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 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 “是防御安全的需要”。
顿(墨西哥湾沿岸)、中国的大庆、东营(胜利油田)、克 拉玛依、玉门
铁矿城市——中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 度的降水。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 初是44度30’,在50年代初是36度20,,70年代初是34 度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水路交通的转运 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 处,是人流、物流的集聚、 点 转运处
水运的起点 货物转运、集散地
伦敦、兰州
赣州
水运转陆运的转 水路交通要道,是水运的终
杭州
矿产资源与城市:矿产开发——城市形成 煤矿城市——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
、中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石油城市——英国的阿伯丁(北海油田)、美国的休斯
高 原
热带地区的 地势地处湿热,不适于 城市多分布 居住,高原上凉爽 在高原上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温度适中:中低纬度 世界大城市集中区 降水适度:沿海 中低纬度地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人口密度大,城市多。 严寒、干旱、湿热的气候不利生活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的沿海地 区——气候温和湿润。
33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 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 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 市的。
25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起来 ? 为什么这个城市发展得很大,那个城市却很小? 为什么有的城市长盛不衰,即使城市毁于天灾人祸,往往又在 原地重建,而有些城市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揭示某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上节所述的条件外,还 必须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这一因素。
探索问题
我国主要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关系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 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 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5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起来, 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 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 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 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 逐步成为城市。
31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②重心位置: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 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 位置。
32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 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 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 价电源地等。
1、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 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 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8
以上海为例,
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 口处。对内它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 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市。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 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直接 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区域基础。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 素。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 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9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 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很大进 步。首先,打猎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其次,在 采集野生果实和植物根的基础上,慢慢开始种植植物,原始 农业随之出现。 后来,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 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巩固的基础, 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愈来愈明显。 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随着 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 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投资;土地平坦, 利于农耕,为城市居民 提供农副产品
典
例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
山 区
沿谷地或低 谷地或低地海拔低,地 地分布 形平坦,利于农耕
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 原位于汾河谷地,兰州 位于黄河谷地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 巴西高原上,埃塞俄比 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 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7
观点1: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观点2: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温带山区
B 温带丘 陵 观察这四个地形区的特点,如果让 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定居呢?说说你的理由。
C 温带平原
D 温带内陆高原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23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 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 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 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 拉萨。
10.高山谷地城市。
24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 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 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的交流手段 也各不相同。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 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35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②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带动另 一些城市的发展。 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 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 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 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 的发展,其地位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 已超过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29
广州的地理位置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中国的 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 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小位置:西江、北江的交汇的地方,白云山南部
30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①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 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 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 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 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12
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地 形
平 原
城市分布 特点
濒海、濒湖 、沿河的平 原地区城市 密集
影响分布的原因
猜猜连线
北京 上海 巴黎 开罗 开封 西安 伦敦 巴格达 杭州 新奥尔良 黄浦江 黄河 塞纳河 底格里斯河 渭河 密西西比河 富春江 永定河 泰晤士河 尼罗河 由此看出,许多城市都 是沿河流发展的。 那么城市沿河流发展有 哪些优势呢?
