答】
第12题.
已有研究表明,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雄性个体多发出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孵化会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
A: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 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C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第13题.
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数量可以增加一倍
B: PCR反应过程中需要3个不同的温度范围
C: PCR反应过程中加入的酶的显著特性是耐高温
D: 模板DNA和引物能在每一次扩增中重复使用
【答案】D
【解答】解:A.PCR过程中DNA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所以一次循环可使目的基因的量增加一倍,A正确。
B.PCR反应过程中需要3个不同的温度范围,90℃~95℃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60℃复性
(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0℃~75℃引物链延伸,B正确。
C.PCR反应过程中加入的酶的显著特性是耐高温,C正确。
D.PCR中模板DNA序列可反复在每一次循环中用作模板;而每一次循环用到的引物都会一直成为产物DNA中的一部分序列,在下一个反应循环中作为模板DNA,所以不可重复作为引物,D错误。
故选:D。
2.解答题
第14题.
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对某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影响,其中 Y_1、 Y_2、 Y_3表示不同波长的光。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中的 Y_1 Y_3代表红光、橙光、黄光,则代表红光的是________,在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三种波长光下光合作用的合成量均不再增加,这时,起制约作用的环境因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结合图示分析,有些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时,在棚内悬挂____________(填 Y_1
Y_2或 Y_3)的灯管作为补光用。
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时,则要选择_________色的薄膜,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冬季,密闭大棚塑料薄膜能起到保温和透光等作用,但是光照适宜的白天,一般要在11~15点通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 Y_1', '温度、\ CO_2浓度、水分、无机盐
(2)\ Y_1', '无', '自然光的光强一定,无色透明的薄膜能使可见光中各波长的光得到充分利用
(3)11点以前,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大棚中\ CO_2 浓度逐渐下降,在11~15点通风利于提高大棚中的\ CO_2浓度
(且11点至15点温度较高,不会使大椰内温度过低)'
【解答】解:
(1)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为主,图示 Y_1 Y_3所代表的三种不同波长的光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同光照强度下红光对光合作用最有效,光合作用合成量最大,所以, Y_1代表红光。
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合成量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不是制约因素, CO_2浓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了光合作用。
(2)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时,给予的光强一定的情况下,要选用能被植物充分吸收的波
长的光,因此要选择图中 Y_1代表的光
(红光)作为补光用。
选择薄膜时一般宜选用无色透明的薄膜,因为无色薄膜可使所有光都透过,虽然说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比较多,但不表示不吸收光谱上的其他光,所以用无色透明薄膜是最好的。
(3)11点以前,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大棚中 CO_2 浓度逐渐下降,在11~15点通风利于提高大棚中的 CO_2浓度,且11点至15点温度较高,不会使大椰内温度过低,不会影响密闭大棚塑料薄膜的保温和透光等作用。
第15题.
豌豆种子子叶黄色
(Y)对绿色
(y)为显性,形状圆粒
(R)对皱粒
(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________定律。
(3)在杂交后代F_1中,非亲本的表现型是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 F_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
【答案】'
(1)\ I加室YyRr和yyRr
(2)分离
(3)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 '\ 1:', '\ 1/4'
【解答】
(1)据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和yyRr.
(2)据题干信息:圆粒×圆粒→圆粒:皱粒 =3:,黄色×绿色→黄色:绿色 =1:,说明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
定律。
(3)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和 y_R,杂交后代 F_1中,非亲本类型包括黄色皱粒和绿
色皱粒,黄色皱粒 \left( V_加\right)所占的比例是
=12\times 1/4=1/8,绿色皱粒
(yyrr)占的比例 =12\times 1/4=1/8,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 1.1. F_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 =12\times 12=1/4
第16题.
