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周记为载体激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语文周记为载体激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
研究报告
西充县天宝初级中学文俊英喻慧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一:令人担忧的学生的写作现状
七年级多数学生的作文现状,我用顺口溜总结为:一见题目就摇头,推开纸笔咬笔头,冥思苦想皱眉头,东拼西凑无厘头。
一言而概括之:写作能力太差。
为了探求原因,我们对七年级二班、七班共1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比较喜欢写作的学生为18﹪,喜欢写作的学生为11﹪,而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为71﹪。
由此可见:学生写作能力差,和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有直接的关系。
背景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内心的触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背景三: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该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一直思考突破学生怕写作的瓶颈,一直带领学生突围写作文难的境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希望以语文周记为载体激发初中学生的写
作兴趣,解决学生畏惧写作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以语文周记为载体,激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这一微型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周记:让学生将自己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自由灵活地进行书面表达的一种写作。
周记是学生写作的自由园地,有随写随新的特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因此,学生对这种写作方式很感兴趣。
老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培养目标制定细致计划,老师对周记得体的评改与悉心指导,能对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思想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活动,为周记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通过周记,学生能够学会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周记,学生能够学会和掌握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周记,学生能够学会写作如何立意,如何选择表达的角度;通过周记,学生能够容易感受写作的成功,激发写作动机和兴趣。
因此,通过学生写周记,可以为学生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具体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鼓动学生,自由写作。
1、七年级学生,对一切都有着较为浓郁的兴趣与期待。
七年级前期,我们让周记成为学生写作的自由园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让学生进行大量自由灵活的练笔,激发其写作欲望。
例如: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见仁见智。
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想写谁就写谁,题目自拟。
学生在周记中有写《千秋诸葛我评说》、也有写《我的榜样是曹操》、还有写《关羽的忠与义》、
《孙策孙坚之为人》等。
这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便于他们写自己的熟悉的、喜欢的人和事,便于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从而激发了写作欲望。
2、文章的形式、内容、主题、体裁,让学生自由灵活选择。
学生有用书信体的、日记体的、小标题式、语录体式……有选写家庭生活的、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诗歌、散文、短小的杂文、小小说尽显其中。
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例如学生张枭在写周记《生活的滋味》时,将文章分为四个小标题《似醋的酸》、《似火的辣》、《似药的苦》、《似蜜的甜》,周记的形式及题目的命取生动形象,让人赏心悦目。
例如:学生李菲面对失败时用诗歌的形式激励自己:
不要轻言放弃,
否则对不起自己!
命运总是宠爱勇者的!
失败了不等于完全失败!
3、老师不做字数规定,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样,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惧怕心理,慢慢地会点燃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之火。
同时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也应因人而异,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
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能把意思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少写错别字即可。
而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提出高要求。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周记这块沃土中倾诉心声,迸发写作热情。
第二步:以活动丰富素材,给力写作动能。
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开展郊游、感恩活动、走进敬老院、公益劳动、野炊、班级联欢等活动,学生写周记的素材丰富,情真意切。
例:感恩活动开展后,李淼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
为母亲点一盏感恩的灯,感谢她给予我一双灵敏的耳朵。
让我听见了,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让我听见了,温柔缠绵的《梁祝》;听见了,激昂雄浑的《命运交响曲》;听见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的执著;听见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苦与乐;听见了,执著坚韧的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听见了,身残志坚的霍金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
感谢母亲教会我用敏锐的耳朵倾听到了生活的真谛。
例:班级联欢活动开展后,何丽娇同学在周记里写:“喻老师,您是否还在俯身批改作业或写教案,因很久没活动脖颈而酸痛?您是否还在冥思苦想教育我们的良方,夜不能寐?愿夜里携着花香的风,轻轻按摩您的脖颈。
真诚地带来全班72名同学的邀请:请您放下笔,走到星空下,看花儿摇曳的笑脸。
看您用心、用爱、用情呵护的72朵花,绽放得如此恣意汪洋。
”
例:走进敬老院活动的开展,学生们诸多感想。
一位平时不爱写周记的小赵同学在周记里写道:
今天看到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我真想哭,他们太孤单了,从现在起我一定好好学习,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我将来一定要好好孝敬我的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
上午放学时我对她说:真挚的情、感人的文,孩子你能把今天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篇文章吗?老师相信你会给老师一个惊喜。
没想到,中午她就把文章写好了。
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令人回味: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些老人们在管理员阿姨的照顾下,虽然也快活,但也缺了点什么。
缺什么呢?要是这些老人在自己的亲人的呵护下,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那岂不是更完美了吗?我们作为晚辈,更应该知恩感恩,让感恩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感恩,这世界上也不会有这么多孤独的老人了。
乌鸦、羔羊都知道孝顺父母,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该在行动中回
报无私的亲情。
让我们从感恩身边的老人做起吧!
