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冲突发生以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冲突发生以后
观察实录:早晨,张菁依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

”“符老师早!”“张菁依,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

她奶奶随即向我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陈郁婷打她了。

是哪个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很腼腆,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

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陈郁婷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是陈郁婷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

奶奶似乎觉得我在放纵孩子,不再理会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教育陈郁婷。

我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尴尬,很无辜。

但是看张菁依时,眼里也露出了一丝仇视。

分析与对策:
一、从孩子来看。

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
要。

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

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亲人与宝宝肌肤间的触摸、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宝宝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案例中张菁依性格内向,过去在幼儿园里很少言语,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乐,而现在有了改变,她愿意与同伴交换分享自己的玩具,现在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

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

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

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

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

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她感到了惶恐,所以选择了逃避,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发出了求助信号。

二、从家长来看。

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

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为交往走出了第一步。

但是,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她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

我们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而又没有矛盾的交往环境。

但是当孩子面临“危机”时,交往不顺利时,她下意识地“竖起了母鸡的翅膀驱赶敌人”,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消极影响。

这里的“孩子”既包括自己的孩子张菁依也包括陈郁婷。

前者在奶奶对同伴责备时感觉到与同伴交往的“是水泡的吧,像个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

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松松,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让明明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在与之相对应的符号下面,帮助其表
达得更清楚。

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芸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

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个小故事。

在一次小班活动中,两名幼儿互相争执,在争吵中矮个的幼儿吃了点亏,顺势便倒在地上大哭起来,但此时在一旁的班主任并没有马上去安慰孩子。

事后,周老师向班主任询问了这件事情,班主任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说:“孩子哭是孩子所特有的年龄特征,与其马上去安慰孩子,还不如让孩子哭够了之后再想一想今后如何避免出现此类情况更好,作为老师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的回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确实幼儿之间的争吵、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在争吵甚至打闹中,幼儿便有了观察和分析的机会,有了学习与
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此时的老师只主观的采取制止或安慰的做法,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大大抹煞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其实,带过小班的老师这样的体会肯定会更多些。

如: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的年龄小,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很弱,因此喜欢某一位同伴时常常会咬一口或打一下,此时较多的老师往往会采取训斥的办法,同样也忽略孩子的年龄特征,而这种做法是与《新纲要》所提倡的原则相违背的,作为老师首先要关心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

试想,孩子的小嘴巴还不会说,当然最直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便只有咬一口或打一下了,所以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老师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把孩子的年龄特点放在首位,关注发展的特点与倾向,避免用划一的标准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承让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想让每一位孩子长大成材,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时刻以《新
纲要》为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年龄特点,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把耳朵叫醒
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画长城,我教完孩子们画出长城的主体结构以后,就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然后我就请孩子们画画了。

在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在他们的后面指指点点,我只是静静的在旁边看着。

过了一会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画都已经初见眉目了,有的孩子还涂上了好看的颜色。

我一边看一边夸奖他们的画。

我边走边看,发现了一个问题--琳琳和月月的长城画的一模一样,而且涂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很奇怪,不明白她们是怎么了!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请了几个小朋友到前面讲了他们的画。

他们虽然画面不是很干净,画的内容看上去也不很容易让人理解,可是他们讲的绘声绘色,我赞许的点了点头。

琳琳也举了手,我本来不想请她的,可是每次我和她眼神相撞的时候,从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出,她是很渴望到前面来讲的。

于是
我请了琳琳,出乎我意料的是最后她提出让月月也到前面来讲讲,我找借口说时间太晚了,没有请月月说。

吃完晚饭的时候,琳琳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老师,你让月月也说说她的画吧!"
我对琳琳说:"不是请你说了么,月月和你的画都是一样的,你说了不就等于她也说了吗?"我本来还想说不知道是她照你画的还是你照她画的,可是我还是咽了回去。

"不是的,我们是商量了才要画一样的。

"为什么?" "我们俩的长城连起来会很长啊,你不是说过长城很长很长的吗?"
回到班里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坐好等着爸爸妈妈来接了。

我请孩子们安静了以后对他们说:"孩子们,现在我请月月和琳琳一起来讲讲他们下午画的长城,他们和你们画的都不一样,咱们认真听听哪不一样好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高兴的拍起了手……
分析:
活动中琳琳和月月之所以要画一模一样的长城,是有她们自己的想法的,她们是想把长城连起来会很长很长。

