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轴类齿轮零件插齿加工工艺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轴类齿轮零件插齿加工工艺优化
目前,齿轮的加工仍以滚齿和插齿加工为主,不同的加工工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加工中往往会根据零件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加工工艺;选择不同的加工工艺,影响甚至决定了机械加工的质量和水平。

在我国现阶段齿轮加工工艺技术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工艺设计人员进行思考,不断地提出新的方法加以优化,以提升齿轮加工工艺水平。

标签:轴类零件;插齿;工艺优化
1 概述
齿轮零件的制齿加工,一般采用效率较高的滚齿加工工艺;相对于滚齿工艺,虽然插齿工艺效率较低,但其精度比滚齿好,另外插齿可以加工内齿以及离轴肩较近的齿轮。

例如有些长轴类齿轮零件,由于轴肩结构限制,没有足够的滚齿出刀,因此只能采取插齿工艺。

然而,由于插齿效率较低,工艺优化就尤显重要,通过设计自动加紧夹具,优化切削参数及余量等可以达到提高插齿加工效率的作用。

2 工件结构及现状分析
图1为拖拉机零件动力输出主动轴,其中A齿模数为5mm,齿数11,B齿模数为5mm,齿数13。

B齿可直接滚齿加工,而A齿直接滚齿加工时B齿对滚刀出刀造成干涉,长期以来只能用插齿加工。

轴类零件加工一般采用两端中心孔为定位基准,但此零件较长(478mm),杆部外圆又比较细(Φ30mm),所以A 齿插齿工序采用外圆D和端面E定位,手动用百分表找正A齿部外圆C,进行加工;C、D外圆和E端面插齿前有精磨工序加工。

而且夹具需用手动上紧四个压板来压紧零件,加工效率及装夹效率极低,劳动强度也大,每班仅加工15件,已经成为此零件的加工瓶颈工序,严重影响产能。

图2为工艺优化前手动裝夹夹具。

通过对零件结构和原工艺方案的分析,认为此零件加工的主要问题为加工效率低,解决此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寻找突破:第一、加工工艺方面:寻找高效的加工工艺手段,弥补插齿工艺效率低的缺点;第二、夹具方面:设计新的自动加紧无间隙定位的插齿夹具,不用手工单件找正及上压板螺钉,大幅提高装夹效率,也提高了插齿精度。

滚齿是目前较高效的加工工艺,但是直接滚齿会有出刀干涉。

所以想到滚齿和插齿相结合的方式,即滚齿只去除大部分加工余量,而不加工到尺寸,剩下的余量由插齿加工到尺寸,这样既可以避开出刀干涉,又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要想设计自动加紧加紧,首先要考虑零件结构。

由于零件结构比较长,设计夹具难度较大:零件长478mm,大部分的长度要装在机床工作台面一下,基本达到了机床的加工极限。

按常规的设计,其夹具制造极其困难,制造精度很难保证,重量也非常大,价格也将非常的昂贵。

3 加工方案优化
通过对零件理论分析和绘图(见图1)发现,A处滚齿出刀干涉较小,如将滚齿加工公法线减小1mm,即可刚好完成出刀;滚齿粗加工后,再用插齿工艺对齿加工剩余余量,完成最终齿形加工。

这样,本工序一分为二,两种加工方式的加工余量均较小,都可以采用大的进给加工,并且滚齿工艺本来效率就高,这样下来加工效率将会成倍提高。

4 自动夹具设计
经过分析原工艺,外圆D和端面E为磨过的精基准,所以新夹具仍以外圆D和端面E定位,其装配示意图如图2所示。

之前加工精度不高主要为外圆D 和夹具间隙定位,手动找正精度不高造成;新夹具则采用弹性筒夹抱紧外圆D,无间隙定位,无需找正齿部外圆;弹性筒夹通过连接螺母、连接杆、拉杆与机床液压缸相连,随机床液压缸动作完成零件自动定位和加紧过程。

用四根长拉杆连接弹性筒夹和机床液压缸,既避开了较长的零件杆部,又不会造成夹具超重,节省材料降低夹具成本。

而上本体上装有手动对齿规,首件调整刀具后,后续对齿规可保证每个零件齿槽与刀齿的对应,由于公法线余量有1mm,对齿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可以满足插齿精度的要求。

5 新工艺方案效果
新工艺实施前,由于插齿加工效率及装夹效率低,每班仅加工15件,采用新工艺后,粗滚工艺每班60件,精插工艺每班35件,成倍的提高了加工效率;另外,零件精度也有较大的提高,而且插齿装夹不用找正,因此取消了齿部外圆C的热前精磨工序。

此零件使用粗滚齿工艺,必须经过验算及加工实验,严格控制公法线尺寸及出刀,避免出刀过多造成与B齿干涉;而滚齿公法线一致性的控制有利于对齿插齿加工。

另外,插齿工艺主要应注意对齿操作,避免对齿不准确而造成齿面无法全部加工出来。

6 结语
通过工艺方案的创新优化及插齿夹具的创新设计,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提高了零件加工质量,减少了多余的磨外圆工序,达到了工艺的整体优化,也为以后特殊零件的加工提供了新的工艺方案。

因此,机械工艺设计及优化只有突破传统加工思维,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并以理论为依据,进行不断地实践验证,才能成为可行的创新型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启平.机床夹具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路阳(1986-),男,河南洛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齿轮工艺与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