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OTSC吻合夹闭合消化道瘘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内镜OTSC吻合夹闭合消化道瘘的临床研究
张娟娟;汪志明;刁艳青;张永良;王革非
【摘要】目的消化道瘘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而OTSC吻合夹能闭合消化道全层,有效治疗消化道瘘.文中旨在观察经内镜OTSC吻合夹闭合消化道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内镜中心进行内镜下OTSC吻合夹闭合治疗的28例术后消化道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程、消化道瘘的部位、瘘口直径等及OTSC夹闭后疗效.OTSC治疗成功者出院后门诊随诊半年,观察有无消化道瘘.结果 28患者OTSC吻合夹均夹闭成功,无脱落、出血等并发症.OTSC夹闭后1~2周行窦道或者消化道造影检查,23例(82.14%)消化道瘘愈合.23例治疗成功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其中4例患者失访,19例患者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消化道瘘.结论 OTSC吻合夹治疗消化道瘘安全有效,避免再次手术,减少创伤.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
【年(卷),期】2018(031)010
【总页数】3页(P1054-1056)
【关键词】OTSC吻合夹;内镜治疗;消化道瘘
【作者】张娟娟;汪志明;刁艳青;张永良;王革非
【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
所;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0 引言
消化道瘘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病程迁延,一般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感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增加病死率。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OTSC吻合系统应运而生,研究显示OTSC吻合夹能有效治疗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瘘和消化道出血[1-2],避免二次手术创伤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但国内相关研究很少。

本研究回顾性研究经内镜OTSC吻合夹闭合消化道瘘的疗效,为消化道瘘的微创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内镜中心进行内镜下OTSC吻合夹闭合治疗的28例术后消化道瘘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19例,女9例。

平均年龄(50.89±15.67)岁。

消化道瘘包括吻合口瘘11例、胃瘘3例、十二指肠瘘4例、阑尾残端瘘4例、结肠瘘2例、直肠瘘2例及储袋盲端瘘2例。

病程平均(118.43±64.91)d,瘘口平均直径(4.55±1.14)mm。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内镜治疗前均经消化道造影或窦道造影检查确诊消化道瘘,并进行窦道或腹腔冲洗引流,确保局部炎症消退、坏死组织清除后再进行内镜评估;排除标准:瘘口直径>2 cm、瘘口黏膜严重纤维化、炎性肠病活动期、感染及中重度低蛋白血症患者。

1.2 内镜治疗使用前将吻合夹(型号12/6t)安装在内镜前端的透明帽上,通过牵引线进行牵拉,将吻合夹释放。

患者左侧卧位,鼻导管吸氧,丙泊酚注射剂2
mg/(kg·min)静脉麻醉,进行内镜治疗。

进镜后发现瘘口,经腹壁窦道注射亚甲兰
溶液明确瘘口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内镜操作位置,透明帽接近瘘口,充分负压吸引,将瘘口及其周围黏膜吸入透明帽内,然后释放OTSC吻合夹,吻合夹迅速恢复对
合状态,钳齿咬合瘘口周围组织,闭合瘘口。

1.3 内镜治疗后处理上消化道瘘患者(包括食管-胃、食管-空肠、胃-空肠吻合口瘘及胃瘘、十二指肠瘘)均在OTSC吻合夹闭合后放置鼻肠管至瘘口下方,内镜治疗
后禁食、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下消化道瘘患者(包括阑尾残端瘘、储袋盲端瘘、结直肠瘘及结肠-直肠吻合口瘘)给予禁食、抑制消化液分泌、肠外营养支持等处理。

所有患者OTSC吻合夹夹闭后1~2周内行窦道或者消化道造影检查,评估瘘口是否愈合。

造影显示瘘口愈合,表明OTSC治疗成功,否则失败。

OTSC治
疗成功者出院后门诊随诊半年,观察有无消化道瘘。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

以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8患者OTSC吻合夹均夹闭成功,无脱落、出血等并发症。

OTSC夹闭后1~2
周行窦道或者消化道造影检查,23例(82.14%)消化道瘘愈合。

见图1。

5例失败
患者与23例成功患者的病程、瘘口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5.48±66.05)d vs (150.40±53.48)d,(4.52±1.25)mm vs (4.70±0.45)mm,P>0.05]。

23例治疗成功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其中4例患者失访,19例患者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消化道瘘。

a:治疗前; b:治疗后
图示OTSC吻合夹夹闭消化道瘘成功
图 1 消化道瘘患者OTSC吻合夹治疗前后造影图
Figure 1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TSC system in the endoscopic closure of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3 讨论
近年来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穿孔或缺损的新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

