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一花一世界”板块的一篇散文。

本板块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放慢脚步,反复品读,欣赏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

《亡人逸事》没有“荷花淀”式的诗情画意,作者选择的是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使用的是质朴无华的语言,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品味活动和体验活动,于传神的细节描写中理解“亡人”的性格特点,质朴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感激、喜爱、敬佩、愧疚之情。

学情分析
对于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高一学生而言,把握文章写了“亡人”哪些逸事,表现了“亡人”什么性格,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透彻解读《亡人逸事》中隐藏在平淡文字背后的深情却有一定难度。

“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

倘若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真正读懂孙犁的。

”(苏北)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合理设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深藏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目标定位
鉴于上述文本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整体感知,理解亡妻的性格特点。

2.品读细节,感受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细节,感受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配乐朗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刚才听到的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这首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我们今天所学的《亡人逸事》也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孙犁抒发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二、解题
亡人:指孙犁已故的妻子。

逸事: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中指亡妻生活中的小事。

课文通过记叙亡妻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抒发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理清思路
孙犁选取了亡妻哪些生活片段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四个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明确:
1.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自己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着重写了自己与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初识)
3.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持家)
4.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临别)
(二)概括形象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孙犁笔下妻子的形象。

明确:贤妻良母。

四、问题探究
(一)作者说他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那么他们对这段极其偶然的婚姻满意吗?
明确:妻子是满意的。

从文中妻子对“天作之合”四个字“点头笑着说”可以看出,妻子对婚姻是认可的、满意的,还有下文“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这句话,用了“假如不是……就……”这样的句式,充分表现了妻子对那天的雨是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的。

由此可见,妻子对这段天赐的婚姻不仅相当满意,而且还充满了感激之情。

作者也是满意的。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一事,正是因为妻子给作者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作者对婚姻的满意就是对妻子的满意,对上天的感激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激。

小结:作者特记“天作之合”一事,让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妻子充满了感激之情。

(二)作者与妻子的初次见面是在结婚之前,这次见面非常富于戏剧性。

先请同学朗读“初识”这部分文字,然后找出这极富戏剧性的场面加以赏析。

明确:“姑姑的话还没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了下来,走到罩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赏析:这里写得是初次见面的印象。

“盯”“跳”“走”“钻”这些细节描写都极其传神。

“盯”是用力地看,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婚夫的强烈好奇心。

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

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顾不得稳重,慌忙从板凳上“跳”了下来,“走”想来是小跑,“钻”进轿车,定是又急又快。

这些动词把未婚妻难抑好奇心但又腼腆害羞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今早已是天人相隔,但是作者写来却恍若就在眼前,可见这个印象刻在了他记忆的最深处。

简单的几笔勾勒,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可爱的姑娘形象。

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还写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欣赏。

明确:“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

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赏析:丈夫顺路接妻子回家,本是件很平常的事,可妻子却一脸严肃地要丈夫明天特地来接,在外人看来,这是妻子礼教观念重,而在有文化的丈夫眼里,这分明是妻子的可爱
之处。

小结:这一部分中,作者以未婚妻的几个行为举止,来凸显她的可爱,而婚后,以一件小事表明妻子依然保持了这份可爱,这里,作者对妻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结婚以后,妻子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样的转变对妻子而言容易吗?
明确:不容易。

妻子是个娇惯的小闺女,“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婚后,遇到早起干活,“颇以为苦”,还曾回娘家向父亲“哭诉”,而“背瓜遭遇”一事更是写出了妻子的娇惯。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

她站起来哭了。

”“猛一立”,一个“猛”字,充分说明妻子从前的娇惯,毫无体力劳动经验可言。

因为狼狈的形象,妻子“哭”了,而一个“哭”字更是把她的柔弱、娇气不成熟写了出来。

到后来“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而“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再后来“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

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每逢孩子病了,“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这时,妻子已经成为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了。

这部分作者用了铺垫和对比的手法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凸现了妻子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品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妻子的艰难成长怀着深深的敬佩之情。

(四)妻子临终前仍记着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她家两丈花布的事。

为什么这样的一件作者看来的“小事”却让妻子刻骨铭心?
明确:这是作为丈夫对妻子难得的一次回报,30多年来妻子一直温馨于心,临终前还不忘此事,问及为何寄至娘家?作者回答:“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等她听完解释,知道丈夫的良苦用心后,“他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这件“小事”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毫无怨言、温柔善良、容易知足的妻子形象。

而从作者方面来说,这类小事的回报只是太少了,所以作者愧疚地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对不起我的。

”亡妻愈是“记忆很深”直至临终,作者愈是感到对她的亏歉与抱憾。

这件“小事”把他对亡妻的哀思与伤痛、感激与愧疚、落寞与孤独,千衷百感一起推向了抒情的高潮。

五、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记述亡妻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发对妻子的感激、喜爱、敬佩、愧疚之情。

不难看出,作者是从真实的生活细节入手,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体,朴实的笔调中饱含着对亡妻的深情,真可谓是“于细微处见深情”,不愧是“悼亡文学”中的佳作。

六、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台湾知名艺人刘若英的《今年桂花不飘香》,于细节中品味其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一)缘定“天作之合”“偶然”感激
(二)初识“盯”“跳”“走”“钻”喜爱亡妻小事(三)持家“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敬佩(四)临别“一丝幸福的笑容”愧疚
于细微处见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