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叙事中的“突转”
张爱玲的叙事艺术

张爱玲叙事艺术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海派文学女作家,她有着良好的出身和丰富的海外求学经验,并长期居住于海外,因此张爱玲的小说并非与中国传统小说十分相似,她结合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及研究,发展出了独具她个人风格的一类小说。
而在小说组成的所有元素中,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可谓是独具匠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西方艺术底蕴的熏陶下,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文字环境透露着古典诗意的氛围,而整体视角和细节处理又时时体现出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二者掺杂出现不但没有使文章看起来显得很乱,反而丰满了文章给读者的感觉,更加强了文章主题的表现。
下面我就为大家从几个不同方面具体介绍张爱玲《金锁记》的叙事艺术——“电影化叙事”。
·叙事视角因为视角总是和视角的承担者也就是故事叙述者相联系,所以叙事视角中最重要的是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及两者的转换。
《金锁记》中,头尾采用的是主观型全聚焦模式——叙述者不仅全知,而且以第一人称直接讲述;而故事主体基本采用的是混合型全聚焦模式,叙述者一面操纵全局,另一面一旦描写聚焦于某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就变成了内聚焦。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小说开头,交代完故事开始的时间地点背景,张爱玲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对月亮的评论,讲故事的讲述者“老人们”呈现出来,接着一句“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便将本来是年轻人谈论的事情变成了老人们对于过往痛苦挣扎与畸变的回忆,使老人们承担起了全知叙述者的身份。
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到三十年,时间的距离让老人们的追忆和评述客观性增强,而且过去的事情由老人娓娓道来,可以给故事增加一些陈旧悠远的色彩。
这里作者运用概述的方式把三十年的时间用两三句描述出来。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论张爱玲小说“安稳-飞扬-安稳”的环形叙事模式

1980年创刊论张爱玲小说“安稳—飞扬—安稳”的环形叙事模式⊙薛文卿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摘 要:张爱玲小说隐含“安稳—飞扬—安稳”的环形叙事模式,从对混浊现实的描写转向出现一刹那的爱与真的高潮叙述,再回落于俗常的实际人生。
本篇对安稳、飞扬、安稳的内涵意义各自做了分析陈述,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为主要文本对这种叙事模式做了对照解释,揭示了安稳、飞扬、安稳相生相离,互为意义的矛盾统一关系,从而表现出作者安于俗常和心怀期待以及理想将最终走向虚无的人生哲学和古典苍凉一派的美学倾向。
这种模式的发现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张爱玲小说情节脉络和思想轨迹,也对古典叙述的当代转型有启发性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 安稳 飞扬 安稳 环形叙事张爱玲小说写人生中平凡而真实的东西,无关乎历史的辉煌与政权的兴衰覆灭,而致力于在历史缝隙中用苛刻又带着一点温情的眼光勾画琐碎的现实空间,在这部分狭小的空间里,人反而真正得到了关注与凸显,这使得她的小说内涵不仅取得了当时代的成就,也得到了近半个多世纪读者经久不衰的延续与追捧。
一、“安稳、飞扬、安稳”的内在含义(一)“安稳”——生活的底色张爱玲说:“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说点不相干的话。
”a这是张爱玲的写作初心与志愿,也是一个有天分的女作家对文学该如何发掘文学的敏感认知,“清坚决绝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总未免使人嫌烦。
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b。
张爱玲对现实的角度与眼光是非政治性的,似乎有些回归私人叙述,但落点总归于对人的复杂性的竭力探求与揭示。
她对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也许并不很全面,但她把这种看法的深刻性与独特性糅合在小说里,以人物情节为骨,细节叙述为血肉,以她的观念认识为“精魂”,成就了小说的灵动与鲜活,使她散文性语言的小说叙事读起来总是神散而形不散。
以上所说的“平凡而现实的东西”就是指小说描写“安稳”的一面,是“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寻找实际的人生”c,即历史记录的“边角料”里中产阶级小市民安稳而平实的日常生活。
《张爱玲传》中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浅析《张爱玲传》中的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摘要】东方在西方人的眼里是神秘的,是充满了奇幻与挑战的世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的文学更是瑰丽,而传记文学则是这耀眼光芒中最亮的一抹。
赵白生在他的《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提道,“传记文学,魅力四射。
她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与核心,作为对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传承,对西方传记文学借鉴的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在保持了真实的前提下,中国现代传记又不失演绎,叙事特征多样,通过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法,中国现代传记做到了“概从其实”、“明著寓言”。
本文通过对于刘川鄂、于青、冯祖贻三位作家不同版本“张爱玲传”的解读,浅议中国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情感表达;浓墨重彩;叙事传真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取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与西方现代传记文学的精华,是对古典传记文学的发扬与传承,更是对西方现代传记文学因地制宜的加以模仿与借鉴,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经过文学大师们精华的凝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题材,即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品味字里行间的文字结构与叙事特征,不仅可以还原那段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历史,还能进一步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冲破思想上的束缚而达到文学造诣上的巅峰。