34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①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 道发育壮大起来的。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 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 置(渡口)、河口。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 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到近现 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 福州向马尾、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的例 子。
26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的总和。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 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 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பைடு நூலகம்
27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沿河城市的区位 类型 河口处
区位优势 典例 海河入海口的天津,长 江入海口的上海,钱塘 江入海口的杭州,闽江 入海口的福州,珠江入 海口的广州,密西西比 河口的新奥尔良美国 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 的交汇处 、武汉
既可与全河流连通,也可以 与陆地相连,利于货物的集 散
两条或多条河流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 的汇合处 转,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21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在我 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 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 市数量最多。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22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 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 的蒙古高原面上。
3
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有若干产 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 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 常性了。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这些场所 逐步演变为市集。
36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分析 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 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 ---中心型城市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 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交通型城市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 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 大学城等。 ---专门化城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 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 “是防御安全的需要”。
顿(墨西哥湾沿岸)、中国的大庆、东营(胜利油田)、克 拉玛依、玉门
铁矿城市——中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 度的降水。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 初是44度30’,在50年代初是36度20,,70年代初是34 度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水路交通的转运 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 处,是人流、物流的集聚、 点 转运处
水运的起点 货物转运、集散地
伦敦、兰州
赣州
水运转陆运的转 水路交通要道,是水运的终
杭州
矿产资源与城市:矿产开发——城市形成 煤矿城市——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
、中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石油城市——英国的阿伯丁(北海油田)、美国的休斯
高 原
热带地区的 地势地处湿热,不适于 城市多分布 居住,高原上凉爽 在高原上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温度适中:中低纬度 世界大城市集中区 降水适度:沿海 中低纬度地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人口密度大,城市多。 严寒、干旱、湿热的气候不利生活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的沿海地 区——气候温和湿润。
33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 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 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 市的。
25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起来 ? 为什么这个城市发展得很大,那个城市却很小? 为什么有的城市长盛不衰,即使城市毁于天灾人祸,往往又在 原地重建,而有些城市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揭示某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上节所述的条件外,还 必须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这一因素。
探索问题
我国主要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关系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 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 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5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起来, 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 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 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 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 逐步成为城市。
31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②重心位置: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 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 位置。
32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 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 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 价电源地等。
1、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 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 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8
以上海为例,
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 口处。对内它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 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市。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 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直接 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区域基础。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 素。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 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9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 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很大进 步。首先,打猎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其次,在 采集野生果实和植物根的基础上,慢慢开始种植植物,原始 农业随之出现。 后来,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 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巩固的基础, 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愈来愈明显。 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随着 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 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投资;土地平坦, 利于农耕,为城市居民 提供农副产品
典
例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
山 区
沿谷地或低 谷地或低地海拔低,地 地分布 形平坦,利于农耕
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 原位于汾河谷地,兰州 位于黄河谷地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 巴西高原上,埃塞俄比 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 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7
观点1: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观点2: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温带山区
B 温带丘 陵 观察这四个地形区的特点,如果让 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定居呢?说说你的理由。
C 温带平原
D 温带内陆高原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23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 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 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 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 拉萨。
10.高山谷地城市。
24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 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 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的交流手段 也各不相同。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 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35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②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带动另 一些城市的发展。 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 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 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 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 的发展,其地位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 已超过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29
广州的地理位置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中国的 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 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小位置:西江、北江的交汇的地方,白云山南部
30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①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 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 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 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 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12
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地 形
平 原
城市分布 特点
濒海、濒湖 、沿河的平 原地区城市 密集
影响分布的原因
猜猜连线
北京 上海 巴黎 开罗 开封 西安 伦敦 巴格达 杭州 新奥尔良 黄浦江 黄河 塞纳河 底格里斯河 渭河 密西西比河 富春江 永定河 泰晤士河 尼罗河 由此看出,许多城市都 是沿河流发展的。 那么城市沿河流发展有 哪些优势呢?
34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①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 道发育壮大起来的。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 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 置(渡口)、河口。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 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到近现 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 福州向马尾、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的例 子。
26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的总和。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 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 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பைடு நூலகம்
27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沿河城市的区位 类型 河口处
区位优势 典例 海河入海口的天津,长 江入海口的上海,钱塘 江入海口的杭州,闽江 入海口的福州,珠江入 海口的广州,密西西比 河口的新奥尔良美国 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 的交汇处 、武汉
既可与全河流连通,也可以 与陆地相连,利于货物的集 散
两条或多条河流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 的汇合处 转,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21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在我 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 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 市数量最多。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22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 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 的蒙古高原面上。
3
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有若干产 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 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 常性了。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这些场所 逐步演变为市集。
36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分析 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 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 ---中心型城市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 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交通型城市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 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 大学城等。 ---专门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