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二第一学期7.3等比数列_教案2-沪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探究:
对于例题中的等比数列{ }与{ },数列{ }也一定是等比数列吗?
探究:设数列{ }与{ }的公比分别为 ,令 ,则
,所以,数列{ }也一定是等比数列。
已知数列{ }是等比数列,
(1) 是否成立? 成立吗?为什么?
(2) 是否成立?你据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
等比数列
教学要求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等比中项概念;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技能目标
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是于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3.{ }成等比数列 =q( ,q≠0) “ ≠0”是数列{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二、讲授新课
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 (a,b同号)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 ,
学生回答
反之,若G =比数列 G =ab(a·b≠0)
[范例讲解]
课本例题 证明:设数列 的首项是 ,公比为 ; 的首项为 ,公比为 ,那么数列 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 是一个以q1q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在等比数列中,m+n=p+q, 有什么关系呢?
由定义得:
, 则
学生分析回答
教学
小结
1、若m+n=p+q,
2、若 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则 、{ }也是等比数列
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
过程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q(q≠0)
对于例题中的等比数列{ }与{ },数列{ }也一定是等比数列吗?
探究:设数列{ }与{ }的公比分别为 ,令 ,则
,所以,数列{ }也一定是等比数列。
已知数列{ }是等比数列,
(1) 是否成立? 成立吗?为什么?
(2) 是否成立?你据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
等比数列
教学要求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等比中项概念;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技能目标
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是于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3.{ }成等比数列 =q( ,q≠0) “ ≠0”是数列{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二、讲授新课
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 (a,b同号)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 ,
学生回答
反之,若G =比数列 G =ab(a·b≠0)
[范例讲解]
课本例题 证明:设数列 的首项是 ,公比为 ; 的首项为 ,公比为 ,那么数列 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 是一个以q1q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在等比数列中,m+n=p+q, 有什么关系呢?
由定义得:
, 则
学生分析回答
教学
小结
1、若m+n=p+q,
2、若 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则 、{ }也是等比数列
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
过程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q(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