所谓传记文学,最重要的就是传真,传播给受众一段真实的故事或者一段真实的历史,而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去达到真实,作家们往往各施各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分析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于青的《张爱玲》以及冯祖贻所著的《张爱玲》,这些依据相同的材料而成形的不同版本的张爱玲传记,在感受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同时,也感慨她的美丽与哀愁,感受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叙事方面独到特点。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叙事艺术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叙事艺术范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摘 要:张爱玲作为上个世纪活跃在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传奇》在叙事方式上极具现代化的艺术特色。
回顾张爱玲的生平,并进一步从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角度这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张爱玲;女作家;《传奇》;现代化;叙事艺术作者简介:范果(1982-),女,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3-02一、张爱玲生平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自1943年她初登文坛,便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一般照亮了四十年代的上海。
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正处于一个空白期,而她的作品则良好地填补了这个时期,并且获得了诸多读者的喜爱。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与娱乐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字不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于张爱玲的作品风格归类,至今仍没有明确公认的定位。
可以说,人们普遍将其认定为“社会言情小说”。
自从登入文坛,张爱玲的人和文都让读者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至今已掀起多次张爱玲热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张爱玲作品的阅读、研究、关注经久不衰。
我们无法将其归类于哪个潮流之中,尤其在她的晚年,她在美国的闹市区过着幽静封闭的生活,探索于自己的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即便身为作家的她会遇到读者市场上的忽冷忽热的命运,她却丝毫不关心。
张爱玲可以说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在她的作品中,人物性格往往很鲜明,有着对社会道德的反叛,她的创作本身显然不是在为道德教化服务,而是重点强调个人世界的精神状态。
张爱玲的个人世界,并非社会大众,而是不具代表性的小众人群。
她刻意地将自己与大众区分开来,踮着脚尖走进了一个孤芳自赏的精神世界。
她坦率、真诚地描绘了自己的自恋情绪,暴露出自己与大众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对于灵魂的探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生命中的无奈构成了张爱玲文字中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文字的肆意表达上,更是体现在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借助写作,尝试勾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诠释自己对爱情、生命以及死亡的理解。
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

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传统技巧现代技巧植入复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
1940年代,她像一颗流星划破上海滩的文学天空,1943年—1945年的上海文学可以说是以张爱玲为标志的。
1980年代,她再一次被大陆学者发现,引发了一个张爱玲研究热潮。
到目前为止,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已经形成了一个色彩纷呈的阅读世界,其中思想意蕴、意象描写、苍凉色彩、隐喻风格等都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发现,并且还不断出现新的解读和认识。
作为小说家,张爱玲的叙事才华是卓越出众的,本文试从叙事学层面分析其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在白描手法中植入强化心理刻画白描手法是中国传统小说所惯用的手法。
抓住事物特点,简单勾勒,却能达到传神的效果,正是白描手法的独特所在。
自幼熟读传统小说的张爱玲对这种手法也推崇备至,她曾在《表姨细姨及其他》一文中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是实在向往传统的白描手法———全靠一个人的对白、动作与意见来表达个性与意向。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难能可贵的是,她将现代手法引入白描,在运用白描手法时,更多地植入人物的心理意绪,在细微处以人物的对话、神态、举止来折射人物的心理状态,使白描手法更好地为刻画人物服务。
翻开张爱玲的小说,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例如《金锁记》有一段对七巧心理的刻画,七巧爱恋着姜季泽,平时打情骂俏,长存非分之想,但当时姜季泽正新婚燕尔,谈话时其新婚妻子也在场。
在潜意识中,七巧因为兰仙漂亮,所以对兰仙充满了嫉妒,同时也对自己的痴念有些失望。
这些心理状态,作者没有做直接静止的心理分析,而是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曲折含蓄地予以表现:“七巧嘴里笑着,心理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控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

