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课件 新人教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 “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 (2)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是什么关系? “柏森森”改为“树森森”好不好? • (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 ?关 于诸葛亮的功绩你了解多少?为什么用这些 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 (5)尾联 “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 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 • • •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3、问题探讨,探得诗心 4、摘抄品评,滋养诗情。
鉴赏
•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 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的远大政治抱负, 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 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 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 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 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 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 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 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 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 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 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 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 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 “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知情感(作者之志)
• 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 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 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第三环节 问题探讨,探得诗心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意” 是读者之“意”,即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是探究、追溯的 意思;“志”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所谓“以意逆志”,就 是读者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 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 “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 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 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 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 意义。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 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 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 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 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 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七)》)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 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
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
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 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 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杜甫经历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 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柏 坚强,忠贞,烘托诸 葛亮的形象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 语》
• (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
•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 “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 (1)杜甫的切入点是 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当时身处乱世, 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 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 的处境。再说,“做 贤相”是杜甫的志向, 可惜自己报国无门, 功业未就,所以选此 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 痛。
• (2)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是什么关系? “柏森森”改为“树森森”好不好?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
解题
“蜀相”,即诸葛亮,公元221年,魏、 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 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 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 相”。
2、整体感知 自读全诗 疏通文意
正音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春色,黄鹂好 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 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 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 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 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 伤和凄凉!物故人非,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 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 是动听的黄鹂的啼啭,也失去应有的和谐和惬意! 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鉴赏
• • • •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3、问题探讨,探得诗心 4、摘抄品评,滋养诗情。
鉴赏
•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 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的远大政治抱负, 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 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 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 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 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 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 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 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 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 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 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 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 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 “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知情感(作者之志)
• 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 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 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第三环节 问题探讨,探得诗心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意” 是读者之“意”,即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是探究、追溯的 意思;“志”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所谓“以意逆志”,就 是读者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 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 “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 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 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 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 意义。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 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 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 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 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 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七)》)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 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
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
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 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 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杜甫经历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 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柏 坚强,忠贞,烘托诸 葛亮的形象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 语》
• (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
•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 “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 (1)杜甫的切入点是 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当时身处乱世, 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 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 的处境。再说,“做 贤相”是杜甫的志向, 可惜自己报国无门, 功业未就,所以选此 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 痛。
• (2)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是什么关系? “柏森森”改为“树森森”好不好?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
解题
“蜀相”,即诸葛亮,公元221年,魏、 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 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 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 相”。
2、整体感知 自读全诗 疏通文意
正音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春色,黄鹂好 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 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 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 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 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 伤和凄凉!物故人非,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 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 是动听的黄鹂的啼啭,也失去应有的和谐和惬意! 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