绿萍是小型浮游植物,与固氮藻类共生,是优质的家禽饲粮。
绿头鸭是杂食性家禽,并且鸭肉富含高品质蛋白。
与传统稻田相比,稻田养萍、稻鸭共作的稻一鸭一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更适合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
请回答以下问题:(1)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群落水平上对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
(2)研究表明,与传统稻田相比,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显著抑制虫害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不断循环。
传统稻田中往往需要施加氮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有效减少氮肥的使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入饲料中的能量', '丰富度、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
(2)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3)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 '农产品从生态系统中不断输出,土壤中的氮不能满足稻田生产所需', '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中,绿萍与固氮菜类共生,增加了土壤中氮含量'
【解答】解:
(1)稻一鸭一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投入饲料中的能量。
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或各种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等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
(2)由于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所以该生态农业模式可显著抑制虫害发生。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
生物群落之间进行不断循环。
传统稻田中,农产品从生态系统中不断输出,土壤中的氮不能满足稻田生产所需,所以往往需要施加氮肥。
由题干信息可知,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中绿萍与固氮藻类共生,增加了土壤中氮含量,可有效减少氮肥的使用。
第17题.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常用荧光RT—PCR技术进行检测,方法是取检测者的mRNA在试剂盒中逆转录出cDNA,并大量扩增,同时利用盒中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来检测PCR产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在检测过程中,随着PCR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杂交双链荧光信号的强度也等比例增加,可通过
荧光强度的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
(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荧光RT—PCR技术所用的试剂盒中应该含有;检测者的mRNA、_________、________、逆转录酶、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缓冲体系。
(2)如果要同时扩增两种基因,则试剂盒中的引物应该有________种,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
________(填阴或阳)性,但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
现有甲乙两个待检样本,检测时都出现了上述形态的曲线,但甲的a点比乙的a点明显左移,请给这种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试剂盒合格且正富,操作过程规范且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核酸检测外,研究人员还研发了利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生产出能与新冠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
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时,为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
(2)4', '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3)阳', '甲样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更高,达到阈值所需的循环数更少
(4)定期更换培养液'
【解答】解:
(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荧光PCR法基本原理是:将新冠病毒mRNA逆转录为DNA,通过采用多重荧光RT-PCR技术监测,因此荧光PCR法所用的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逆转录酶、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缓冲体系。
(2)根据PCR技术的原理,在扩增DNA分子时每一条链均需与相应的引物结合才能进行扩增,因此如果要成功将上述两种基因同时扩增出来,则在试剂盒中的引物应该有4种;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作用是使热稳定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3)理论上,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阳性,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
检测结果甲的a点比乙的a点明显左移,说明甲样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更高,达到阈值所需的循环数更少。
(4)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时,为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是定期更换培养液,最后所得抗体是单克隆抗体,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第18题.
科学家想要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某种良种奶牛,回答下列与动物细胞培养、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胚胎工程有关问题:(1)从供体获得体细胞后,首先要对供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体外培养动物细胞需________的环境、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适宜的________,且培养环境中需要有一定浓度的 O_2和 CO_2, O_2是________, CO_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动物的体细胞一般不表现出全能性,因而需要将供体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将移植后的细胞培育成良种个体。
在收集到卵母细胞后,在体外将其培养到________期,通过显微操作对其进行去核。
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后,常通过________使两细胞融合,构建重组胚胎。
(3)用激素对代孕母牛进行________处理,并将重组胚胎移植入代孕母牛子宫。
重组胚胎可在代孕母牛子宫中正常发育,因为受体子宫对移入的外来胚胎________,这为胚胎在受体子宫中存活提供了可能。
【答案】'
(1)无菌、无毒', '温度和pH', '细胞代谢所必需的', '维持培养液的pH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电激法
(3)同期发情', '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解答】解:
(1)从供体获得体细胞后,首先要对供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体外培养动物细胞需无菌、无毒的环境、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pH,且培养环境中需要有一定的 O_2和 CO_2, O_2是细胞代谢必需的物质, CO_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2)动物的体细胞一般不表现出全能性,因而需要将供体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将移植后的细胞培育成良种个体。
在收集到卵母细胞后,在体外将其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通过显微操作对其进行去核。
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后,常通过电激法诱导两细胞融合,构建重组胚胎。
(3)用激素对代孕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供受体母牛的生理状态一致,并将重组胚胎移植入代孕母牛子宫。
重组胚胎可在代孕母牛子宫中正常发育,因为受体子宫对移入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子宫中存活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