画 张 爱玲 小 说不 仅 思想 内容 丰 富而 深 刻 . 叙事 艺 术 更是 高超 而精 湛 。但 就 目前 来 说 . 究 者 的 研 目光 大 多集 中在 对 张 爱 玲 小 说 思 想 意 蕴 的深 入 挖 掘 上 . 对张 爱 玲小 说 叙 事艺 术 的研 究 还 相 当 而 薄 弱 也 就是 说 研 究 者 大 多 关 心 的是 作 家 作 品 “ 了什 么 ” 问 题 . 说 的 而对 于作 家 作 品 “ 何说 ” 如 、
汕 头 大学学 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第2 卷 第2 SA TU N ES Y O RA (U A IE & OIL C N E B OTL) 8 期 H NO I RI U N LH M N I SC I CS I NHY U V TJ TS A S E M
论 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爱玲 小 说 的叙 事视 角
收 稿 日期 :0 0— 5 2 1- 3 0 1
作者简介 : 孙佰玲 (9 2 )女 , 17 一 , 黑龙江安达人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汕头大学文学院教师。
孙佰玲
论 张爱玲小说 的叙事视角 第 2期
5 7
观 察 )热 奈特 称之 为 “ , 内焦 点叙 事 ” 。三是 纯 客观
在 这种 情况 下 ,叙 述 者 和人 物知 道 得 同样 多 , 人 物不 知道 的事 . 叙述 者无 权叙 说 述者 可 以是 一 叙 个人 . 也可 以是几个 人轮 流充 当 限制叙 事可采 用 第一 人称 , 可采用 第三 人称 。拉伯 克 称之 为 “ 也 视 点 叙 事 ” 托 多 罗 夫 称之 为叙 述 者 : 物 ( 同时 ” . 人 “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与荒诞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与荒诞导语: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示了40年代的旧上海、香港洋场华人的空虚、堕落及变态的灵魂。
她以其女性的纤细与敏感捕捉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生的荒诞与悖谬,并从细微处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使其作品笼罩在阴冷、灰暗的色调中,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并由此形成了“苍凉”与“荒诞”的风格。
张爱玲是一个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无论是其显赫的门第,还是成长的曲折;不论是惊人的才华,还是凄惶的晚年,这一切都给众多的读者和受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研究的兴趣。
张爱玲不仅对其笔下的人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描摹与刻画,而且善于以女性的纤细与敏感捕捉人生的苍凉与荒诞,从细微处揭示人们的生存困境。
其作品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充分展示了40年代的旧上海、香港洋场华人的空虚、堕落、变态的灵魂。
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人性的扭曲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写尽了人间百态,人世沧桑。
一苍凉的色调,悲悯的人生张爱玲的主要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彼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战争的漩涡与灾难之中。
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更遑论美满的婚姻、浪漫的爱情、高雅的情调和人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张爱玲正是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与周围的人情冷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感慨与无奈:她远离时代的激流,极力避免政治的漩涡,却目睹和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混乱,感受到人生如梦,个人渺小和一切文明即将毁败的惨象。
此外,张爱玲的思想因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生的荒诞与悖谬,都深深浸润着她,加上中国古典审美观的熏陶,使得她的作品笼罩在阴冷、灰暗的色调中,并由此形成了作品的“苍凉”风格。
在《倾城之恋》中,四爷的“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这一主题显然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日渐衰败,生活将变得更加难堪与煎熬,给人平添一种惆怅与感伤,往日的繁华与奢侈已经变成旧梦,可是大家庭的嘈杂与琐碎依然存在,如鬼魅缠身如影相随。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张爱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技巧而闻名。
张爱玲的小说发展历程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演变过程,这成为她在文学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当时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妇女题材方面,关注妇女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小团圆》以及随后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呈现了这种特点。
这些作品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妇女所面临的束缚和压力,同时也反映了张爱玲自身的情感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也逐渐转变。
1950年代,她开始关注城市生活和社会现实。
她的代表作《半生缘》被认为是她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上海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团儿佳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腐败。
这部小说以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而闻名。
1960年代,张爱玲的创作重心再次转移,她开始关注个人命运与宿命的主题。
代表作品《色,戒》通过女主人公王佳芝与他人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展示了一个女性在爱情中追求自由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而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1980年代,张爱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她开始关注历史和文化,并尝试进行复古主义的文学创作。
