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使用论文3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人机使用论文3000字
在近代战争中,无人机频繁出现并开始执行一些任务。

最常见的种类便是监视和侦察用无人机,军队发射无人机并将之应用于收集情报,追踪敌方目标等作用。

非常广阔,是未来战争模式主导思想民用无人机太浮躁了,这里就不讨论了,即排除大疆或者纵横这一类民用无人机厂商。

就单单说军用无人机,比如611,航天11院,航天9院。

无人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或飞行器)的简称。

有人驾驶飞机诞生不久,无人机就诞生了。

不过,由于技术的原因,早期的无人机故障频频,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场上,美军就出动无人机3000多架次,完成照相侦察;战损评估、电子窃听、电子干扰(含投撒干扰丝)、撒布传单进行心理战等作战任务。

由于无人机体积小,可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制造,雷达难于发现它,其损耗率不到10%。

1982年在黎巴嫩的贝卡谷地发生的以色列与叙利亚的战斗中,以色列用自己研制生产的“侦察兵”(Scout)无人机和“猛犬”(mastiff)无人机支持作战,大获成功。

他们将无人机分成三类,完成各自的任务。

一类装有电视摄像机,并将对地摄像的画面传回地面指挥所。

二旦发现叙方萨姆导弹发射架,便派出第二类无人机;它们带有雷达反射器,在叙军搜索雷达屏幕上宛如进攻的空袭飞机,诱使叙军萨姆导弹雷达开机。

此时,第三类无人机通过电子侦察接收萨姆导弹雷达发射的信号,进行分选后发到正在附近空中游弋的E-2C空中预警机和波音707数据处理飞机。

这两架飞机的计算机计
算出萨姆导弹的位置,并将数据发给后续攻击机发射反辐射导弹,或发给地面指示地地导弹发射,摧毁萨姆导弹发射架。

就这样,以色列入摧毁了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20个导弹营中的19个,从而保障了以色列空军将叙方飞机击落79架、击伤7架,而己方只损失1架的辉煌战绩(以色列公布的数字)。

本世纪初的第一场战争即美英袭击阿富汗的战争中,美军动用大量“捕食者”侦察兼作战的无人机和“全球鹰”无人机,在阿富汗战场从事各种侦察和作战行动,有力地支持民空袭作战。

其中“捕食者”无人机通过图像侦察并将图像通过卫星中继发回美国本土的指挥所,捕捉到基地军事总负责人的行踪。

在地面指挥人员的监控下,追踪其车队侦察,从其车队出发直到首都附近的某旅馆全程监视。

美军打算在他们离开旅馆时打击他们。

因为“捕食者”无人机携带的空对地精制导弹火力不足,又调了两架对地攻击机到现场。

最后在他们开会后集中乘车离开时,向他们的车开火,将他们歼灭在现场。

整个过程的跟踪侦察与打击中,“基地”武装分子毫无察觉。

从阿富汗战场的情况看,无人机已由过去的纯侦察和指示目标发展到可以发射导弹的作战。

它还可探测核、生、化武器攻击后的污染程度与范围;此外,它还可作为无线电通信的中继站、靶机和指挥平台等使用。

无人机虽然有那么多奇特的战场妙用,现在和未来战场上空无人机将多如飞蝗,但在1981年5月,叙利亚为了扩大其首都大马士革的防御纵深,开始在黎巴嫩东部靠近边境的贝卡谷地部署19个“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以限制以色列战斗机的行动。

1982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入侵黎巴嫩战争,其中一个主要目标之一就
是要摧毁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

6月9日下午14时,以色列先派遣“猛犬”无人侦察机,以1500米高度进入贝卡谷地上空。

作为诱饵,以机发射出酷似以色列战斗机大小的“电子图像”,诱使叙利亚导弹阵地的雷达开机并发射“萨姆—6”防空导弹。

与此同时,以色列又派遣“侦察兵”无人侦察机收集叙利亚雷达位置、信号频率等情报,并立即把这些情报(包括目标的图像)实时传输给地面作战指挥中心和位于地中海上空的EZC空中预警指挥机。

几分钟之后,以色列出动F4、F16、F15等战斗机一举摧毁了叙利亚19个“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的雷达及其导弹。

这个成功的战例使人们认识到无人侦察机的作战价值和发展潜力。

无人机的全称叫做无人驾驶飞行器,它并非是一种新东西,早在70多年前就已问世,但早期的无人机只是用作靶机,真正作为一种可供作战使用的侦察机还是在70年代之后。

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自80年代后期起,许多国家都把无人侦察机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竞相研制和装备无人侦察机,特别是海湾战争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发展无人侦察机的热潮。

无人侦察机之所以受到各国的器重,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未来战争将主要是信息战,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己方的信息能力。

在战争中,战场信息系统全面掌握整个战场变化中的态势,无人侦察机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有效手段。

侦察卫星一次只能扫掠某一特定的地区,只能拍摄特定地域目标图像。

有人驾驶侦察机在目标上空停留时间非常有限,而且有被击落的风险。

无人侦察机却具有很少受气候条件限制、昼夜可用,能在目标上空持续很长时间实施
侦察和监视,并能实时传输目标图像的独特优势。

第二,隐身技术、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通信和网络等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无人侦察机的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新材料技术和隐身技术的应用,使无人侦察机不被对方发现就能突入目标上空实施侦察;光电、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传感器的使用,使无人侦察机对目标侦察的分辨率达到0.3、0.9米;高速微处理和数据链路的使用,
使无人侦察机能做到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图像的实时传输;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使无人侦察机和目标之间军用无
人机作为现代空中军事力量中的一员,具有无人员伤亡、使用限制少、隐蔽性好、效费比高等特点,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在
近期的历次局部战争中,现代军用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已由传统的空中
侦察、战场观察和毁伤评估等扩大到战场抑制、对地攻击、拦截巡航导弹,甚至空中格斗等领域。

无人机不仅对有人战斗机进行支援,而且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

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

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
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

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

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

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

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

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
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