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顶碗少年-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说课稿+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3.懂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吗?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

(引课题《顶碗少年》)
二、整体感知
1.初读,思考自学提示的问题。

2.交流初读感受。

三、在辩论中交流品读课文
提出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一)成功的:
1.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2.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3.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4.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二)失败的:
1.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


2.从观众的反应看——“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观众对少年表演
中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

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才成功的。

3.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四、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1.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现了两次失误,两次都没有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2.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

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3.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

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

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一一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五、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2.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3.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惊心动魄正面侧面
宽容关爱动作描写
难以忘怀前后照应
失败乃成功之母
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据此,在教学本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生动细腻地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品味人物的精神。

如:少年的第一次表演失败后,“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感悟少年的风度和自信。

少年第二次失败后,“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感悟少年第二次受
到了打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三次,少年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感悟少年在两次失败的阴影里,战胜了自己,重新站起来,是一种和自己拼搏,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2.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让学生在辩论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在学生明白少年的成功少不了他人的鼓励与支持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顶碗少年是一位真正的成功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展开辩论:有的同学认为,他不算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他在第二次失败后退缩了,如果没有老者的鼓励与支持,他可能就不会有第三次的表演了。

倘若以后再没有像老者这样的人给他鼓励,他还能成功吗?而有的同学辩驳,他们认为少年在经历了两次的失败后却没有放弃,这是他坚持不懈的表现,如果他没有面对挫折的坚毅,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同样也会失败,少年表演的成功正好说明他自身有一种永不言败的勇气。

在激烈的辩论中,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已得到升华。

课堂上一次激烈的辩论,有时候会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契机,这个契机往往来自于一闪念的想法,这就是课堂具体环境下生成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是无法预测的,而我们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资源,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还要学会怎样跟着学生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顶碗少年》教学实录
一、启发谈话,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杂技是一项高难度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要经过好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顶碗少年》,去欣赏一场杂技表演。

读了顶碗少年的故事,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顶碗少年)生:齐读——《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以下两个要求默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圈画重点字词,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意。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把重要词语请到了大屏幕上,谁来读一读?
出示:
萦绕一摞歉疚惊羡肩胛
喧哗不知所措不失风度惊心动魄座无虚席
(两生读,师评价反馈:准确响亮。


师:有没有哪里想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生1:一摞的“摞”字比较难读,希望大家不要读错。

师:是的,(手比划)这样一叠就叫一摞。

生:我觉得惊心动魄的意思比较难理解。

师:是的,这个词用来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能给歉疚
找个近义词吗?
生1:内疚
生2:愧疚
师:很好,看来生字词难不倒大家,再来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1:课文讲了一场杂技表演,一个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了。

生2:“我”看了一场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在困难前不低头,终于取得了胜利。

师:是啊,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板书: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成功)
三、入情入境,感受表演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生1: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师:好的,很精彩。

生2:这是一场让人紧张的杂技表演。

师:嗯,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生3: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读出了关键。

(板书:惊心动魄)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而你通过刚才的阅读,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场表演?
生:3—7自然段)
师: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变化的语句,画出有关的句子,加以体会。

(生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句子,加以理解体悟。


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一次表演。

他的表演精彩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这个少年表演很精彩,“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生2:我觉得难度很大,“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生3:我觉得这个少年表演技术很高超。

师:是啊,我们为这个少年喝彩!可是这次表演中,少年失败了,“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时观众的反应如何?
生: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师:为什么观众会惊呆呢?
生1:因为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生2:因为看的太投入,期望值太高。

生3:因为这个情况发生得太突然,观众来不及作任何其它的反应。

师:观众看节目非常的投入,对它的期望值也很高。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这突发的事件让观众惊呆了。

失误后的少年表现是怎样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台上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师: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少年很有风度,很有自信,很沉着。

师:是啊,带着自信,少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表演,这次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生: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

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

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

师:真是遗憾,再次遭受了失败的少年表现如何,你找到了吗?
生: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与第一次失误时相比他的心理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开始着急了,有点不知所措。

