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勇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背景,然后由教师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三、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感情态度.
(一)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感情态度.
(二)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朗读时体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四、揣摩词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加点的字词:
1、旋闻垂帘之谕.(随即)
2、吾与足下分任之.(对长辈或同辈的尊称)
3、卒不去,故及于难.(遭遇,动词)
4、对坐榻上,有所擘划.(bò,原意为大拇指,引申为用手把东西掰开)
5、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这样)
6、谋救皇上,事卒不成.(终于)
7、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拴、绑,这里引申为拘囚)
翻译句子:
1、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教师点拨:注意“既无…亦无…”的完整翻译,“惟待死期耳”的“惟……耳”翻译成“只有……罢了”.
2、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教师点拨:注意“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中的“不有…无以…”,“不有”就是“没有”.“无以”是“无所以”的省略形式.全句译为:(如果)没有避难的人,就无法(或不能)图谋将来的大事.
3、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教师点拨:“所以”,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充当因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的后
一分句,相当于“因此、所以、以至于”.如本文上例.还有一种是表凭借或工具,相当于“用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诗句理解: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前面两句借张俭、杜根因得罪统治者被迫逃亡和“忍死”的遭遇表现维新派人物当时的处境;后面两句表现作者对顽固派的蔑视,说明维新志士无论去留,其品格都像昆仑山一样高大.
(二)学生根据内容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三)把握内容主旨:本文是《谭嗣同传》的最后一段,但内容相对完整,请同学们说说
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