《倾城之恋》是她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199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通过一对男女主人公的旁观者角色,呈现了香港社会的繁荣与萧条。
张爱玲的小说发展历程展示了她在创作上的多样性和对不同主题的关注。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情感内核的揭示而著称。
尽管她的小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各种风格和主题的变化,但她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始终是她创作的核心。
这使得她的作品在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叙述角度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叙述角度作者:魏中琪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其独具特色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印象。
视角的多变,叙述的灵活,是张爱玲小说作品得到广大读者认同的重要方面。
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倾城之恋》,这部小说既有了中国传统的写作角度,又有现代的创作方式,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又灵活运用了第三人称为主的零度叙事,亦伴有语言犀利的讽刺和蒙太奇式的电影式叙述,在展现当时的时代画面的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独具特色的叙述方式。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叙述角度一、叙事角度的多重和张爱玲的独特视角(一)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叙述角度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角度不同于谋篇布局,它是叙述者创作文章的一种方式,虽然不能直接受到作家身世背景的影响,但是与作家的的处事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息息相关。
张爱玲曾在《论写作》中说道:“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
”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角度尤为重要,即作为一名观察者、叙述者,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在创作中作者的角度和口吻。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小说叙述角度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比如鲁迅以犀利讽刺的叙述见长,而现代作家王蒙则更注重于幽默诙谐的讲述,张爱玲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其文章更是值得研究赏析。
二、《倾城之恋》的多重叙述角度分析(一)零度叙述角度下的苍凉人生胡琴咿咿呀呀的声音在《倾城之恋》的首尾处均出现过,这不单单是一种线索和意象,更是对现实生活无奈的一种情感叙说。
而后到了面临去不去英国的选择时,她突破了以往的单纯塑造外在人物形象的全知叙事角度,转而观察描写人物内心的走向。
例如“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起来”这里就加入了作者的思想动态,在知晓了白流苏的所有境遇之后,作者在这里想要她能够做出一个看似符合时代要求,而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
(二)独特女性视角眼中的社会百态身为一名女性作家,不可避免的会更多展现女性叙述的角度。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张爱玲小说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她坚持写凡人琐事,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视角也是平民化的;张爱玲的文学语言显出特立独行的女性韵味,委婉细腻;心理分析出神入化;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
《倾城之恋》、《金琐记》更透彻、更深刻地体味出她小说所蕴涵的独有的艺术特色.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优秀的作家,虽处于三四十年代中国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但她是为数不多的“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作家之一。
张爱玲小说主题内容的表达离不开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都体现出她不懈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其中《倾城之恋》、《金琐记》很具有代表性。
《倾城之恋》是个反传奇,她在两个层次上显示了冷嘲的,反讽的态度。
一个层面是面是不存在美色与倾城的联系,就小说女主人公而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继《倾城之恋》之后,张爱玲又创作了她的代表作《金锁记》,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
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金锁记》之所以震惊文坛,是因为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曹七巧在与残忍的生存困境的较量中失去自我,从而导致她的人性扭曲。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告诉我们: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来说,物质生存更为重要。
惟有活着,才有寻找自我归宿的可能。
下面我结合《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作品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
叙述主体的分化——张爱玲小说的叙述学特征

发现直接引语在中国传统 白话小说 中几乎成为惟一
的转述语方式 , 这种状 况基 本 延续 到五 四小 说 , 四 五
在叙 事学 上 , 一般 将转述 语 分为 四种叙 述形 式 ,
有 一般直 接 引语 和 自由直接 引语 。所 谓直 接是 指 它
小 说 中转述语 的方式 千变万化 , 尤其 是大 量使用 自由 间接引语 。转述 方 式是 主体 分 布 的重要 表征 。中 国
F b2 0 e .0 6 Vo . 8 No 1 11 .