第三步:指导写作技巧,以“获得”感受愉悦。
1、注重引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1)、老师也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做练习。
例:老师出示句式:我最喜欢……,喜欢它的……
学生就能写出:我最喜欢蝴蝶,喜欢它身上美丽的花纹,喜欢它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用学生周记中精彩语句,启迪其他学生的写作智慧。
例:在阅读学生周记时,孙佩文同学写的“书是纤纤精灵,伴我度过翩翩童年。
”让我眼前一亮,我用投影仪将其展示,和全班同学一起赏析。
老师:你认为句子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甲:美!孙佩文将书比作“纤纤精灵”,传神地写出知识的美好!
生乙:我觉得写的很有文采!句中的“纤纤”、“翩翩”体现用词的优美!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会亮丽起来,遣词造句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2、对于不太会写周记的学生来说,用仿写的方法激发写作兴趣。
例:我们在教七年级(上)课文《第一次真好》时,让学生领悟作者选材组材的匠心独具: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植物的),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动物的),略写很多个“第一次”,突出主题。
学完后,我也布置作文《第一次真好》,让学生进行仿写。
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加以肯定。
当然不能一味地模仿,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作家叶文玲也这样介绍她的写作经历: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
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理论指导。
周记怎样开头、结尾,如何组材,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白描、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给学生进行写法指导,让学生觉得有法可循,也会助推学生写作兴趣,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以前不爱写周记的同学看到自己文章的语言流畅了、优美了,特别是作品在班上朗读、传阅,受到同学热烈的掌声,写作欲望增强,他们把写周记看成一种享受而不再是累赘。
第四步:体验成功,助推写作激情。
1、利用老师评语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师就学生周记的标题、形式、某个词语、某句话、某个段、开头、结尾、写作方法等进行点评、激励。
例:马佳同学在周记《故乡》里的开篇:我羡慕杭州仙境般的西湖,我向往峨眉神话般的佛光,但我更爱我那魂牵梦绕的家乡。
老师评语:语句优美,用对比烘托手法,直抒胸臆歌咏了故乡。
真棒!
例:何柳晓同学自取标题《给如来佛祖的一封信》,表达西充洪溪河污染严重这一主题。
老师的评语:标题新颖,创设悬念,美妙之极!
例:李旭峰同学周记《天国日志》,表达反对邪教的中心。
老师评语:文章独辟蹊径,形式独特,生动形象抨击邪教害人害己的事实。
杜欢同学周记:上帝给了每一个人燃烧的机会,在你给别人温暖的同时,你自己也发出了耀眼的光辉!老师评语:奉献,才会快乐!老师与你同行!
总之,给学生周记写评语,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对周记中闪光的东西给于真诚的肯定和表扬,以唤起学生的信心和求知欲。
同时,还要
对周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并使其在逐步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也慢慢地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让学生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得到提高。
2、同学间互评互改可以助推写作热情。
让学生在修改自己、他人的作文中得到启发、快乐,在修改中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学生李金枝周记里写给老师的一段话:
冰心奶奶有诗云: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那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惠/反而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此刻,我说:文老师,我就是那小小的花,您就是那春光。
同学何爱红读后给她的评语是:引用恰当,比喻得体,含蓄委婉地表达对老师的爱意、谢意!向你学习!