起初我只给了琳琳机会,请她说了她的想法,而忽略了月月的想法,这样做是不太合理的,我误解了他们。

但是当我听到琳琳的想法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所以在离园的时候,我及时的请了琳琳和月月一起来讲她们的画,这样做就为月月提供了平等的表现机会,使月月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了出来,使琳琳和月月有了成功感。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及时改过,才能弥补心里的缺憾。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了解和尊重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克服以成人标准评价幼儿艺术活动的倾向,欣赏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和水平进行的表现与创造,关注并鼓励幼儿自发的艺术活动。

"
教师应在活动中为每位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尤其艺术活动是个极富有个性的活动,应该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

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还有他们的作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艺术活动。

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
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还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以后孩子们再进行绘画活动,我一定要给每个孩子们表达的机会,不能用我的想法来代替他们的想法,而且还要耐心的倾听他们的解释,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孩子。

无论孩子画什么样的画,都应该请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骄傲的站在前面,向所有的小朋友介绍,勇敢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一课三研”有感
“一课三研”在郁老师几个星期的努力下结束了。

我觉得它让我们老师学到了好多看到了好多,它凝聚了老师的智慧,而且展示了这次活动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

仲莉芳老师认真的听取每个老师的意见,从不同的视角给了我提示和启发,给了我们大家很多不同的收获。

的确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数学世界。

他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他们对经验的操作、交流和社会情境。

如:孩子们在活动《红丝带,绿丝带》中用一种颜色的橡皮绳代表数字十扎在一个手臂上,此时可以看出他们在运用“以一代十”的方法,他们把十位与个位分开,这正是学习十位数的基础。

仲老师在活动中充分重视幼儿的感性体会和幼儿的操作活动。

充分重视幼儿的探索和建构。

她在这个活动中提供了丰富的日常材料供幼儿使用。

让幼儿数学生活化。

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她做到数学设计生活化,操作练习生活化。

这样活动内容就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使数
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凡是儿童能够做到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

”我们教师只要引领孩子进入学习的气氛中,把主动权全部交给幼儿,打破传统的由教师来完成活动准备和事后整理的工作模式,把属于孩子的发展空间还给他们。

的确,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幼儿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他们有了七彩的阳光和自由的空间才能绽放绚丽的光芒。

我们给予他们的就是他们想要的,让孩子自主地发展,自信地成长!
我会编诗歌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有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奇百怪的事物,他们常常想飞上天空,潜入蚁穴。

在活动《喂,雾,你在哪里》里面最后一个环节里要求孩子们想像一下,“假如你是雾,你想把什么藏起来”孩子们讲的非常好,有的说想把太阳藏起来,有的说想把大山藏起来,有的说想把小猫,还有的说要把老师藏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看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么高,我就对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要求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你还想把什么东西藏起来,请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记下来。

刚开始孩子们想得并不多,他们只会简单地说出几句。

写上来的是一句句简短的句子。

“假如我是雾,我想把太阳藏起来。

”“假如我是雾,我想把冰箱藏起来。

”“假如我是雾,我想把娃娃藏起来。

”“假如我是雾,我想把树木藏起来。

”后来小朋友越想越
多,妞妞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大山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房子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小鸟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妈妈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花儿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田野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叶顶雷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东塔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房子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幼儿园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大山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太阳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王慈翰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自己的房子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飞机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太阳公公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美丽的树林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小鸟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田野藏起来。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汽车藏起来。

”徐泽展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妈妈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跟妈妈玩。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老师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跟老师捉迷藏。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电视机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安静静地认认真真地学习。

如果我是雾,我想把
汽车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全地过马路。

……”
这不是一首首创编儿歌吗?特别是泽展小朋友他想的跟别人不一样,经他这样一加工,使整首儿歌变得趣味十足,他不但把自己想像成雾,把东西藏起来,还把这样东西藏起来有什么好处也讲了,电视机藏起来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作业,汽车藏起来小朋友可以安全的过马路,我何不让幼儿也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假如我是雾》,继编成一首童趣十足的儿歌。

小朋友听我念了以后,觉得他们编的挺好听的,我就对他们提出这样几点要求:第一,要想好把什么东西藏起来;第二,东西藏起来有什么好处。

对这几个编的好的小朋友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门口的家长栏里,我还地鼓励幼儿谁编的好老师还可以把他的作品上打上漂亮的图案,贴在外面的家长栏里进行表扬。

