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课时训练:十六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16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变则通,通则久”,面对19世纪末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完成1—4题。
1.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A
解析:可以采用否定法。
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明确“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是洋务派的观点;宣传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而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又符合维新派的主张。
2.(2010天津河西质量检测)近代中国,康有为奉孔子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却认为“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康有为完全肯定儒家思想,陈独秀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②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其目的却基本一致③其现象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决定④这两种态度都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康有为奉孔子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陈独秀认为“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是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旧道德)。
①中的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都是不确切的,故可排除带①的A、C、D三项,答案为B项。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的观点表明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
A.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B.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
D.军事上精练新式陆军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首先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材料所述的关键是要变官制,再结合梁启超的观点可以知道,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4.为国献策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责任。
如果你是19世纪末的爱国之士,你对皇帝的献策应是()
A.如何进行洋务自强
B.如何进行变法自强
C.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
D.如何镇压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结合19世纪末的中国学生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9世纪末维新变法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所以你应提出的建议应是如何进行变法自强。
任何思想运动,只有与政治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完成5—8题。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得以从一种社会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他们……()
A.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发展趋势
C.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D.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答案:A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知道19世纪末的中国形势是民族危亡,而维新派正是把维新变法和救亡结合起来,才使变法真正行动起来,从而发展成为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6.强有力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条件。
在戊戌变法中,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外,其他各省都阳奉阴违。
这说明戊戌变法()
A.遭到全国反对
B.没有官员支持
C.违背发展潮流
D.缺乏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中,支持变法的人相当少,但并不表明没有官员支持,也不表明遭到全国反对。
而维新变法运动又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所以只能说明其缺乏经济基础,也就是没有阶级基础,因而支持的人很少。
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上听。
”这段材料反映戊戌变法的内容是()
A.各省保荐人才,引进新人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开议院定宪法
D.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答案:B
解析:解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叙述的是人人都能向皇帝上书,能把民间疾苦上书给皇帝。
依此分析可知是变法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8.如果你生活在1895年的北京,你可能看到或听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一些举人向皇帝上书②台湾人民奋起反对日本占领台湾③在《民报》上看到孙中山颁发的三民主义
④菜市口刑场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正确,③发生在1905年,④发生在1898年,当时均不可能看到或听到。
维新变法运动“昙花一现”,但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完成9—11题。
9.维新变法法令颁布时,你认为下列哪些人对法令的颁布可能积极响应()
①民族资产阶级②广大人民群众③爱国知识分子④地主阶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不是地主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由于没有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10.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可采用否定法。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也没有挽救民族危亡,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最重要的由于其宣传维新变法并与洋务派、顽固派论战,从而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11.判断历史事件的作用,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来看,戊戌变法是()
A.先进中国人希望追赶历史发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
B.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尝试
C.康梁维新派学习英美走富国强兵之路的实践活动
D.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运动
答案:A
解析:用否定法。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真正尝试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D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同时戊戌变法是改良运动,而欧美进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又一次探索。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人民自发的爱国救亡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完成12—13题。
12.义和团兴起时,有诗题曰:“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
B.维新派暗中支持义和团
C.山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必须搞清楚义和团在山东兴起的特殊情况:义和团的目的是为了反帝,而山东是遭受帝国
主义侵略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3.下列对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分析正确的有()
①它表明此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它反映了运动带有落后的农民意识
③它表明运动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④它显示了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解本题要结合19世纪末的中国形势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性,从“灭洋”的口号和当时的实际可以知道①是正确的;从其具体活动内容可知②③是正确的;由于其有落后的农民意识和盲目排外,显示了该运动必然失败。
所以四种认识都是正确的。
14.殖民统治的形式五花八门,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建立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
A.会防局
B.占领委员会
C.都统衙门
D.联军司令部
答案:C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以解答本题。
15.下图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约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识图,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知道该图是在签订《辛丑条约》,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俱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知朝廷之不可持,人人无固志,奸佞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6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这对该运动有何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三权分立说。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法国的孟德斯鸠加以发展。
源于《论法的精神》。
(2)反对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使维新变法运动不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3)根本缺陷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不正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使戊戌变法必然失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康有为的变法思想,通过对所给历史材料阅读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思想的理论依据、对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进而分析出其根本缺陷;依据中国的国情分析可以解答第(4)问。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原忍至今,羽翼洋人。
趋炎附势,肆虏同群。
——《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史实》请完成:
(1)分析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6分)
(2)材料三、四中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分别怎样?阐述你的理由。
(7分)
(3)义和团为什么要拆毁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有何评价?(7分)
参考答案:(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坚持实行卖国投降政策,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2)“灭洋”“扶清”。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因此义和团采取“扶清”的策略,而“灭洋”之后必然要反清。
(3)帝国主义利用修筑铁路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人民借此发泄心中的怒火,但也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一面。
解析:本题所给材料短小精炼,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并与所学知识相衔接,找寻答题的突破口。
对具体事件的评价要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