师:是的,第二次失误让少年受到了打击,失去了信心,不知该怎么做。

师:如果你是那位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生:继续表演;下台算了……
师:这次场上的观众反应如何?
生:随着表演的进程观众的反应也不一样,先是“陶醉”,在少年快成功的时候“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少年又一次失败后,观众中有人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节目的精彩,观众的投入,虽有对少年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他的爱惜,不忍看到他再次失败。

(小组合作学习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完成表格。


师: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

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

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当你读到这儿,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为他感到高兴,他终于成功了!
生2: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成功实属不易,但却多了一种别样的精彩。

生3:台下的观众也一样怀着复杂的心理,这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师:难怪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如果你们也是当时的观众,会给顶碗少年怎样的掌声呢?
生1:暴风雨般!
师:不错,恰到好处。

生2:雷鸣般。

师:嗯,很响亮。

生3:排山倒海般。

师:谢谢,我感受到了你的热情。

四、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师:是啊,这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作者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

出示: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里想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缩。

生2:作者也许会想,那个顶碗少年面对失败的勇气值得自己学习,人应该勇敢拼搏。

生3:失败乃成功之母。

师: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

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
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师:是的,作者的心里总是会涌起各种各样的感受。

所以这儿用了省略号,促人联想,耐人寻味。

师: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学到这儿,你的心里是否一样涌起了一些感受,悟到了一些道理?请用精炼的语言把它写在课题下方作为题记。

(生抒写感受,教师巡视)
生1:失败乃成功之母。

生:这是真理。

生2: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失去信心和勇气。

师:说得真好!
生3:失败也是财富,勇气和坚持会让你看到一片艳阳天!
师:你可以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师:真好,这些都是属于你们的体悟。

最后送大家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希望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得起风吹雨打,走出自己的轨迹!
5《顶碗少年》说课稿
一、潜心研读说教材
《顶碗少年》是第一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感悟生活。

主要写一位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失败了两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别人的鼓励下,面对压力,面对失败,挑战自我,仍然表演,最终
取得了成功。

文章主题鲜明,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这样一读教材,我对抽签结果的不满烟消云散。

带着庆幸,我又一次走进教材。

无疑,《顶碗少年》能吸引学生,因为它情节虽简单但波澜起伏,尤其作者对少年的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适宜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所以,本文不仅适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引导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再读教材,我居然高兴我抽到了它,对自己上好课充满了信心。

二、准确定位说目标
教材研读透了,该确定教学目标了。

我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关照: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年段教学目标,三是单元教学目标。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阅读要求是:指导朗读、默读。

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其次,本册的阅读要求,一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二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另外,本册教材第一组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据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4.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我把“把握主要内容,懂得人生哲理,学习表达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三、观察分析说学情
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过失败的体验,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但他们对“惊心动魄”的感受与理解可能不是那么深刻。

这是上课之前我们就充分估计了的。

另外,怎样在学习体验的同时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学习表达方法也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

其实,学情的估计也仅仅是预测而已,毕竟没有事先充分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里。

且待上课时去发现,去调整。

四、关注发展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情感真挚、强烈,容易使人受感染、被熏陶,但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并不容易。

怎样突破难点?我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做充分的教学准备。

首先是教师准备,研读教材,精选阅读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其次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带着充分的预习走进课文。

二是选择适合的学法与教法。

学法上突出以读为主——理清顺序初读,直奔重点再读,细节感悟品读,角色想象朗读,细节描写范读。

教法上采取了四个策略:
1.读题想象创情
在教师激情导入板书之后,让学生二读课题,边读边在脑中闪现文中精彩画面,并指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为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和课中的情感体验作铺垫。

2.咬文嚼字启情
语言是有温度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体现表演“惊心动魄”的场景、细节,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于细微处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3.角色体验入情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其背后有无穷的韵味。

要赋予语言鲜活的形象,使其充满生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丰富美好的情感。

读了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顶碗少年,站在这里表演,你是什么感觉?
4.想象朗读表情。

五、优化组合说教学过程
围绕着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揭题反馈,把握主要内容(此环节预计5分钟)
此环节首先借单元导语导入,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接着让学生齐读课题,结合课前的预习想象画面,描述画面。

对课前的预习进行检测,让学生带着充分的预习走进课文学习。

然后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内容,点拨学法。

【通过对课前安排的预习情况的检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新
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奔中心,初识表演之惊心动魄。

