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晨读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晨读
一.诗歌浅赏
赤壁歌送别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释:()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⑵“赤壁”句:建安十二年(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⑶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⑷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唐突:触犯。
白话译文: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作品鉴赏: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
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
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
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
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
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
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
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
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
“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
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
“鲸鲵唐突留馀迹。
”“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
“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义同触犯。
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
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
”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 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 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 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 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朋友多写书信,报告平安的消息,同时也想以赤壁大战的景象激励自己,坚定济世救民之志。
、项,表现了“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项,“报告自己平安的消息”不正确,实际上作者是希望朋友向自己来信描述赤壁古战场的景象。
. 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赤壁古战场景象,并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发奋有为的欺许。
分析:注意通过标题“赤壁歌送别”和诗中额重点词语“故人”“壮心魄”分析怀古之情、送别之意。
二.成语积累
1.这些传闻纯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希望大家能理智对待。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依据,此处运用正确
.他临危不惧、勇斗歹徒的事迹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成为热门话题,大家对此都赞不绝口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在有的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蔚然成风”是褒义词,指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小王两年来资助大学贫困生本来秘而不宣,但不久东窗事发,他的事迹被一位记者作了报道。
“东窗事发”指阴谋、坏事被发现,贬义。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
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上行下效”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
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爲之,下效之。
”现多用贬义。
初高中课内文言文详解
师说
韩愈(唐)
(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练一练】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的观点是相同的。
.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