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治疗的优势主要是创伤小、治疗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OTSC吻合夹是一种新型的镍钛记忆合金缝合器械,能够有效闭合消化道全层[1-3],目前用于治疗消
化道出血、消化道缺损及消化道急慢性穿孔[1-2]。

据报道,应用OTSC夹闭急慢
性胃肠道穿孔或者瘘的治疗成功率在60.2%~100%[4]。

本研究显示OTSC治疗
成功率82.14%。

研究显示,影响OTSC治疗成功率的因素主要包括瘘或者穿孔的种类、病程、瘘口边缘、内镜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解剖可行性因素包括瘘口所在器官的直径、内镜下OTSC的操作空间和视野切面等等[4-6]。

Arezzo等[7]报道OTSC治疗术后结肠瘘患者,瘘口平均直径9.1 mm,瘘口愈合86%。

Chavez等[8]研究显示OTSC作为首选治疗的成功率比补救治疗的成功率
明显增加。

Raithel等[4]研究显示OTSC治疗成功率76.5%,缩短了住院时间。

本研究发现内镜OTSC治疗成功率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

OTSC吻合夹有4种规格型号:11/6t、12/6t、12/6gc和14/6t,适用于不同部
位不同大小的瘘口。

本研究中所有瘘口均≤7 mm,故选用的型号是12/6t,若瘘
口较大可选择14/6t。

28例OTSC吻合夹均夹闭成功,无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OTSC治疗失败。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失败患者与成功患者病程、瘘口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病程与瘘口直径均不是决定OTSC治疗成功的主
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OTSC吻合夹闭合瘘口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治疗前窦
道充分冲洗引流,去除残余的坏死组织,减轻瘘口周围炎症,促进夹闭后创面愈合。

②内镜下观察瘘口的位置及内镜操作的可行性,内镜前端能与瘘口垂直最佳,两者角度越小越不利于操作,治疗成功率越差。

本研究1例瘘口位置深陷于周围增生
黏膜中,可能是夹闭不完全造成失败。

③观察瘘口的直径,有研究报道瘘口小于(10~20)mm×(5~8)mm,OTSC治疗成功率较高、并发症低[9-12]。

④观察瘘口的边缘,瘘口黏膜光滑,无纤维化或坏死组织,OTSC夹闭牢固,成功率高;如果瘘口周围有纤维化或坏死组织,不建议夹闭。

⑤内镜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吸引瘘口周围的黏膜,将尽可能多的组织完全拉入透明帽中后释放吻合夹。

综上所述,经内镜OTSC吻合夹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消化道瘘的方法,治疗成功率较高,创伤小、恢复快,但在临床应用经验有限,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Wedi E, Gonzalez S, Menke D, et al. One hundred and one over-the-scope-clip applications for seve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leaks and fistula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6, 22(5):1844-1853.
[2] Sulz MC, Bertolini R, Frei R, et al. Multipurpose use of the over-the-scope-clip system ("Bear claw")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wiss experience in a tertiary center[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43):16287-16292.
[3] 董芳芬, 陈予真, 许亮亮, 等. 内镜下消化道穿孔/缺损封闭技术的研究进展[J]. 微创医
学,2015,10(5):567-570.
[4] Raithel M, Albrecht H, Scheppach W, et al. Outcome, comorbidity, hospitalization and 30-day mortality after closure of acute perfor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leaks by the over-the-scope clip (OTSC) in an unselected cohort of patients[J]. Surg Endosc, 2017, 31(6):2411-2425.
[5] Weiland T, Fehlker M, Thomas Gottwald T, et al. Performance of the OTSC System in the endoscopic closure of iatrogenic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 Surg Endosc, 2013, 27(7):2258-2274.
[6] Technology Committee ASGE,Banerjee S, Barth BA, et al. Endoscopic clipping devices[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2, 76:244-251.
[7] Arezzo A, Verra M, Reddavid R, et al. Efficacy of the over-the-scope clip (OTSC) for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stsurgical leaks and fistulas[J]. Surg Endosc, 2012, 26(11):3330-
3333.
[8] Chavez YH, Kratt T, Law JK, et al. A larg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experience with an over-the- scope clipping device for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s, fistulae, and leaks in 188 Patients[J]. Gastroint Endos, 2013, 77: AB148. [9] Voermans RP, Le Moine O, von Renteln D, et al. Efcacy of endoscopic closure of acute perforations of the GI-tract[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10:603-608.
[10] Kaehler G, Schoenberg MB, Kienle P, et al. Transgastric appendectomy[J]. Br J Surg, 2013, 100(7):911-915.
[11] Cheriyan D, Enns R. Over-the-scope clip in the management of GI defects[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4, 80(4):623-625.
[12] Haito-Chavez Y, Law KJ, Kratt T, et al.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experience with an over-the-scope clipping device for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GI defects[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4, 80:610-6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