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度计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温度计及其系统,包括开关、电池、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信息收发模块以及无线传输模块,所述信息收发模块接收来自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至所述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对温湿度、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存储,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所述信息收发模块发送至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可与外部连接。

可以实现无人监控状态下,连续不间断体温监控,可以自动化大规模同时测量几百人体温。

技术要求
1.一种智能温度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电池、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信息收发模
块以及无线传输模块,所述信息收发模块接收来自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
常报警模块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至所述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存储及处
理模块对温湿度、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存储,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所述信息收发模块
发送至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可与外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温度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及设置在外壳上的指示
灯、电池安装卡口指示。

3.一种智能温度计系统,包含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温度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云端分析系统和智能终端,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云端分析系统连接,所述云端分析系
统根据体温变化对病症做出预判,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提供证据,并提出诊疗建议,然后
发送到所述智能终端,以及接收来自所述智能终端对所述智能温度计的控制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温度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无线通讯模块采用高频RFID通讯,频率为934 MHz。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智能温度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端分析系统与多个智能温度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温度计系统,所述智能温度计的个数为100个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温度计系统,所述终端设备为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

技术说明书
一种智能温度计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温度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温度计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从水银体温计到电子体温计,是一个巨大的跳跃式进步,从有巨大毒性危险的汞金属,过渡到无毒无害的电子设备,从人工刻度辨认到电子温度显示,体温测量进入了新的阶段。

但是电子体温计也存在诸多使用不便的问题,下表是市场上一些常见的电子体温计的基本情况:
可见现有的电子温度计体温测量精准度只有0.3-0.5℃,而且只能单时间点测温、不持续监测,对于婴幼儿及老人来说需要时刻陪护。

由于测得的温度只是单点数据,也没有数据存储及管理功能,因而也只能反应体温的基本情况,没有更多的价值。

技术内容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医用级高精度测量,温度误差小于0.05℃,可以实现无人监控状态下,连续不间断体温监控,可以自动化大规模同时测量几百人体温(医院住院系统存在强烈需求),并且可以无线传输数据到云端数据中心,对于体温异常实时报警,同时提供云端大数据、智能分析,根据体温变化对病症做出预判,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提供证据,并提出诊疗建议的智能温度计及其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温度计,包括开关、电池、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信息收发模块以及无线传输模块,所述信息收发模块接收来自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至所述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对温湿度、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存储,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所述信息收发模块发送至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可与外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外壳及设置在外壳上的指示灯、电池安装卡口指示。

一种智能温度计系统,包含前述的智能温度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云端分析系统和智能终端,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云端分析系统连接,所述云端分析系统根据体温变化对病症做出预判,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提供证据,并提出诊疗建议,然后发送到所述智能终端,以及接收来自所述智能终端对所述智能温度计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无线通讯模块采用高频RFID通讯,频率为934 MHz。

进一步地,所述云端分析系统与多个智能温度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温度计的个数为100个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设备为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包括:
(1)采用RFID传输协议,硬件链接功能强大,可实现数百个设备链接。

现有的智能温度计大多通过蓝牙与手机进行配对使用,一般都是一对一的连接,对于医疗机构等需要多点测量的需求无法满足。

如果目标客户为医疗机构,本技术的智能体温计至少能够支持上百个温度计测试连接。

(2)根据专业医师和诊疗系统数据,针对各种常见病例体温变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将建成云数据中心,将连续采集的体温数据与数据模型对比,对符合模型的病例预判并预警,并给出诊疗方案建议。

这将有效解决现有市面的产品都是简单的采集温度信息,并不能根据连续温度变化给予后期数据处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智能温度计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智能温度计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智能温度计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下述具体实施例或具体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为进一步解释具体的技术内容而列举的一系列优化的设置方式,而这些设置方式之间均是可以相互结合或者相互关联使用的,除非在本技术明确提出了其中某些或某一具体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无法与其他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进行关联设置或共同使用。

同时,下述的具体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仅作为最优化的设置方式,而不作为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理解。

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温度计,包括NTC医用体温传感器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2设置在外壳上的开关3、指示灯4、电池安装卡口指示5。

其中NTC医用体温传感器1在体温模式下用于测量体温,精确度为±0.05℃;数字温湿度传感器2用于准确测量衣内“微气候”以及环境温湿度,测量精度为±3%RH;开关3用于控制智能温度计的开关,长按开关3,指示灯4红灯亮起,开机或关机;智能温度计运行中,指示灯4蓝灯闪烁;电池安装卡口指示5用于指引电池的安装,将电池盖上的指示原点与右边的点对齐安置,使用一元硬币逆时针旋转,直到后盖上的原点与正上方原点垂直对齐。

参见图3,智能温度计系统包括通过无线方式相连接的智能温度计、云端分析系统和智能终端,其中智能温度计包括开关、电池、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

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信息收发模块,以及无线传输模块,该信息收发模块接收来自温湿度传感器、NTC体温传感器、异常报警模块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至该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该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块对温湿度、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存储,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该信息收发模块发送至无线传输模块,该无线通讯模块与云端分析系统连接,云端分析系统根据体温变化对病症做出预判,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提供证据,并提出诊疗建议,然后发送到智能终端,以及接收来自该智能终端对智能温度计的控制指令。

其中智能终端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其中无线通讯模块采用高频RFID通讯(频率934 MHz),可以实现稳定的传输距离达到10米,在无障碍理想情况下可以达到50米。

采用RFID传输协议,硬件链接功能强大,可实现数百个设备链接。

现有的智能温度计大多通过蓝牙与手机进行配对使用,一般都是一对一的连接,对于医疗机构等需要多点测量的需求无法满足。

如果目标客户为医疗机构,本技术的智能体温计至少能够支持上百个温度计测试连接。

根据专业医师和诊疗系统数据,针对各种常见病例体温变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将建成云数据中心,将连续采集的体温数据与数据模型对比,对符合模型的病例预判并预警,并给出诊疗方案建议。

这将有效解决现有市面的产品都是简单的采集温度信息,并不能根据连续温度变化给予后期数据处理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