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化学试卷分类汇编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高考化学试卷分类汇编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此法提取镁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步骤④电解MgCl2时阳极产生Mg
C.步骤③将晶体置于HCl气流中加热是防止MgCl2水解
D.上述工艺流程中涉及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从海水中提取镁,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故A正确;
B. 步骤④电解MgCl2时阴极产生Mg,故B错误;
C. 步骤③将晶体置于HCl气流中加热是防止MgCl2水解,因为MgCl2会水解,故C正确;
D. 上述工艺流程中氢氧化镁生成氧化镁和水是分解反应,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电解氯化镁生成镁和氯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2.向含有c(FeCl3)=0.3 mol·L-1、c(FeCl2)=0.15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C.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D.加入NaOH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三氧化二铁为红棕色,由题意知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故A错误;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容易吸附带正电的阳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体微粒,故B错误;
C.胶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故C错误;
D.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氯化钠,离子方程式:
Fe2++2Fe3++8OH-═Fe3O4+4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径为1.3×10﹣9m 的“钴酞菁”分子分散在水中能形成胶体,则该分子的直径比Na+大B.煮沸饱和FeCl3溶液可以制得Fe(OH)3胶体
C.丁达尔现象可以用来区别胶体和溶液
D.明矾净水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直径为1.3×10﹣9m 的“钴酞菁”分子处于胶体粒子的范围,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Na+溶液分散系粒子直径小于1nm,即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大,A正确;
B.制得Fe(OH)3胶体为向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不是加热饱和FeCl3溶液,B 错误;
C.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特征现象,会产生一条明亮的光路,能与溶液进行区分,C正确;D.明矾净水是铝离子水解产生了氢氧化铝胶体,利用了胶体的聚沉的性质,D正确;
答案为B。
【点睛】
本题易错点为B,煮沸饱和氯化铁溶液易得到氢氧化铁沉淀,而不是胶体。
4.中华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关于诗词的分析错误的是()
A.“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的“脂”能够水解
B.“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中的“丝”不耐酸碱
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的“翠色”来自氧化铜
D.“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具有胶体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脂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在酸性、碱性环境都能发生水解,故A正确;
B.蚕丝成分为蛋白质,具有两性,能与酸、碱反应,所以不耐酸碱,故B正确;
C.诗句中的“翠色”与氧化铜的颜色不相符,因为氧化铜是黑色,所以诗句中的“翠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铜,故C错误;
D.“墨滴”是碳分散于水中形成的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5.下列物质久置在敞口容器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时溶液质量增加的是()A.澄清石灰水B.浓硫酸C.浓盐酸D.氯化铁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澄清石灰水即氢氧化钙的溶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时溶液质量也减小,故A 错误;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使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B 正确;
C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质量也减小,故C 错误;
D 、氯化铁溶液久置在敞口容器中,水分挥发,溶液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D 错误;
故选B 。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A ,澄清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钙沉淀。
6.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进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 .SiO 2既能与NaOH 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SiO 2属于两性氧化物
C .AgCl 的水溶液不易导电,但AgCl 是强电解质
D .烧碱、纯碱、熟石灰均属于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A 错误;
B. 二氧化硅只能和酸中的HF 反应,且和HF 反应后生成的不是盐和水,故二氧化硅不是碱性氧化物,即不是两性氧化物,故B 错误;
C. 氯化银虽然难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故是强电解质,故C 正确;
D. 纯碱为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D 错误;
故答案选C 。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可获得3Fe(OH)胶体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 正确;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 错误;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获得3Fe(OH)沉淀,制备3Fe(OH)胶体应将饱和3FeCl 溶液滴加至沸水中至溶液变为红褐色,故C 错误;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故D 错误;
答案选A 。
【点睛】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但是不能和水反应,可以和氢氟酸反应,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需熟记二氧化硅的性质。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都能把 HCl 气体氧化
B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C .同温同压下,两份相同质量的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
D .将 CO 2 气体通入BaCl 2 溶液中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 NH 3 则有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氯化氢实验室制法是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加强热制取氯化氢气体,若浓硫酸能将HCl 气体氧化,就不能用于制备氯化氢,即浓硫酸不能氧化氯化氢气体,故A 错误;
B .一氧化碳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故B 正确;
C .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铁粉物质的量相同,与足量的酸反应Zn+H 2SO 4=ZnSO 4+H 2↑,Zn+2H 2SO 4(浓)加热ZnSO 4+SO 2↑+2H 2O ,故产生气体的体积均相同,故C 正确;
D .将 CO 2 气体通入BaCl 2 溶液中,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二者不反应,不生成沉淀,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形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继续通入NH 3 可形成碳酸铵,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D 正确;
答案选A 。
9.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
①花生油属于混合物,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②碳酸钠、氯化铵、氢氧化钡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SO 2、NO 2和CO 2都是污染性气体
④氨气、水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
⑤水玻璃、水银和水煤气都属于混合物
⑥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⑦氢氧化铁、有色玻璃和果冻都属于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⑥B.①②④⑦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花生油属于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组成的混合物,液氯、冰醋酸都只含一种物质均属于纯净物,故①正确;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都含有离子键,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故②正确;
③SO2、NO2会导致酸雨的形成,而CO2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气体,CO2不会导致大气污染,故③错误;
④氨气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水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硫酸钡溶解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④正确;
