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略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以及《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课文编排
《出塞》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边塞诗人王昌龄借此诗表达了对前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凉州词》由另一位边塞诗人王翰创作,诗中描写了戍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精忠报国、英勇无畏的豪迈之情。
《夏日绝句》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南渡之后所写的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个人与祖国民族共存亡的英雄气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采用倒叙手法,记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华不振”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
《梅兰芳蓄须》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选取多个事例,逐层推进,讲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赞扬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聚焦我们六个年级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从二年级开始的“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到四年级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到高段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层级提升非常清晰明了。
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活联系紧密。
教材在此之前有关于写留言条等方面的练习,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在研读单元时,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习作《写信》和“家国情怀”这一单元主题没有关系,应该怎么设计?首先我们写信的交际对象可以做一个转变,原来教材内容是没有约定交际对象的,现在我们要求正文内容要给心目中的英雄写一封信,告诉英雄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再向英雄谈谈你的理想或感受,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形成了从“过去到现在”,从“他人到自己”的爱国情怀的表述,形成了一个主题聚焦。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
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他
1.通过课前预习、随文理解等方式认识本单元生字新词。
2.走进课文,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方法,在品味语言和体会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仁人志士所展现的家国情怀。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搜集、走访、对话等方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担当。
4.能正确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对书中人物的敬佩之情,畅谈自己的报国理想,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认识3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别董大》。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怀。
3.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4.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5.能表达自己的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6.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1.推荐阅读:《乌江亭》《大江歌罢掉头东》《难忘的一课》。
2.实践活动:
(1)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作品《贵妃醉酒》。
(2)查找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