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文学评论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文学评论500字
1. 对鲁迅《祝福》的文学评论
《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小说。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人生的悲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本身就是如此。
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会不言而喻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而且安分耐劳的农村妇女,手脚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个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望,祥林嫂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去做工。
然而不久,她就被唯利是图的婆婆绑了回去。
她不但连一个工钱都没着落,而且还被婆婆以高价卖给大山深处的贺老六。
她虽然拼死地反抗——[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
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
但最后还是认了。
按说,她的生活不应该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可谁知祸不单行,几年之后,年轻的丈夫竟被伤寒夺去了生命,而唯一可以相依的儿子又被恶狼给叼走了,这可叫她怎么活呀!恰在这个时候,[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使她真地[走投无路了]。
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来到鲁镇做工时,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本来祥林嫂就因为倍受打击而有些精神失常,听了柳妈这番话,她更是[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
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
[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操作着。
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然而,又是一个冬季祭祖的时节,当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不料主人却命令她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口气,同过去分明没有两样。
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回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从此以后,她便揣揣然[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愈发变得失魂落魄和麻木起来,甚至[时常忘却了去淘米],而她那[消尽了先前
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虽然祥林嫂在不断的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最大的韧性,但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始终没有到来。
而就在人们的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一直[被人们弃在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终于[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 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她所遭受的野蛮的残酷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结果吗?《祝福》读后感: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
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
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
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
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
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
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
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
2. 评价《祝福》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她是封建社会中的牺牲品,她的死亡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拮据,更是由于精神上的折磨的结果。
她的丈夫的死亡和儿子的死亡对她的精神已经重大的打击,再加上柳妈等人一遍遍的问与讥讽更加重了她心里的折磨。
并且捐门槛只是让她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她怕被两任丈夫撕成两半,又怕她不能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是多么大的精神折磨。
往往精神上的摧残比物质上的匮乏更能加速一个人的死亡。
祥林
嫂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压迫的妇女。
但她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反抗精神,比如从婆婆家逃走,对再嫁时以死来反抗,但终究还是失败了,她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3. 关于鲁迅《祝福》的赏析
小说基本情况
作者: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4. 《祝福》影评
《祝福》影评《祝福》是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的典型。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很快她又被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她“顺从”了,很快有了儿子阿毛。
然而,命运多变。
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倒毙街头。
影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特
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
影片结构严谨,笔触深沉,既保持了鲁迅作品中的冷峻、凝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又突出了许多电影特点。
比如,注重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以视觉形象为主简洁明了地揭示人物性格;增加的祥林嫂砍门槛等戏具有再创作的意义。
1881年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八岁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
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 1892年十二岁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
《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
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十三岁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十六岁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
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十八岁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树人。
1899年十九岁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
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二十一岁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二十二岁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二十三岁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
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二十六岁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
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二十七年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二十八岁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二十九岁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
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三十岁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三十一岁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三十二岁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1913年三十三岁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三十四岁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1915年三十五岁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
同月刻《百喻经》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三十六岁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三十七岁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三十八岁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19年三十九岁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
5. 鲁迅小说《祝福》的简介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
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6. 分析鲁迅《祝福》一文中柳妈的形象
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短篇小说《祝福》简介:1、《祝福》发表与1924年3月《东方杂志》,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1881~1936)的代表作。
辛亥革命后,鲁迅创作此短篇小说《祝福》,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
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2、鲁迅的代表作之一《祝福》在1924年3月问世,收入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为第一篇,同《呐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一样,都是以揭露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为主题的。
同时,它又同《呐喊》中的《阿Q正传》等小说一样,以描写农民的生活与抗争为题材。
3、《祝福》这篇小说叙述了乡间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故事说,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
祥林嫂不愿再婚,由于祥林嫂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人,深为主人嫌恶,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
7. 求文学评论的范文
《听听那冷雨》赏析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
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礼堂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
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呓,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境,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突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放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
怨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