第 l 8卷第 l 期
文 章 编 号 :094 7 (0 6 0 —0 00 10 .8 3 2 0 ) 1 4 —3 0
叙 述主体 的分化
— —
张 爱玲 小说 的叙 述 学特 征
周 宏
( 家庄 职 业技 术学 院 办公 室 , 石 河北 石 家庄
小 说的发展过 程 。 以说 主体 性 在不 断 下移 , 可 叙述 者
们一字 不 动保 持 了 意识 活 动 本来 的语 言形 态 , 而 从
避免 了叙 述者 的 介 入 ; 它们 相 反 的是 一般 间 接 引 与 语 和 自由间 接引语 。所谓 间接是 指它 们或 多或 少地
逐渐将控制语 言的权力让给各个 人物 。 ] 【 2 首先 , 物 可以抢 过叙述 者 的发 言权 , 人 不仅在 叙
认 为整个 小说 文本 可 以被视 为作者 以某 种方 式 记录
下的叙 述 者 的 话 。 因此 叙 述 者 转 述 人 物 的讲 话 或 “ ” , 是 转述 中 的转 述 。转 述 方式 不 可 避 免 地 想 话 就
卷入 叙述 主体 的复 杂 分化 和分配 。3 【 】
设 立意图语境影 响释义 【 。赵毅衡 研究 中国小 说后 , 1 ]
论《金锁记》中叙事主体的转换及其标志

论《金锁记》中叙事主体的转换及其标志作者:张业萍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金锁记》叙事结构的分析,发现叙事主体在全知的作者和书中人物之间来回转换。
叙事主体主要由意象和心理这两类坐标完成转换,叙事本身呈现出议论和情节交替,最后双线合一的结构。
关键词:金锁记叙事主体转换坐标《金锁记》讲述了女主角曹七巧在金钱与爱情的欲望冲突产生的困境中纠结、痛苦、最终绝望的故事。
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金锁记》有其情节与叙事结构的复杂性。
本文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以小说内容为例证,探讨《金锁记》的叙事特征。
笔者认为,《金锁记》中的叙事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全知的作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分担了全书的叙述者一职,两种叙事主体不断转换,交替支配叙事,它们也赋予了小说文本不同的特征:作者因其全知性而赋予小说议论性质;人物则因其与戏剧性情节的共生关系而具有情节性。
因此,《金锁记》可基于此划分为两部分:议论部分和情节部分。
通过两个叙事主体的来回转换,张爱玲创造了一个叙事迷宫,但这迷宫之中却处处有作者设下的坐标或提示,通过这些坐标,我们得以找到方向、辨别叙述者的真面目,界定小说是处于议论部分还是情节部分。
一.意象坐标:月亮1.“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的月亮《金锁记》有多处意象上的前后照应,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开头和结尾处对“月亮”的描述。
除了小说内容的前后照应之外,两处的“月亮”还在叙事上指向作者对小说的直接介入,宣告作者作为叙述者的支配地位。
先看第一处月亮的描写:“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会议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1]。
年轻人和老年人一同作为月亮的感知者而出现,实质上是对此处感知个体性与主观性的否定。
“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者之和,就是“全部人”。
而“全部人”这个范畴如果运用到情感体验中就有着鲜明的排他性,因为作为全部人中的个体,没有能力完全了解自己之外其他人的感受。
张爱玲小说中电影时空转换技巧的运用

20世纪80年代以降,对张爱玲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学人都注意到电影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比如李欧梵、周芬伶、周蕾、李今、钟正道等,大家特别提到张爱玲对电影剪辑技术蒙太奇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但是却缺少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作为电影剪辑手段,蒙太奇名目繁多,张爱玲具体运用了哪些蒙太奇手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来是建筑术语,是装配、构成、剪接的意思,后来被借用于美术和电影当中。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就是蒙太奇。
“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决不让他的观众随便乱看场面的任何哪一个部分。
他按照他的蒙太奇发展线索有条不紊地引导我们的眼睛去看各个细节。
通过这种顺序,导演便能把重点放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这样,他就不仅展示了画面,同时还解释了画面。
一个电影制作者的创造性也就是表现在这种地方。
两部影片可以在情节和表演等方面完全一样,但由于剪接手法不同,结果可能塑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揭示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面貌。
”[1]19因此,一部影片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如正拍、仰拍、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画面效果不同。
就不同焦距和摄影机距离拍摄对象远近而言,镜头的不同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编辑者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方法,例如淡、化、划、切、闪回等,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与心理感应效果。
