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父爱之舟》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父爱之
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手段,课堂效率不仅考验教师的授课能力,更是对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巨大挑战,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保障。

《父爱之舟》教学目标如下:
1、基础目标:会读“冤、枉、恍”等14个生字,熟练掌握“疼、席、糖”等13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组词,会写“朦胧、教训、偏僻”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梦中出现和父亲有关的难忘经历,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刻,对文章有整体把握。

3、引导学生思考
(1)“新滋味”指作者因父亲为自己上学到处奔波凑钱感到愧疚和心疼,同时也加剧了作者心中肩负重任的责任感。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通过文章阅读,让学生体会这种思念之情。

4、深入理解课文。

联系课文,解读题目“父爱之舟”的含义,“父爱”与“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练习?总结文章结构,按段落分析文章内容,简述每一段落故事情境,找出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主旨,通过对父亲与“我”难忘经历的追忆,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伟大、深沉的爱,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父爱之舟》是一篇以梦境为开端,对父亲展开回忆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父亲与我年幼时难忘经历的追忆,充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父亲深切的
怀念与感激之情。

《父爱之舟》无论是朴素的语言特点还是写作手法,都对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章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复
杂的亲情。

1、学习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映衬、倒叙。

2、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升华文章主旨,体会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进行升华,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同时也要理解“百善孝为先”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使同学们深入课堂,以
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其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主要以播放短视频和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画面,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小组讨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学
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认读生字环节,教师以识字卡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
好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的趣味感,加深学生们的对生字的印象。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搜集素材,找到与本课主题相关的短片如《父爱
如山》,而后进行剪辑,用于开课短片,进行课程引入。

(2)课件的制作是课前准备的关键,一个好的课件不仅要内容丰富还要注
意逻辑严谨。

课件分为课程名称《父爱之舟》;一级目录《教学目标》、《教学
重难点》;《教学目标》下二级目录分为:读写生字、熟读课文、课后问题、深
入理解;《重难点》包括:写作手法及思想品德培养。

(3)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自读课文两遍,利用字典查生字;准备自己有
父母之间一个最难忘的经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程
课程开始,教师先播放短片《父爱如山》的片段,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自然引入话题,让学生们举手发言,谈谈各自与父亲难
忘的经历,感受亲情的温暖。

在话题讨论结束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节《父爱之舟》的大标题,同时让学生思考:从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对这个题目有什么
不理解的地方吗?
2、默读课文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生字,标注拼音,做到会读会写;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同学关注重难点。

(课件展示生字和问题)
生字认读:茧、栈、冤、枉、恍、惚、跷、僻、委、迪、嫁、缴、榜、兼、嘲、枕
生字读写:蚕、考、疼、席、糖、屑、启、迪、钉、陪、毕、煮、枕
问题:简单概述文中出现的多个场景,说说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

(1)读写生字(教学目标1)
先以自由举手发言的方式,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学会的词语与生字,教师在
此过程中要注意纠正错误,明确读音与写字笔顺后,从指定一名同学开始,以接
龙的方式读生字;教师将新词用多媒体展示,先用有注音的模板让同学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同样以接龙的方式,在无注音模式中进行回答。

(2)回答问题(教学目标2)
默读结束后,学生发言,主要分为日常琐碎和父亲送“我”上学两方面,其中,日常小事包括:跟父亲一起卖茧子,父亲给“我”买枇杷(略写);父亲带“我”逛庙会,虽然“我”没说想吃,但父亲不想“我”受委屈,坚持给“我”
买豆腐脑,自己却舍不得吃;父亲无法为我买庙会上的玩意儿,便亲手为“我”
做了童年最珍贵的玩具——万花筒,成为了“我”对抽象美的启蒙;上学途中,
住旅馆时加钱为“我”换房间;下雨雪天背“我”上学,“我”趴在父亲背上为
他撑伞;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几次借船送“我”上学,在路上为“我”缝补棉被,父亲几次送“我”上学都成为了人生中难忘的回忆。

3、升华主旨(教学目标4;重难点2)
教师提出本课的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习积极参与,积极讨论,最后每小组由一人总结回答。

问题1:哪些场景反映了父亲对“我”的爱?哪些心理活动展现了“我”对
父亲的爱?
问题2:哪个场景让你感动最深?为什么?
此环节由学生自由表达,根本目的是想激发学生体会父亲与孩子之间互相的爱,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疼爱,在艰苦的条件下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努力为
孩子撑起一片天的心情;同时“我”理解父亲,对父亲充满感激与心疼,一直努
力学习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通过此课学习,挖掘学生感受亲情的本能,培
养学生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勉励学生奋发图强。

4、回顾课文(教学目标3)
(1)文中“新滋味”指作者因父亲为自己上学到处奔波凑钱感到愧疚和心疼,同时也加剧了作者心中的责任感。

(2)文章结尾处通过疑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5、写作手法(重难点1)
文章详略得当,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文章通过对
小渔船相关事件的记叙串联起一系列琐碎的小事,一件件小事的描写,表达伟大
的父爱。

学习映衬和倒叙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父亲平日里生活极为节俭和住旅
馆时心疼“我”被臭虫咬,即使加钱也为“我”换房间,映衬出父亲对“我”的
疼爱;文章通过倒叙的手法以对梦境的追述展开对父亲的回忆。

6、识字卡小游戏
①教师通过多媒体制作本课的识字卡,识字卡的背面是一些美丽的图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学生选择不同的卡片,然后,教师通过电脑操作对卡片进行翻转,然后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卡片对应的生字:茧、栈、冤、枉、恍、惚、跷、僻、委、迪、嫁、缴、榜、兼、嘲、枕等。

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目标要求而展开,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教师以视频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授课中通过识字卡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通过在课文初读阶段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效果不是太好,需要在今后教学中继续改善和优化,从而营造高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