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现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解题技巧-中考语文必背手册(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9 现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解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以《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
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四)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
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
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物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2)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
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逻辑顺序
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
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一种并列关系。
(五)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等。
采用什么说明
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
将复杂的、冲突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
有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
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
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
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 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
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作假设】
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
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谚、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剑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
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
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
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食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2)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多数”等词语。
(3)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
1.判断一篇说明文类型
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以实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能等)和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两种类型。
2.找出文章说明的对象
(1)事物说明文标题一般就是说明对象。
(2)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一般用一个短句“介绍了XX(对象)的XX(内容)”来概括。
3.指出说明文语言上的特点
首先了解说明文语言上的两种特点:平实的说明和生动的说明。
其次在答题中指明:①平实的说明,是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XX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②生动的说明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或故事或拟人等形式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
4.某文章运用生动的说明,简述生动的原因
这类题型应从两方面思考答题:①分析文章中运用了哪种形式(对话、故事、修辞)使其生动。
②指出这种形式的作用。
5.文中使用哪种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先要判断使用哪种说明方法(用三个字概括);再分析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不能丢掉关键的词语)。
(1)举例子。
作用是:举了XX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分类别。
作用是:对事物的XX特征或XX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条理清楚。
(3)列数字。
作用是:通过列举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
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或权威性。
(4)作比较。
作用是:把XX同XX作比较,突出强调了XX特点,易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5)下定义。
作用是:简明、周密、科学、准确地说明XX本质特征,使读者对XX有了准确地了解。
(6)打比方。
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列图表。
作用是: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XX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8)作诠释。
作用是:对XX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要注意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
下定义是一个完整、简洁、科学的判断句。
而作诠释并不完整、严密,目的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类似记叙文中描写)。
作用是:对XX事物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引资料。
作用是:引用XX资料(诗文、谚语、俗语),使说明内容更具体、充实,增强文章说服力。
如果引用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6.概括文章说明内容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XX说明顺序,把XX事物(事理)的XX构造(作用、原理、功用、本质特点)等说清楚。
7.某文(某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首先掌握说明文三种基本顺序,再掌握每种顺序的作用,分析判断后答题。
(1)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由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常用方位词)。
(3)逻辑顺序(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关键词如因
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三种顺序的作用都可用这样语句概括:本文(本段)使用XX说明顺序,对XX事物(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8.说出某文(某段)采用何种结构形式
在答题时从两方面思考:
(1)判断某文(某段)属于说明文常见的三种结构形式中哪一种。
常见的三种结构形式有①总分式(含“总分总”、“总分”、“分总”);②并列式;③递进式。
(2)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等。
9.说明文标题(小标题)有何特点
从两方面思考答题:①分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
②体会其作用:目的是为了说明XX。
10.说明文标题有何好处
从四方面思考答题:①用XX语言(修辞),使文题有XX好处。
②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启发人们领悟到XX。
11.说出文章(某段、某句)表达效果
答出文章(某段、某句)“表达了作者XX感情”即可。
12.说明文运用第一人称有何好处
从四方面思考答题:①增加亲切感、真实感。
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让枯燥无味的说明变得有情有味。
13.找出文章(文段)中心句
从两方面思考答题:①从中心句出现的位置上找。
它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②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注意叙述句、描写句、阐述句、疑问句一般不能作中心句。
14.概括某文段的中心句
从两方面思考答题:①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
主要、次要都要关注。
②紧扣表秩序的“首先”、“其次”等词语。
参照上下段落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15.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XX词语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故XX的特征或事理。
16.词语能否替换,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①判断: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
④换了以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17.某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格式:①判断(往往是不删)。
②这个词语在句子中所起到何种限制作用。
③若删去,原来XX意思就变成了XX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8.指示代词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①一般指代的内容是代词前面那句话。
找最近的一句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②找出后把内容代替代词放入句中,看句意是否改变来校正。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B.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C.用开头小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D.在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提出中心论点。
E.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F.文章未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论述。
②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③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A、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
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B、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法叫驳论。
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三)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
①政论文②评论③杂文④感想
(四)议论文的结构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五)五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A、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C、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E、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六)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七)议论文阅读常考题
1.对论点的分析、判断以及归纳
(1)明确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
有部分文章题目本身就是屬于中心论点,如《谦让是一种文明的精神》《善借者赢天下》(2017年甘肃省中考题颢);有些文章会在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深度分析和论述,如《敬业与乐业》;有些文章在通过整篇论述之后,就会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就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行走应该成为人生中的必修课”中心论点。
(2)准确分清议论文的论题和论点
论题是作者需要进行议论的主要问题,而且论题还是一个范围。
而论点则是属于作者对所进行论述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论点应当是一个能够进行表述完整判断的句子或是表态明确的句子。
(3)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材料主要包含道理、事实、数据以及图表等,主要作用是用来阐述观点以及为观点服务的,要么是由材料引出观点或者是由观点统领整篇文章的材料,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当作是概括论点。
而在议论文当中不仅有中心论点,还有分论点,可能有部分材料是阐述分论点,但所有的分论点也都是为了阐明中心论点的存在。
(4)议论文的论据考点内容
在议论文阅读考试中,论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论据一般都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
第一,事实论据主要是指所使用的事例具有真实性,具有典型意义,能够在议论文当中,通过列举事例的形式简明阐述相关内容,直接突出和论点有关系的内容;第二,用作论据的言论,要有权威性特点,在进行引用的时候需要确保和原文相符合,不能出现断章取义等现象。
2.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考点
论证方法主要是指使用论据的形式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那么在议论文阅读考点中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答题技巧。
举例论证:所谓举例论证主要是通过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方法,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一道理,所以在这一考点中,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运用事实证明论点,加大整篇文章的说服力。
首先是道理论证,在议论文阅读中找出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合理运用这一方法,进而加大论证的力量,再从中分析出引证法的重要作用,使引证法具有权威;其次是比喻论证,主要通过形象比喻的方法证明论点的方式,运用比喻论证方式不仅能把较为深入的道理进行通俗化展现,还能有助于人
们接受和了解;再次是对比论证,所谓对比论证方式主要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和道理实现对比,将从对比的过程中证明论点,促使对和错两方面能够更加明显。
3.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当前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划分成为三种,第一,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议论文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二,从说理角度分析议论文所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第三,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议论文用词是否具备鲜明、生动以及感情色彩等特色。
以下就是针对不同角度而进行的解释。
A.语言准确表现方式: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方式:判断和推理的严密性、语言表达周密性以及逻辑性较强。
C.语言鲜明表现方式:表述明确、态度明确;爱憎分明,合理运用了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加大了整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D.概括简洁表现方式: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完善,传统化;由于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以理服人,不适合进行详细叙述,不然的话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二)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可以罗列为以下几类:
A、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表现主题。
B、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C、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
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四)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出现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连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六)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时间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2)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3)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八)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
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7.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抑扬手法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八)记叙文阅读常考题
1.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⑴朴实无华
⑵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⑶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⑷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⑸文字洗练,意境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