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二板块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第13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易错
易错易混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
——练习《过考点》4、7题
例1 (2017齐齐哈尔改编)一个李子的体积
沉底 约为60 cm3,质量约为66 g,若把李子放入水
中静止时将________(选填“漂浮”“悬浮”或
上浮3 3 “沉底”)。一个西瓜的体积为6×10 cm ,质
量为5 kg,若把西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西瓜 会_______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
50
易错易混点
物体的浮沉状态与浮力大小的比较 ——练习《过考点》1、3、5题
例2 (2017吉安模拟改编)某潜水艇(同深度 潜行)与驱逐舰从长江进入东海,潜水艇受到水 变大 的压强________,浮力________,潜水艇的 变大 不变 重力________,为保持同深度潜行,潜水艇 应________( 选填“排水”“充水”或“不 充水 变”)。驱逐舰受到的浮力________,此时驱 不变 上浮 逐舰舰体会________(选填“上浮”或“下 沉”)一些。(ρ海水>ρ江水)
13.解:(1)木料的体积:V=Sh=0.1 m2×0.4 m=0.04 m3 3 3 3 木料的质量:m0=ρV=0.5×10 kg/m ×0.04 m =20 kg 木料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 即 F 浮=G=m0g=20 kg×10 N/kg=200 N 木料排开水的体积: F浮 200 N 3 V 排= = = 0.02 m 3 3 ρ水g 1.0×10 kg/m ×10 N/kg V排 0.02 m3 木料没入水中的高度:h0= S = 0.1 m2 =0.2 m 故浮力秤的 0 刻度线为距木料底面 0.2 m 处。
技巧规律
过考点
1.C 2.B 3.D 4. 1.0×103 上浮 小 于 5.< = < < 6.2 7.2 7.如图1所示
图1
8.D 9.D 10.小于 重力 上升 放 掉飞艇内一部分气体 11. 60 = 增大 12.(1)漂浮 等于 (2)水 (3)不均匀 大 (4) 0.9×103
(2)距离上表面 10cm 处时,浮力秤受到的浮力: F′浮=ρ 水 gV′排=1.0×10 kg/m ×10 N/kg×(0.4 m-0.1
3
3
m)×0.1 m =300 N 浮力秤上放置的物体的重力: G 物=F′浮-G=300 N-200 N=100 N G物 100 N 该物体的质量:m 物= g =10 N/kg=10 kg 即距离上表面 10 cm 处的刻度对应的质量为 10 kg。
物
可以停留 是“上 是“下 在液体的 浮”过程 沉”过程 处于动态(运动状 任何深度 的最终状 的最终状 态不断改变),受 处 态 态 非平衡力作用 (注:以上答案是按行的顺序依次给出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
二、浮力的应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 空心 ________,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 轮船的原理。轮船的载重大小是用它的 排水量 ________ 来表示。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 货物的质量+船身质量。 2.潜水艇:通过向水舱中充水或排水来改 自重 变________,从而实现上浮、悬浮或下潜。
2
小于 3.气球和飞艇:其气囊中充的是密度 ________空气密度的气体(氢气、热空气或氦 气),因而能够升空;可以通过改变气球或气囊 中气体的体积来改变气球和飞艇受到的浮力大 小,从而实现升降。
三、密度计(人教版教材新增内容,2015年 考) 1.定义:密度计是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 器。 漂浮 2.原理:它根据物体漂浮时的受力平衡及 阿基米德原理制成的。密度计在不同的待测液 相同 重力 体中都呈________ 状态,所受的浮力大小 较大 ________,都等于它所受的________。根据浮 力公式,液体的密度________(选填“较大”或 “较小”)时,密度计露出液面的部分多,反之 就少。
第二板块
物质、运动和相 互作用
第13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CONTE NTS
过基 础 过易 错 过考 点 过 中考
目 录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9年3考,2017、2015、 2009年考)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过基 础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浮 F浮 F F浮+ > < = = 浮 F浮____G = ____G ____G ____G ρ液____ρ (下同)ρ ρ液___ρ物 ρ液___ρ物 ρ液___ρ物 > 液____ρ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