3、在小组交流、在班上朗读优秀周记。
朗读周记可在语文课前朗读、可在自习课上分小组阅读和课外传读等形式。
例:学生张辰轩在语文课前朗读他的周记《我·书·童年》,当读到这些段落:
读《繁心·春水》,优美隽永的哲理小诗带给我童真与母爱,我仿佛是那朵“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的小花,朝着梦想的天空努力绽放。
读《战士颂》,感觉自己正激荡在奔流不息的生命洪流中,正用波涛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读着沈从文的《边城》就渴望能有一次凤凰之旅,去寻找少女翠翠与她爷爷摆渡的渡口。
去感受沈从文笔下人性的淳厚,人情的纯美和弥漫其间的凄凉美感。
置身书中,彷佛身边有静静流淌的沱江水,矗立百年的吊脚楼,沉寂肃穆的古城墙,闲坐街旁的老人……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张辰轩同学倍受鼓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听的同学心生羡慕。
4、在班级张贴栏内张贴有个性的周记。
我会把那些作业当作一种游戏,就像在电脑玩游戏一样,绝不会向一些困难的题目低下去,而要勇敢的抬起头,勇敢的面对!
——周汤姆幸福给人们微笑,微笑给人们生活,生活给人们温暖,温暖给人们家庭,家庭给人们幸福!
——青广文
5、在班上办周记期刊,将学生周记变成铅字。
学生优秀周记到一定数量,班级成集后出版,让学生作文变成铅字,会更有成就感。
刊名由学生取。
6、利用班级QQ群,将文质兼美的学生周记上传,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论、欣赏。
7、推荐文质兼美的周记到学校刊物——《天宝文苑》上发表。
8、指导学生将周记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向其他刊物投稿,一旦取得名次或被采用,及时在班上、家校通平台表彰。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课题“以语文周记为载体激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写作兴趣极大提高,两个班的学生写作观念发生了变化,即: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从“我要写”变为“我爱写”,从“我爱写”变为“我会写”。
现综述如下:
1、绝大部分学生端正了写作的态度
通过对学生针对性的周记训练,一部分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同学基本摆脱了“怕、厌”的心理,慢慢喜欢上了写作。
我们对实验前
后2、7两个班的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害怕写作文,很少的学生喜欢写作文,而实验后有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了写作文。
下面是两个班的调查统计表。
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辨和自主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通过搭建开放式的写作实践平台,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抒写生活,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坚持写周记的好习惯。
一部分学生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慢慢学会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不但写周记,还把它写入空间,写进博客。
杜欢同学给自己的周记取名为“发现生活中的美”系列周记,写校园、写小区、写摊贩等,还有同学把笔触向了政界,写奥巴马、写神七、写奥运火炬、写刘翔等,具有了一定的思辨性。
日积月累的观察、思考、练笔,学生渐渐拥有了写作的自信,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从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得分可以看出。
实验前学生作文水平很一般,满分为40分的作文大部分得分为28—30分,两年后,大部分学生达到了33-35分,进步效果很明显。
3、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了一批写作爱好者和初获成功的小作者
一年来的周记训练,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作文尖子,中差生的作文也出现了转机。
到目前为止,每位同学已拥有两本周记,其中记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班上成立了一本名叫《周记集锦》的周记选,学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需要发表的文章,发表在那里,装订成册。
同学们都希望在上面看到自己的文章,于是闲暇时间教室里总能看到一片学生沉浸在写作的海洋。
尤其是二班、七班的同学写作兴趣高涨,每天积极投稿,不少学生写的文章内容详实,文句优美,思想深刻,文章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好评,不仅一扫其写作“之苦”,而且从同学那里又看到了一方正在开辟的新的写作天地,沟通了课堂内外、学科内外与写作的联系。
他们课余随时可以阅读,找找自己的,读读人家的,自由采撷。
同学们不仅可以在班里读,还可以带回家,给家长看。
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文章被收编在《周记集锦》里,那真可谓“家”大欢喜。
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并有一些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脱颖而出。
有十多位同学的周记在校级刊物——《天宝文苑》上发表。
学生在各级作文比赛中频频获奖。
张枭同学的文章《读〈孙破虏讨逆传〉有感》,这篇文章已被送到省上评奖。
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在家长鼓励性的评价中,在老师欣赏的眼神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