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回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动脑筋。

你看这首刘咨晗小朋友编的儿歌:“如果我是雾,我要把冰淇淋藏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因吃它而咳嗽。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细菌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尽情地玩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麻将藏起来,
这样妈妈就可以多陪我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小偷藏起来,这样就没人偷东西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汽车都藏起来,这样小朋友过马路就放心了。

”你看她想得多棒,如果把冰淇淋藏起来,自己就不会咳嗽,如果没有细菌自己就可以尽情地玩耍。

针对现在的社会打麻将成风,连孩子们都觉得这东西不好,因为妈妈太沉迷于麻将,就没有时间陪自己玩,给自己讲故事,孩子们就想把麻将藏起来让妈妈多陪陪自己。

还有把小偷藏起来就没有人再来偷东西那多好。

在孩子们天真的目光中如果这些东西都可以藏起来,那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园。

再看看徐再熠小朋友编的:“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电视机藏起来,哥哥姐姐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皮球藏起来,这样我就不会脚痛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把汽车藏起来,这样小朋友就可以安全地过马路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老师藏起来,这样她就可以放假休息了。

如果我是雾,我要小鸟都藏起来,这样它就不会偷吃田野里的稻谷。

”看到他在诗歌里也不忘记关心者老师,想把老师藏起来,让老师放假休息,
不用每天这么辛苦。

还有叶顶雷小朋友编的:“如果我是雾,我会像魔术师一样,我行人藏起来,让谁也找不到谁。

如果我是雾,我会像裁缝一样,给大山披上一件飘逸的外上衣,把它藏在里面。

如果我是雾,我会像织女一样,把云和雾织在地面,让人像在天上一样。

如果我是雾,我会像宝宝一样顽皮,把妈妈的眼睛蒙上,让她手忙脚乱。

”……看孩子们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你给孩子一张白纸他就会在上面描绘出五彩的世界。

创设适宜环境,优化儿歌教学
——儿歌《孙悟空打妖怪》活动反思
学习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它简洁明朗,极易上口,好学又好记。

但传统的教学形式简单机械、单调重复,你教一句讲一句,孩子念一句,大大限制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而且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很可能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即使当时能背,过后也可能因为理解模糊而很快遗忘。

所以,强迫记忆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不合适的。

那么,如何在儿歌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我认为创设适宜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活动我就做了以下尝试:第一,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儿歌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我能不能将它变得更直接、更形象、更便于记忆呢?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环境,于是在这个活动中我尝试用情境表演引入,将儿歌教学和表演形式相结合,整合成一个能有机开展的活动,让幼儿身临
其境,始终沉浸在童话般的意境中,同时配上表演动作,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

上课了,当身着唐僧、孙悟空等服饰的小演员们一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都欢呼雀跃起来,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儿歌的积极性。

为了避免单调重复的学习,也为了加深幼儿对儿歌的练习和巩固,我又借助了民间游戏,如接龙读、快板、皮筋跳等。

幼儿民间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当儿歌练习中加入了民间游戏后,幼儿可以边学边玩,玩中有学,别有情趣。

这样一来,幼儿不仅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只需简单的一两样道具或不用任何道具就能学得很开心,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反复练习。

活动中幼儿学习兴致高涨,气氛热烈,很快就理解并熟练掌握了儿歌。

在儿歌教学中融合民间游戏如锦上添花,它的加入为活动的开展渲染了气氛,也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分组游戏中,个别幼儿被新鲜的形式、新颖的道具所吸引,专注于玩耍,而忽略了儿歌的练习。

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我一方面
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担心活动中出现“意外”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用半强制的口气要求他们要先练习儿歌,虽然这几名幼儿最终还是按照我的意愿做了,但过后我还是为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自责。

正如《纲要》所指出的:“活动中要尊重幼儿个人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

首先,要抛开“公开课”的包袱,创设宽松自由、积极互动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想说、爱说。

对幼儿给予支持,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计划。

如提供充裕的时间,以积极的语言引导他们慢慢从无目的的玩耍到有目的的学习。

其次,要给予鼓励,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强加意愿,让幼儿被动的学习。

种子发芽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即适合的温度、水和空气。

幼儿的发展和种子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吸取本次的教训,本着“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点,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个环境的合格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