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剪辑方法将镜头连接排列在一起等等,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太奇。
电影最早进入中国上海,张爱玲从小酷爱电影,据她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中回忆,有一张爱玲小说中电影时空转换技巧的运用胡明贵(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摘 要:小说属于叙事类文学,叙事就是讲故事,因为语言是线型的,所以故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沿线型展开,故而小说的叙事技巧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作者精心安排人物在一定时间与空间里展开行为的艺术。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叙事艺术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叙事艺术作者:范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摘要:张爱玲作为上个世纪活跃在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传奇》在叙事方式上极具现代化的艺术特色。
回顾张爱玲的生平,并进一步从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角度这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张爱玲;女作家;《传奇》;现代化;叙事艺术作者简介:范果(1982-),女,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2一、张爱玲生平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自1943年她初登文坛,便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一般照亮了四十年代的上海。
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正处于一个空白期,而她的作品则良好地填补了这个时期,并且获得了诸多读者的喜爱。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与娱乐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字不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于张爱玲的作品风格归类,至今仍没有明确公认的定位。
可以说,人们普遍将其认定为“社会言情小说”。
自从登入文坛,张爱玲的人和文都让读者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至今已掀起多次张爱玲热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张爱玲作品的阅读、研究、关注经久不衰。
我们无法将其归类于哪个潮流之中,尤其在她的晚年,她在美国的闹市区过着幽静封闭的生活,探索于自己的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即便身为作家的她会遇到读者市场上的忽冷忽热的命运,她却丝毫不关心。
张爱玲可以说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在她的作品中,人物性格往往很鲜明,有着对社会道德的反叛,她的创作本身显然不是在为道德教化服务,而是重点强调个人世界的精神状态。
张爱玲的个人世界,并非社会大众,而是不具代表性的小众人群。
她刻意地将自己与大众区分开来,踮着脚尖走进了一个孤芳自赏的精神世界。
她坦率、真诚地描绘了自己的自恋情绪,暴露出自己与大众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对于灵魂的探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生命中的无奈构成了张爱玲文字中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文字的肆意表达上,更是体现在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借助写作,尝试勾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诠释自己对爱情、生命以及死亡的理解。
张爱玲作品分析

张爱玲作品分析张爱玲作品分析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
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
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以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于小户人家,为了攀龙附凤,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却得不到爱与尊重,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第一篇: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1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研 究 张爱玲 的叙 事时 , 有一 个词 频频 被使 用 ,