(此环节预计2分钟)
一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评价表演的话,引导理解“惊心动魄”,在追问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课文2—7自然段的学习。

(三)聚焦细节,体会表演之惊心动魄。

(此环节预计25分钟)
在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重点、品细节、谈感受、读片段的基础上,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四)想象、写话,获得人生启示。

(此环节预计8分钟)
此环节虽短,但很重要。

在这个环节教学之前,我给了一个铺垫:引导想象老者的话。

再让学生联系开头与结尾,认真读,读出体会。

人生启示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六、回味课堂说反思
回看教学流程,把握一个“情”字,勾画一根主线,牢记四个目标,抓住三个细节,课中有悟有读,教学上有细节有“粗节”。

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生成了一些精彩。

上完这节竞赛课,我想了很多,现将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各位同行分享。

1.精心预设,分步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怎样在各个环节去落实?我是这样做的:课前20分钟预习解决课文读正确的问题,纠正相关字的读音;课上读悟环节多种方式读,体会与读齐头并进。

如此,第一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表达吮吸”在第一个教学环
节落实,“懂得人生哲理”在第四教学环节落实。

第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达成第三、四个教学目标。

另外,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虽然教学目标照搬教学参考时写的是“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实际教学时,并没有牵引着学生往“失败乃成功之母”上靠,重在获得人生启示。

2.创新读题,搭设把握主要内容的阶梯
把握主要内容是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直接让学生说,效果不好。

“要素串联法”无疑很方便。

但在这样的竞赛课里,如何体现?难度大。

我根据学生实际,在“要素串联法”中加入画面想象的因子,让学生两次读课题,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精彩画面,为学生搭了一步台阶。

今天是第五次实践,效果很好。

3.善用媒体,帮助体会场面宏大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认为“表演场所”是一个切入点,值得好好咀嚼。

我们研读教材时,从文字中找到两个词“座无虚席”“异国旅游者”。

相信学生也能找到。

但是,如果仅仅抓“座无虚席”体会人多,抓“异国旅游者”体会演出的重要性,似乎有点空中楼阁,感受不出环境气势的惊心动魄。

怎么办?在教研组老师的提醒了,我选择了图片。

虽然我一贯反对用图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告诉我,图片帮助学生体会了场面的宏大。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给足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给足了学生想象表达的空间,注重了学法指导,真正落实了读写训练。

但是课堂上
仍然有美丽的遗憾,比如学生的写话那么精彩,可我忙于结束课以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所以只交流了两个孩子,没让学生充分展示。

其实,我也可以讲优秀学生作品收起来,叠加在一起,用实物投影仪一起展示。

另外,感觉整节课环节虽紧凑,学生发言虽精彩,但总感觉语言不够鲜活,课不够灵动。

以后我会慢慢改进,真正让我的语文课堂高效起来。

顶碗
顶碗,中国传统杂技节目。

演员头部顶一摞瓷碗,表演劈叉、金鸡独立、别元宝、倒立等技巧动作。

难度极大。

中国传统杂技节目。

演员头部顶一摞瓷碗,表演劈叉、金鸡独立、别元宝、倒立等技巧动作。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了对手顶碗、软腰顶碗、高梯顶碗、四人造型顶碗等形式。

创造的高难动作有:拐子倒立脚面夹碗、蹬碗单臂倒立斜拉叉、探海脚举碗变单臂倒立回碗、脚举碗乌龙绞柱、单腿举碗站头射雁、旱地拔葱举单手顶、双尖头脚举碗打滚顶、三尖双重卡脖顶挂人等。

顶碗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单人表演和多人(双人或三人)表演两种类型。

广州杂技团表演的三人顶碗颇具新意。

他们用“A”形梯串连三人顶碗的技巧,把多种对手顶碗的动作展现于高梯之颠。

尤其在完成三人相叠顶碗过梯这一高难技巧时,顶端演员离地六米多高,她头顶一摞瓷碗,双手按住中间演员的肩部倒立,中间演员也头顶瓷碗,双手按住底座演员的头顶倒立。

底座演员既要承担头顶上两名演员的体重,又要协调好三人的重心,攀着梯格上上下下,甚为惊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