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山西版高考历史 第3讲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经济文明历程
第二单元 古代、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讲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一、选择题
1.(2019广东惠州一调)古代雅典的梭伦曾说过,“我写下了法律,对卑贱者和高贵者一视同仁,给每个人以公正的判决”;而他的诗歌《致城邦》又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

据此可知,梭伦( )
A.批判专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社会不公
D.维护公共利益
答案 D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给每个人以公正的判决”“分配性正
义”“公共的财产”,说明梭伦意在协调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故D项正确。

2.(2019广东百校联考)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答案 D 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知雅典具有权力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一)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公民大会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枚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氏族贵族势力铲除殆尽
C.直接民主保障参政机会
D.公民权利不受城邦限制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公民大会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可知,每一个公民都有参政机会,这得益于直接民主政治,故选C项。

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过于绝对;在雅典,公民属于城邦,受到城邦限制,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1月联考)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

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
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答案 A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每个公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行使自己的决策权,材料表明亚里士多德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故A项正确。

5.(2016课标Ⅱ)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 C 题干材料大意是:雅典政府让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赶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公民衣服上沾上红色痕迹将被处以罚款,这充分体现了在当时的雅典,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故选C项。

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A项错误;B、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6.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 B 当时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民大会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决定将这6位将军判处死刑,反映了当时雅典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故B项正确;C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讲述了公民大会将被指控救援不力的6位将军判处死刑,但是这几位将军并不能代表军队,也不能就此说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故D项错误。

7.(2019湖南永州一模)《十二铜表法》规定:为了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第四条规定“若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相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第九条规定“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

这种规定( )
A.主要限制了平民的权利
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程序公正但结果不合理
D.保证审判顺利地进行
答案 D 据材料“为了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相等财力的人”“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可知为了防止被告托词不到庭,法律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故D项正确。

8.(2018四川资阳诊断)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

材料表明古罗马( )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C.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D.顽强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C 材料表明,未经土地所有者同意,擅自埋葬在其土地上的尸体,土地所有者不能私自将其掘走,体现出罗马人的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出罗马法受到宗教的影响,但不能说明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A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尸体埋葬地点变更的程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D项错误。

9.(2019辽宁大连模拟)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这说明罗马法( )
A.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法律
B.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C.诸多原则仍具有生命力
D.具有永恒的普世意义
答案 C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材料强调了罗马法在资本主义时代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10.(2018河南安阳一模)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

执政官司掌法律之执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释。

总而言之,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

”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
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B.公民缺乏充分民主
C.自由失去法律保障
D.法律可随意被解释
答案 A 西塞罗的言论意在强调罗马法的重要地位,这说明在当时的古罗马共和国,还是注重法律的地位与作用的,故A项正确。

11.(2018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联考)“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 )
A.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B.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 C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奴隶是不享有平等权利的,故A 项错误;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是由于统治区域的扩大,各种矛盾凸显,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故B项错误;这项原则保证了被告的权利,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民主并非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故D项错误。

12.(2018广东深圳一模)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 )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答案 B 欧洲中世纪王权受到来自贵族和教会的制约,材料中12世纪罗马法的复兴,有助于强化王权至上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故选B 项。

人文主义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

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得到改变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提倡王权至上,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

二、非选择题
13.(2018湖南永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

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

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

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

……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

”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

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

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

其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
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

但《法学阶梯》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1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两部法律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答案 (1)思想:
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

背景:
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

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2)《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法学阶梯》:东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

14.(2018广西桂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商君书》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阐述: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

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财力消耗巨大,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世官制。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石,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示例二
论题: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阐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繁荣,如勾栏瓦舍、宋词、话本小说等。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

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古代希腊在建筑、戏剧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示例三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

阐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社会出现剧烈变化,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不同派别和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

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