可以是叙事技巧上的。出现在命 意上 , 就是调和传 奇与 日常之间的关系 , 增加作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 寻求传 奇与 日常生 活 的最佳 结合 。出现在叙 事技 巧
上, 就是 使叙 事更 加具有 吸 引力与 表现 力 , 从 而实 现 叙 事 目标 , 通 过非 常 规 、 非 逻辑 的方 式 , 在 看 似 应 当
现 出不 同凡 响的意 义 , 我 们 认 为 这 往往 就 是 在 讲 述 的过程 中“ 突转 ” , 或者 也 可 称 着 “ 反 高潮 ” 。正 如 罗 钢所指 出的 : “ 用 亚 里 士多 德 的话 说 , 所谓 ‘ 突转 ’ 就 是故 事 的发展 突然 向相 反 的方 向转 化 , 这 种 转 化 使 读 者 在 阅读 中原先 产 生 的 心理 期 待 落 空 , 因而 感 到
第一次小 的“ 突转” 发生在家 中。白流苏在丈夫
死后 回到 了娘 家 , 在娘 家家 境 日益 拮 据的情 况下 , 她 已经 成为 多余 的人 , 娘 家人 恨 不 能 将其 立 即赶 回丈 夫家, 守 着遗 产过 日子 。连其 母 亲也成 为 陌路人 , 说 出了“ 天 下没 有不 散 的筵席 , 你 跟着 我 , 总不 是 长 久 之计 。倒 是 回去 是 正 经 。领个 孩子 过 活 , 熬 个 十 几
奇而不失其真 ; 也可 以通过传奇使 日常超常化 , 做到 实而不 失其 奇 。从 叙 事 学 的角 度 看 , 张爱 玲 的 这个 “ 反传奇的传奇” , 也是对叙事“ 突转” 的肯定 。对“ 传 奇” 来讲 , “ 反传奇” 是“ 突转” ; 对“ 反传奇” 来说 , “ 传 奇” 是“ 突转 ” 。这 里 的“ 突转 ” , 可 以是 命 意 上 的 , 也
[ 摘
要]张爱玲 常说 的“ 反 高潮” , 就是其叙事 活动 中的“ 突转” 手 法, 它通过 非常规、 非逻辑 的方式 , 在 看似应 " 3 出现高潮 -
的地方不 出现这种 高潮, 在看似应 当出现某一种结局 的地方不 出现这种结局 , 从 而达到表 现生 活本质 与深入挖掘 人物心理 的
2张爱玲小说叙事中的突转薛雯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93摘要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3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
2 0 1 4年 3月 第 3 2卷 第 2期
现叙 事 目的了 。总 的看 来 , 《 倾城之恋》 存 在 两 次 小 的“ 突转 ” 与一 次大 的“ 突转 ” , 共 同构 成 了“ 突转 ” 叙 事 的强化 模式 。
寻找普通人, 在普通 人里寻找传奇。 ” 作为一种叙事
策略来 看 , 这是 在调 和传 奇与 日常之 间 的紧 张关 系 , 使 之达 到平 衡 , 既可 以通 过 日常使传 奇 真实化 , 做 到
惊奇 。 ” r 】 l 8 以此 来 看 张爱 玲 的 叙 事 活 动 , 她 可谓 运
、
《 倾城 之恋 》 与” 突转 ” 的 强化模 式
《 倾 城之 恋 》 是张爱玲叙事 “ 突转” 中 最 好 的例 证 。作 品 的整 个叙 事设计 , 其 实就 是设 置 障碍 , 解 决 障碍 , 趋 向故 事 的结局 : 自流 苏与 范柳原 是如 何 结合 的 。但 障碍 的力量 与解 决 障 碍 的力 量 相 比 , 后 者 往
往 是渺小 的 , 因而 显 示 出重 重 困难 , 由此 看 去 , 他 们
不会 结合 。但 能够 在 困难 之 下 , 获 得婚姻 的结 局 , 又
显示 了生 活 的不可 思 议处 , 这就非“ 突转” 而 难 以实
用叙 事 “ 突转” 的 高 手 。她 给 自己 的 小 说 取 名 《 传 奇》 , 在题 记 中强 调 : “ 书 名 叫传 奇 , 目的是 在 传 奇 里
出现高潮 的地方不 出现这种高潮, 在看似应 当出现
某 一种结 局 的地方 不 出现 这 种结 局 , 从 而达 到 表 现 生 活本质 与深 入挖 掘人 物心 理 的 目的 。
一
个故事再讲述另一个新的故 事, 这是改变故事 的方 向。但如果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 中, 既要沿着既定 故事的宗 旨讲下去 , 又要增加故事的复杂性 , 让其体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f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Ma r .2 01 4
Vo I . 3 2 No . 2
张爱 玲 小 说 叙 事 中 的“ 突转 ”
薛 雯
( 上海理工 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 上海 2 0 0 0 9 3 )
目的。张爱玲 小说 中的“ 突转” 表现 为渐进与 强化 、 可控与不可控的 两种形 态, 并依据 不可知 力量 、 人物 的性 格 、 人 的道德 力量
来 引发 “ 突转” 。“ 突转” 区别 于 突兀 。
[ 关键 词]张爱玲 ; 叙事 ; “ 突转” ; 反 高潮
[ 中图分类号]1 2 0 6 . 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4 — 2 2 7 3 ( 2 0 1 4 ) 0 2 ~ 0 0 1 0 — 0 5
[ 收稿 日期 ]2 o l 4 —0 1 —1 O [ 作者简介]薛雯 ( 1 9 7 1 一) , 女, 江苏苏州人 , 文学博 士, 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中国现代美学 、 艺术设计美学 与 新闻传播学等研究 。
1 0
年, 总有你 的 出头 之 H。 ” 老娘 的这 番 话 , 算是“ 逐 客
那就是“ 反高潮” , 其实这个词讲的就是故事 中的“ 突
转”
叙 事 其 实 就 是讲 述 一个 完 整 的 故事 , 并 希 望 读 者能 够看 下去 。在 讲 述 一个 故 事 的过 程 中 , 若 是 增 加新 的故 事线 索 , 这 是 丰富故 事 的层次 ; 若是 中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