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安名人名胜
一、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

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

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

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

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

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

咸宁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二、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

“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

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三、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

鲁国人(今山东肥城人)。

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

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

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51年),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关于左丘明的故里,为现今的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

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

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

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1725年(清雍
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

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

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四、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

东汉著名文学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

”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

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他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

东平(今属山东)人。

父刘梁,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

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

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

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
有本性。

"尤为人所称道。

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

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人生经历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

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

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

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

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

公元197年,因避兵乱,11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

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

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刘桢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

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

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

赠《徐干·思友》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察策也”。

《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中松,琴琴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都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

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

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

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

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他不仅在诗坛“五言冠古”,是文苑中的“文章之圣”,而且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

黄初二年(222),文帝曹丕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书一纸交给他,讥讽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

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

”(《三国志》《二刘传》)。

刘桢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

但刘桢并未折腰,执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会之时,他旧事重提: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


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

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

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

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

”(《三国志》)文帝听刘桢这番妙论,既叹他的博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从而放弃索带念头。

刘桢雄辩之例很多,他的辩才象常胜利器,有时化险为夷,有时遇逆成畅,有时逢暗则明。

有一次刘桢因“不敬罪”被罚作苦力,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

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

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

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

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

”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

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

”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

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

刘桢愤然,一是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贞。

独有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

曹丕见状勃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被罚作苦力。

他在劳作中托物自喻,写成《遂志赋》。

赦后充署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
辞世。

他一生著述甚丰,经典的有《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将他的作品精选集成《刘公干集》传于后世。

他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雄辩的技巧及忠友敬业精神,赢得了后人赞颂。

五、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

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降唐。

随太宗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

预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代袭。

麟德二年去世,追赠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

谥曰襄。

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

六、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
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

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七、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泰安人,直系军阀首领。

幼年孤苦,寄人篱下,投军后经过不懈努力,在1904年出国赴日本留学。

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后历任北洋陆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23年率部入闽,平定福建叛乱,任福建军务督理。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东南王",成为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军阀。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孙传芳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失利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援,任安国军副司令。

1927年2月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8月率部渡江反攻,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五夜后不幸失败,主力军消耗殆尽一蹶不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隐居天津。

冈村宁次利用同窗关系多次登门造访,拉拢他出任伪职,而孙传芳作为中国人的良心尚未泯灭,内心不愿意当汉奸,因而严词拒绝。

孙传芳历经大起大落,遂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1935年11月13日,军统局借刀杀人,利用施剑翘为父报仇的心态,诱使施剑翘将孙传芳刺杀身亡。

纵观孙传芳的一生,只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悲剧性人物。

好战成性,是其一大特点;聪颖过人,是其另一特点。

而关键在于北洋军阀的时代烙印,使他思想陈旧,拒绝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逆历史潮流而动,终于折戟沉沙,为大浪淘尽。

此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八、万里(1916年12月——2015年7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工作,师范毕业。

万里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2015年7月15日12点55分,万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2015年7月22日,万里遗体在北京火化,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殡仪馆进行悼念。

九、泰山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为中国十大名山之首。

泰山海拔1532米,在中国的群山中并不高,五岳中比西岳华山低近1000米,地位所以如此崇高,是地理和历史两方面原因促成的。

从地理上看,首先泰山为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龙山文化充分说明泰山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灾,在他们心里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

其次,古人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狭窄,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赐,从而产生神秘崇拜。

泰山居住的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义,太昊少昊也被尊为太阳神。

为了让天更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敬仰和祈祷,高山是最佳的选择,由于当时的人活动范围有限,在他们的活动区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

所以,泰山是与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古人心理,泰山的这种功能更加使泰山得以神话。

从历史上看,由于先人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出现祭天崇拜,这种崇拜并没有随生产力和知识的进步消失,反而因为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现代科学测定,生成于25亿年前的地球造山运动,由于山前出现造山断裂带,所以山势陡峭山形集中,加上周围地势相对较低,从而使先人对泰山产生雄大、厚重的感觉。

泰山古称“岱山”、“岱宗”,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

泰山既有风景壮丽、峰峦起伏、幽谷深壑、松柏苍劲、瀑布流鸣、四季景色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又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晚霞夕照”等十大自然奇观,泰山主峰傲然拔地而起,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岭98座,溪谷102条,构成了群峰拱岱,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

俯瞰泰山,山南自东向西有东溪,中溪、西溪三条大山谷,北自东而西有大津河、天烛峰、桃花峪三条大谷,六条大山谷将泰山自然地化分成六个不规则区域,形成了泰山著名的的六大旅游区。

“幽、旷、奥、秀、妙、丽”便是泰山神秀精髓,它既是天成,又有数千年无数劳动者的构筑。

泰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绝妙的结合体,帝王登泰山者始于秦始皇,相继有汉武帝、光武帝、光武帝,唐代的高宗,玄宗,武则天,宋代的真宗,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帝,都到泰山巡游,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

同时,泰山又是佛、道
两教盛行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泰山自然风景和人文原因,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漫游泰山,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泰山拥有2000多处摩崖石刻,其规模之大,精品之多,时代之久,书体之全,在国内外名山当中是无语伦比的,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泰山降水丰富,水果、动物、药材品种繁多,在树木方面,除泰山自然生长外,因为历朝历代的重视,人工种植很多,所以沿路古树极多。

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0000余株,其中有汉朝皇帝种植的汉柏6株,树龄已达2100多年,还有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等。

从另一角度看,帝王来泰山封禅,以政治为目的,百姓来泰山,是祈求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保佑,佛道来泰山,是借泰山的名气弘扬自己的理论,文人墨客来泰山,却大多以游历山水为目的。

所以,他们应当是现代旅游的先驱者,1987年泰山被确认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他们功不可没。

泰山的文化组成,集聚了中国的古代的文化精华,是值得每个中国人亲临体验的。

那么,这种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应该就是融合统一、吃苦耐劳、努力前进。

融合统一,泰山对佛、道、儒等各种文化的完美融合,是这种融合统一的具体体现。

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石用的就是泰山石,不仅仅因为泰山石的品质,还有它寓意的这种融合统一精神。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泰山挑夫是这种精神的最佳代表,当你亲眼目睹他们步伐时,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一步一个脚印。

努力前进,每一个亲自登过泰山的人,都会深刻的体会到。

登泰山,不仅看它的雄伟壮丽,更深的是体会认识泰山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并从中受到洗礼。

气势磅礴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

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

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

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

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

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
.
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

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

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