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两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D.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D项正确;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项;两派都属于资产阶级,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排除BC项。故选D项。
3.中国古典诗歌《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二十四个字,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下列史实能够与上述诗歌形成互证的是( )
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攻占河套地区
B.霍去病出征匈奴,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C.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上述材料说明该运动中( )
A.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B.工入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15.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国团成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论改问心。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国这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外文明呈现融合 趋势B.救亡图存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C.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批判继承
A.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B.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D.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昌由“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的转折是唐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设安西都护府统辖,此时唐朝封建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对土地兼并持抑制政策,D项正确;高昌在安史之乱后才被回鹘侵占,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是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1059年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王安石( )
A.重视经济改革忽略政治革新B.欲从增加社会财富进行改革
C.解决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D.裁汰冗员,为国家节约开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含义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B项正确,排除D项;王安石变法重视经济改革,但材料并未反映其忽略政治革新,排除A项;王安石是在宋神宗时开始改革的,材料中的上书发生在宋仁宗时,排除C项。故选B项。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能改善中外贸易的出超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希望摆脱封建束缚,B项正确;明朝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界限依然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C.马克思主义思想行得到广泛传播D.爱国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运动是五四运动,从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得出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D项正确;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觉醒,排除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非历史舞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如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派驻藏大臣
1762年
设伊犁将军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康乾盛世君主专制的强化D.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均属于康乾盛世时期王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对外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1689年到1793年在位的清朝君主不仅仅是康熙,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从1927到1936年的十年间,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造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因素有( )
D.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失我焉支山”、“失我祁连山”,联系教材内容,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B项正确;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即河套以南之地,指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排除A项;西域是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包括今新疆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8.洪武四年,朱元璋制定法律,规定庶民衣服上不得有金绣、锦绮以及绫罗,庶民只能穿由绸、绢以及素纱制作的衣服;到了天启年间,庶民服饰的奢靡以及逾礼犯上已经非常严重,朝廷也无力管制。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
C.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D.传统社会结构面临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可知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即认识到先进性,也认识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知识分子强调中西调和,并不是融合,排除A项;救亡图存早在鸦片战争后就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排除B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不是批判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
A.楚国据长江之天险,国家强大,亦无强劲之敌
B.楚人天性温和,不尚武力
C.江汉流域土壤肥美,水旱稀少,人口的密度低
D.楚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周初以来,楚国没有受到别国别族的侵略,也不惧怕别国别族的侵略,这种安全是黄河流域的诸夏国家所没有的。除了军事上的安全以外,因为江汉流域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人口密度又比较低,楚人更有一种北方所仰羡不及的经济的安全,C项是主要原因,故选C项;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楚国有强劲之敌,排除A项;楚人尚武,排除B项;是楚国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而非道家思想影响楚国,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周公旦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太甲因暴虐无道,不理政务而被伊尹放逐,周公因周成王年纪小代理其职)两个时期比较而言,百姓对于“王权”本身的出身是否正当更加关注,而非依据代理政事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原始民主传统无关,排除A项;周公的做法并未破坏宗法制,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仅涉及到大臣代行统治者行政权之下百姓的态度表现,故“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B.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A
4.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 )
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
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可知画像砖石描绘了民间的游戏活动,将体育活动与艺术表达有机融合,C项正确;宋朝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排除A项;画像中不能体现出胡汉民众生活的差异,排除B项;“稳定繁荣”不符合魏晋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据史书记载,古国高昌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2.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和汉水界划出一大片沃野,楚人在其间过着优游闲适的生活,和北人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这种差异从他们的神话可以看出:楚国王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缥缈的火神。楚人神话里,没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执斧钺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是有披着荷衣、系着蕙带、张着孔雀盖和翡翠翎的司命(主持命运的神)。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9.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材料明李贽( )
A.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B.批判传统理学的空谈倾向
C.想把天理人欲相结合D.开启了新时代的民主启蒙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李贽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旨在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心”并未批判理学空谈,排除B项;据“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其主要涉及对人性的解放,并未提及人的欲望,排除C项;明代李贽思想很快便湮没无闻,新时代的民主启蒙开启于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 )
A.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
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帝退位诏书是辛亥革命过程中清朝皇族、袁世凯集团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妥协的产物,D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标志清朝统治的结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和平过渡,但是不能说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因为此后还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排除A项;退位诏书是一种政治文件,并不具有宪法的性质,排除B项;诏书的颁布,宣告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没有彻底结束整个封建制度,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2023届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原始民主传统犹在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
7.古代陕西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夏口(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以下朝代与夏口所属的行政归属对应正确的是( )
A.唐代一淮南路B.北宋一淮南西道
