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
一、选择题
1.“小草依依,踏之何忍。
”设置这些提示语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
土壤板结影响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D.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详解】
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
因此不能在草坪上行走,要保护小草。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陆地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
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D。
【点睛】
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
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的是生物能繁殖,A错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长和发育现象,B正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错误。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极地狐和大耳狐耳朵大小明显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
大耳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
因此,极地狐的耳朵大小、形状与大耳狐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有关。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狐、蛇、鹰等多种生物。
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
B.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短时间内蛇会减少
D.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有植物、鼠、昆虫、蛇、狐、食虫鸟和鹰等生物。
图2表示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横坐标是生物种类,纵坐标是有机物总量,其中甲表示肉食性动物,乙表示植物,丙表示草食性动物。
【详解】
A. 食物链书写要求之一,是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因此图1方框中的生物不可能是老虎,A不符合题意。
B.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因此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植物),则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B符合题意。
C. 若人类大量捕杀鹰,鹰的数量减少,由于鹰以蛇为食物,因此短时间内蛇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
D.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于阳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各自的功能,食物链的书写。
6.人类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
A.地球 B.植物 C.太阳 D.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链(网)中,植物的数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大于肉食性动物数量。
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详解】
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四种成分组成: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阳光、空气和水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是生物部分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
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大,食物网越复杂,而且食物网中,植物的数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大于肉食性动物数量。
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点睛】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情况。
在食物链(网)中植物的数量最多,食肉动物数量最少。
7.下列各种现象,不属于生命活动的是()
A.雨后春笋B.葵花向阳C.乌龟产卵D.斗转星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雨后春笋说明生物能生长,属于生命活动,不符合题意。
B.葵花向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C.乌龟产卵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D.斗转星移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命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理解生物的特征是关键。
8.若河流被汞污染,在“水草→虾→鱼→人”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A.水草B.虾C.鱼D.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很暗被分解,不容易被排出,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在“水草→虾→鱼→人”食物链中,人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在“水草→虾→鱼→人”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人。
故选:D。
【点睛】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9.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
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
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10.以下关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两侧对称体型有助于动物的定向运动
B.身体分节可以促使躯体运动灵活
C.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增强了运动能力
D.附肢分节,使节肢动物运动灵活
【答案】C
【解析】两侧对称体型有助于动物的定向运动,A正确;身体分节可以促使躯体运动灵活,B正确;辐射对称的意义是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C错误;附肢分节,使节肢动物运动灵活,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B.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C.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一般属于消费者
D.阳光、空气和水与生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A错误。
B.动物属于消费者,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故B正确。
C.细菌和真菌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是异养。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可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一般属于分解者,故C错误。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12.以下属于所有生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生物都能制造有机物
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D.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细菌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如厌气杆菌,A错误。
B.绿色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细胞和微生物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错误。
C.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错误。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属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D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3.玉米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早期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A.子叶B.胚C.胚乳D.土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胚乳、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详解】
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如图所示: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14.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 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A.水草B.虾C.鱼D.鱼鹰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因为这些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被排出等特点,所以会随食物链不断积累,使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越高。
【详解】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鱼鹰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体内汞含量也最高。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是解题的关键。
15.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小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被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同时环境影响生物,此题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行解答。
【详解】
A. 生物能影响环境是指的生物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大树底下好乘凉,A不符合题意。
B. 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
C. 生物能适应环境强调的是生物的某些结构特征或某些生活习性能够适应生存的环境,如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就是鱼对水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 环境不可能适应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6.为了保护雪山的生态环境,登山运动员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雪山,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这是因为雪山()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详解】
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雪山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雪山的生态环境,登山运动员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雪山,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这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中分解者很少。
【点睛】
关键点:由于雪山特殊的环境特点造成分解者很少。
17.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巨大的
B.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
A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A错误,C正确。
B.在草原上放养一定量的牲畜,可以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B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8.骆驼背上的驼峰是骆驼的一个重要标志,骆驼驼峰的形成是()的结果。
A.环境对生物适应B.环境对生物改造
C.生物对环境适应D.生物对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解答。
【详解】
常生活在沙漠里,沙漠中缺少水分,骆驼的驼峰中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适合在沙漠中长时间生存。
因此,骆驼驼峰的形成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19.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往往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主要原因是豆科植物具有的特点是()
A.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B.种子易获得
C.生长不需要无机盐D.比较耐干旱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详解】
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因此它们都不能独立生活。
故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大气圈底部、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形成生物圈
C.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具有“地球之肺”之称
D.地球上产氧量最多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解答即可。
【详解】
A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故A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C正确。
D.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