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泰安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泰安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

一些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推出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版仿古建筑,既不美观,又破坏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这种现象凸显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二是认为古建筑太旧,无法保存和利用,无法带来明显的效益。

据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筑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承载了包括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多重历史信息。

曲阜孔庙13座碑亭,由历朝皇帝修建而成,各有特色,没有一个是模仿而来。

历史上黄鹤楼数次重修,也绝无模仿前朝的先例。

拆旧建新的故事也不时出现在一些地方建设发展历程中,但结果却总更加令人叹惋。

2017年6月,有媒体曝光了上海静安区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违规拆除的事件。

直到该建筑被完全拆除及至建新后,违规拆除的事件才被媒体挖出来。

针对此类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

历史建筑并非狭义上的文物保护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知里就特别作出了说明——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

保护好历史建筑,实质就是传承城市发展的血脉,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魂与根”。

这些建筑所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远比文字记载得更生动、更真实。

然而,它们却又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可再生。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边大搞城市建设,疏于保护甚至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一边又热衷于建设“历史一条街”“文化一条街”,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招牌,抢名人故里,炮制假古董。

其实,不拆真遗存和不建假古董,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

抵制假古董,首先要保护好真遗存。

也只有真遗存的价值得到了认同,才会使假古董越来越没有市场。

同时,还应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纳入城市的规划之中,在保护与使用中取得平衡,落实好保护责
任,并让保护工作得以稳定与延续。

从雄伟的长城、磅礴的紫禁城到不知名的古老校园小楼,这些历史建筑其实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

它们和我们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历史匆匆碾过的时间车辙中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和生长。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带着同属于它们和我们的“魂与根”,等待着后人来倾听属于大自然的生长和历史的变迁。

(摘编自訾谦《留住城市文化之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如果不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就不会破坏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B.根据住房和城市建设部要求,对于承载了历史信息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能随意拆除和破坏。

C.作为城市发展演变历史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历史建筑反映了历史风貌,保护好它,才能传承城市发展的血脉。

D.抵制假古董,关键是要保护好真遗存,让真遗存的价值得到认同,这样假古董就会退出场市舞台。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历史建筑的保护,文章从现象入手,逐层深入地论证了留住历史建筑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为了论证城市建筑和旅游开发不可盲目仿古,列举了北京四合院、曲阜孔庙、黄鹤楼、上海静安区888号四个例子加以论证。

C.文章论述了保护历史建筑,从不拆真遗存和不建假古董两方面入手,并论及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D.文章站在保护历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度,提出了保护的建议,认为保护工作与城市建筑可以并行不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北京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走进北京城,几乎看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四合院。

B.上海静安区888号如果不被拆除并做好保护工作,有助于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甚至可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C.曾经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其实就算完全按照它的原貌得以恢复,那也只能是失去了“魂与根”的仿古建筑地。

D.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纳入城市的规划之中,历史建筑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其内涵才会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

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
所能把握。

《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

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

《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

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

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

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

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

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

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

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

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

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

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

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

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

对此,笔者并不认同。

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

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

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舂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

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

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

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

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

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

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

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善恶观。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观。

C.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
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有最长的连续历史,其大国气质也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B.中庸作为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性之一是有序性和整体性密切联系。

C.中国的大国气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出“仁者爱人”等行为方式。

D.一个国家的大国气质要表现出以和为贵、求稳、顺势而变,有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等。

8.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B.文章指出理解“中庸”这一范畴可从五个方面入手,并就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第四段引用了大量古代名言警句,这为作者论证其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

D.文章采用了横向论证结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论证,三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大国无法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那它就谈不上什么大国气质。

B.相比欧洲文明,中华文明未曾中断过,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更具有勃勃生机、更优秀。

C.如果想要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我们应当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

D.中国独特的大国气质的塑造,离不开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治《尚书》。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晁错上书论兵事。

文帝嘉之。

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日:“此非庙垣,乃埂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因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诸侯護哔。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公何为也?”错日:“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会窦婴言爰盎,诏召入见。

上问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方今计,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于是上默然。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

”制日:“可。

”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B.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C.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D.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商:即申不害和商鞅,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法家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后人称为“ 刑名之学”。

B. 尚书:又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
坟五典》遗留著作。

C.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蒙恬“北筑长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王昭君“出塞和亲”都与匈奴有关。

D. 景帝:即汉景帝刘启的庙号。

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忠心耿耿,深受重用。

在担任内史时,他提出“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备御匈奴攻掠;主张“重农贵粟”,以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

B. 晁错公而忘私,奋不顾身。

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发展巩固和长治久安建言献策,即使父亲从家乡前来劝告也不为所动。

C. 晁错深谋远虑,进言削藩。

担任御史大夫后,他再提剥夺诸侯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吴、楚七国便以“诛错”为名发动叛乱。

D. 晁错锐意改革,得罪权贵。

他多次得到文帝和景帝称赞,但与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爱盎等人关系并不融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罢朝,因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

其中“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15.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 “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 ,体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2)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疫情期间出现在农村的宣传标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 今年过年不串门,串门只串自家门
B. 今天贪吃野味,明日可能受罪
C 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淡;少喝一口酒,感情仍长久
D. 今年串门,明年上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根据下列图示和情境完成题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小李是社区医院的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做咨询引导。

一位老爷爷对社区医院正在推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疑问,向小李咨询。

小李对照流程图为爷爷介绍了这项服务:“爷爷,我为您介绍一下这项便民措施,您必须尝试一下。

如果一个人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与家庭医生签约,① ,② ,并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③ ,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④ ,也会接受一般人群的电话咨询,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另一种是根据每个人的要求提供按需服务,如提供预约门诊、家庭病床、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转诊等方面的服务等。

您看,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觉得感同身受呢?”
(1)找出并修改小李的表述中使用不恰当的两个词语。

(2)根据图示补充横线上的内容,要求信息完整,表达准确,与上下文连贯。

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19.根据要求作文。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五人墓碑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席卷而来,世界各地每日都在上演着生离死别,一些逆行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不禁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请综合材料,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鲜明,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如果不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就不会破坏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以偏概全。

原文是“一些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推出粗制滥造的山寨版仿古建筑……破坏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B项,“对于承载了历史信息的老房子”偷换概念。

原文是“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不一定是“承载了历史信息的老房子”。

D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假古董越来越没有市场”,而不是“假古董就会退出城市舞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举“上海静安区888号”这个例子是论证拆旧建新令人叹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走进北京城,几乎看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四合院”错误。

原文是“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但现在城市建筑建设发展迅速,模仿的多了未必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四合院。

B项,888号是历史建筑,自然是“城市发展演变历史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也定会留下“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历史匆匆碾过的时间车辙中……变化和生长”。

推断合理。

C项,历史建筑有自己的“魂与根”,而他们又是“脆弱和不可再生的”。

推断合理。

D项,“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纳入城市的规划之中”是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条件,而保护好历史建筑又是他们不断变化和生长的条件。

理解准确。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