C.明代一湖广承宣布政使司D.清代一河南行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夏口即今汉口,明代属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C项正确;夏口在唐代属于淮南道,排除A项;夏口在北宋属于淮南西路,排除B项;夏口在清代属于湖北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D项正确;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项;两派都属于资产阶级,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排除BC项。故选D项。
3.中国古典诗歌《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二十四个字,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下列史实能够与上述诗歌形成互证的是( )
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攻占河套地区
B.霍去病出征匈奴,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C.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上述材料说明该运动中( )
A.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B.工入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15.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国团成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论改问心。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国这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外文明呈现融合 趋势B.救亡图存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C.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批判继承
A.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B.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D.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昌由“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的转折是唐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设安西都护府统辖,此时唐朝封建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对土地兼并持抑制政策,D项正确;高昌在安史之乱后才被回鹘侵占,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是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1059年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王安石( )
A.重视经济改革忽略政治革新B.欲从增加社会财富进行改革
C.解决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D.裁汰冗员,为国家节约开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含义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B项正确,排除D项;王安石变法重视经济改革,但材料并未反映其忽略政治革新,排除A项;王安石是在宋神宗时开始改革的,材料中的上书发生在宋仁宗时,排除C项。故选B项。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能改善中外贸易的出超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希望摆脱封建束缚,B项正确;明朝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界限依然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C.马克思主义思想行得到广泛传播D.爱国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运动是五四运动,从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得出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D项正确;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觉醒,排除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非历史舞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如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派驻藏大臣
1762年
设伊犁将军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康乾盛世君主专制的强化D.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均属于康乾盛世时期王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对外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1689年到1793年在位的清朝君主不仅仅是康熙,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从1927到1936年的十年间,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造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因素有( )
D.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失我焉支山”、“失我祁连山”,联系教材内容,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B项正确;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即河套以南之地,指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排除A项;西域是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包括今新疆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8.洪武四年,朱元璋制定法律,规定庶民衣服上不得有金绣、锦绮以及绫罗,庶民只能穿由绸、绢以及素纱制作的衣服;到了天启年间,庶民服饰的奢靡以及逾礼犯上已经非常严重,朝廷也无力管制。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
C.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D.传统社会结构面临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可知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即认识到先进性,也认识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知识分子强调中西调和,并不是融合,排除A项;救亡图存早在鸦片战争后就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排除B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不是批判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
A.楚国据长江之天险,国家强大,亦无强劲之敌
B.楚人天性温和,不尚武力
C.江汉流域土壤肥美,水旱稀少,人口的密度低
D.楚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周初以来,楚国没有受到别国别族的侵略,也不惧怕别国别族的侵略,这种安全是黄河流域的诸夏国家所没有的。除了军事上的安全以外,因为江汉流域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人口密度又比较低,楚人更有一种北方所仰羡不及的经济的安全,C项是主要原因,故选C项;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楚国有强劲之敌,排除A项;楚人尚武,排除B项;是楚国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而非道家思想影响楚国,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周公旦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太甲因暴虐无道,不理政务而被伊尹放逐,周公因周成王年纪小代理其职)两个时期比较而言,百姓对于“王权”本身的出身是否正当更加关注,而非依据代理政事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原始民主传统无关,排除A项;周公的做法并未破坏宗法制,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仅涉及到大臣代行统治者行政权之下百姓的态度表现,故“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B.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A
4.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 )
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
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可知画像砖石描绘了民间的游戏活动,将体育活动与艺术表达有机融合,C项正确;宋朝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排除A项;画像中不能体现出胡汉民众生活的差异,排除B项;“稳定繁荣”不符合魏晋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据史书记载,古国高昌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2.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和汉水界划出一大片沃野,楚人在其间过着优游闲适的生活,和北人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这种差异从他们的神话可以看出:楚国王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缥缈的火神。楚人神话里,没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执斧钺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是有披着荷衣、系着蕙带、张着孔雀盖和翡翠翎的司命(主持命运的神)。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9.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材料明李贽( )
A.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B.批判传统理学的空谈倾向
C.想把天理人欲相结合D.开启了新时代的民主启蒙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李贽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旨在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心”并未批判理学空谈,排除B项;据“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其主要涉及对人性的解放,并未提及人的欲望,排除C项;明代李贽思想很快便湮没无闻,新时代的民主启蒙开启于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 )
A.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
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帝退位诏书是辛亥革命过程中清朝皇族、袁世凯集团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妥协的产物,D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标志清朝统治的结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和平过渡,但是不能说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因为此后还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排除A项;退位诏书是一种政治文件,并不具有宪法的性质,排除B项;诏书的颁布,宣告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没有彻底结束整个封建制度,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2023届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原始民主传统犹在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
7.古代陕西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夏口(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以下朝代与夏口所属的行政归属对应正确的是( )
A.唐代一淮南路B.北宋一淮南西道
C.明代一湖广承宣布政使司D.清代一河南行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夏口即今汉口,明代属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C项正确;夏口在唐代属于淮南道,排除A项;夏口在北宋属于淮南西路,排除B项;夏口在清代属于湖北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