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归纳主旨
1.交流本文创作背景相关资料
2.归纳主旨
四、课堂小结
明确:
1.阅读写人记事类的文章,要依据叙述的顺序梳理事件内容;
2.品读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3.还要关注描写次要人物对于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映衬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把握事件内容——概括主要人物特点——体会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归纳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比较十六年前的“我”和写作本文当下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回顾
二、理解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
学习任务一:请你在这篇文章中任意选择一个人物,并且以他的口吻来复述当时发生的事情。
提示:
1.圈画文中对该人物的具体描写,推断该人物在当时情境中对李大钊的情感态度。
2.站在人物的角度合理想象,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人物的身份、立场。
提示:
1.注意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对李大钊的称呼。
2.分别圈画出当时的“我”和十六年后的“我”的情感态度的句子。
3.站在人物的角度合理想象,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人物的身份、立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确:
1.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对于表达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2.体会“4月28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对表达情感所起到的强化作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事件当中的次要人物如侦探、母亲等对主要人物李大钊的不同的情感态度,体会映衬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比较十六年前的“我”和写作本文当下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异同,归纳文章的主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事件当中的次要人物如侦探、母亲等对主要人物李大钊的不同的情感态度,体会映衬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明确:不同的人物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不同,因而情感、态度、立场不同,所以他们在回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事件的面貌是有差异的,语言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三、比较十六年前的“我”和写作本文当下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异同
学习任务二:请你用十六年前的“我”的口吻来复述这段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