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常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发生迁移和变形。

汾河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下图为“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汾河在改道前的流向是()
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
2.紫金山隆起的原因是()
A.褶皱上升B.板块挤压
C.断块上升D.火山活动
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汾河改道后可能导致()
A.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大
B.两岸植被类型大量增加
C.河中鱼类种类大量增加
D.河流侵蚀作用增强
答案1.B2.C3.D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古河道的位置可知,紫金山北侧有河流流经,说明汾河改道前是由北向南流的,紫金山隆起使汾河被迫改道向西流。

B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紫金山岩层发生断裂,并且出现明显位移,位于断层构造处,是断层相对上升一侧隆起形成的断块山。

C项正确。

第3题,汾河位于山西省,其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径流量不会因河道改向而明显增大,A错误;植被类型主要受气候影响,河流两岸植被类型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发生大的变化,B错误;河中鱼类种类也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大量增加,C错误;汾河改道后,河流弯曲程度改变,且其流经的地势发生了变化,河流侵蚀作用可能增强,D 正确。

关键原理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矮曲林树木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

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

下图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及分布区气候状况。

据此完成1~3题。

1.结合材料可推测,中国矮曲林()
A.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宽
B.分布地区年降水量稀少
C.全部由常绿阔叶林长期演化形成
D.长白山寒温性矮曲林树种组成比较单一
2.矮曲林的形成是由于所在地()
A.全年寒冷、干燥B.持续大风,土层瘠薄
C.多云雾,冬季气温低D.太阳辐射强,土层肥厚
3.矮曲林一般分布在()
A.山顶或山脊B.山谷或山顶
C.山脊或山麓D.山麓或山谷
答案1.D2.B3.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常绿苔藓矮曲林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巴山以南的众多山地,寒温性矮曲林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窄;常绿苔藓矮曲林分布区年降水量为600~2 000mm,年降水量较丰富;常绿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温性矮曲林是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山顶环境长期演化形成的一种特殊植被类型;中国矮曲林所在地生存环境恶劣,层次结构和树种组成比较单一。

故D正确。

第2题,矮曲林树木变形、弯曲或矮化,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应该是受强烈而持续的大风、贫瘠的土壤、昼夜温差大、坡陡及冬春积雪较多等因素影响才形成的。

故B正确。

第3题,由上题可知,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山麓或山谷地带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风力较小,土壤较肥沃,一般不会形成矮曲林。

故A项正确。

千脚落地房是云南怒江、贡山等地的传统民居。

当地地质不稳,森林丰富,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得名千脚落地。

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房顶上覆盖茅草,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

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功能。

如今,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而砖瓦房却增多。

下图示意千脚落地房景观。

据此完成4~6题。

4.与现代砖瓦房相比,当地千脚落地房的优点是()
①地震损害小②耐腐蚀、防御蛇虫野兽袭击③便于搬迁兴建④向阳采光通风效果好⑤冬暖夏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5.千脚落地房成为当地主要民居的理由是该地区()
A.喀斯特地貌广布
B.气候湿热,岩石裸露
C.气候干旱适合修建
D.地势崎岖且林木资源丰富
6.目前千脚落地房在当地越来越少,带来的影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