⑤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水煤气是氢气和CO构成的,均是混合物,水银是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故⑤错误;
⑥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⑥正确;
⑦氢氧化铁属于纯净物,故⑦错误;
故答案选:A。
【点睛】
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水煤气是氢气和CO构成的。
10.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石墨、Fe(OH)3胶体、澄清石灰水B.氮气、干冰、冰水混合物
C.液氯、CuSO4、漂白粉D.硫粉、氨水、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Fe(OH)3胶体是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A错误;
B. 冰水混合物构成微粒是H2O,属于纯净物,B错误;
C. 选项中的各种物质分类合理,C正确;
D. 氨水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1.下列物质的分类依据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的分离依据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仅仅是能产生氢离子,A 错误;
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B错误;
C、胶体的划分是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C错误;
D、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D正确。
答案选D。
12.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合硫酸铝[Al2(OH)x(SO4)y]n是新型絮凝剂,可用来杀灭水中病菌
B.杜甫的诗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中的柳絮富含高分子糖类
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中硫为浓硫酸
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尘,是因为烟尘在空气中形成胶体且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聚合硫酸铝在水中水解得到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可作絮凝剂,但不能杀灭水中病菌,A选项错误;
B. 柳絮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高分子糖类,B选项正确;
C. 火药中含硫物质为硫单质,不是浓硫酸,C选项错误;
D. 高压电除尘,是因为烟尘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带电的胶粒在电场中发生电泳,D选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电泳: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因吸附带电粒子而带电,所以胶体粒子可在电场中定向移动。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烧碱、食盐和水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碳酸钙、水和乙醇分别属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C.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依据是其水溶液的导电性的强弱
D.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一定可以与弱酸盐反应制取弱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是混合物,而酸属于纯净物的范畴,故A错误;
B.碳酸钙是盐属于强电解质,水是氧化物属于弱电解质,乙醇是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故B正确;
C.判断强弱电解质的依据是看其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是导电性大小,故C错误;
D.在复分解反应中,硫酸与硫化铜不能反应制硫化氢,因为硫化铜是难溶于酸的固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所属物质类别进行判断,绝大多数盐属于电解质,部分氧化物属于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4.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FeCl3+3H2O Δ
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
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Ⅱ、乙同学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
(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
【答案】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不是甲、丙正加电解质,胶体聚沉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渗析
【解析】
【分析】
(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2)Fe(OH)3胶体是混合物,电解质是纯净物;
(3)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
(4)胶体粒子带电荷,通电后发生电泳;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发生聚沉,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
【详解】
(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 电解质是纯净物,Fe(OH)3胶体是混合物,所以Fe(OH)3胶体不是电解质;
(3)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所以甲、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
(4)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氢氧化铁胶体离子移向阴极,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加电解质,胶体聚沉;继续滴加,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Fe(OH)3+3H2SO4=Fe2(SO4)3+6H2O;
③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用渗析法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
【点睛】
本题考查胶体的制备和性质,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常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15.Ⅰ.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
试回答:
(1)上述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__________。
Ⅱ.下图是H2(g)+I2(g)⇌2HI(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
(3)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键能_______(填“>”、“<”或者“=”)生成物的总键能。
(4)已知1molH2与1molI2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热量,且拆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299kJ。
则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kJ的热量。
(5)1molH2和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286kJ、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___kJ;等质量的H2和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化学式)放出的热量多。
【答案】化学红磷< 151 143 H2
【解析】
【分析】
Ⅰ.(1)根据白磷和红磷是不同的物质判断;
(2)根据白磷变为红磷释放能量;根据物质能量的高低与其稳定性的关系判断;Ⅱ.(3)旧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键生成要释放能量,当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则为放热反应;
(4)反应的焓变为-11kJ/mol,利用焓变等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的差计算;
(5) 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H2O放出的热量为286kJ, 1mol CH4的质量为12g,1molCH4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86kJ
2
=143kJ;计算1g
H2、1gCH4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从而确定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H2和CH4哪种燃料放出的热量多。
【详解】
(1)因白磷和红磷是不同的物质,白磷变为红磷是化学变化;
(2)因白磷变为红磷释放能量,所以白磷具有的能量大于红磷具有的能量,物质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好,故红磷较稳定;
(3)根据能量图可知,反应为放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4)化学反应:H2(g)+I2(g)⇌ 2HI(g),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焓变;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x,则436kJ/mol+x-2×299 kJ/mol=-11 kJ/mol,x=151
kJ/mol,则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51 kJ/mol;
(5) 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H2O放出的热量为286kJ, 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
为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86kJ
2
=143kJ;计算1g 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143kJ,1mol CH4的质量为16g ,1g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890kJ
16
=55kJ,完全燃烧相同
质量的H2和CH4,氢气放出的热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