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人教新课标11《画杨桃》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2、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分段,说段意
边说段意,边总结,然后把段意写在每段的后面。
理清课文脉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5、读第一段
6、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
多读几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新|课|标|第|一|网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 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2.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偏爱
3.他们的起点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4.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
5.喜欢接受表扬,需要获得他人特别是父母,亲人的认可。
6.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事情不会要求寻根问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10、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4、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7、指名读句子。
8、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9、指名读词语
10、抄写词语两遍。
11、学生口头造句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七、教学反思
让学生经历朗读、理解、感悟的过程,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把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9、齐读第三段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1、请吃过杨桃的同学来介绍,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杨桃的样子。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读课文。
为什么我画得杨桃会引起同学们的发笑?
4、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
课题
1Hale Waihona Puke 、画杨桃课时2班级
三(3)
编写者
卢剑芳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
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5、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为什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6、回答问题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效果将会更好。同时,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活动中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持,且儿童的感知观察比较片面,儿童语言虽然形象、生动,而在抽象思维方面就表现的相对薄弱点,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表扬和肯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7、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8、朗读第二段
理解一下,你认为他们为什么发笑?
2、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分段,说段意
边说段意,边总结,然后把段意写在每段的后面。
理清课文脉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5、读第一段
6、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
多读几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新|课|标|第|一|网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 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2.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偏爱
3.他们的起点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4.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
5.喜欢接受表扬,需要获得他人特别是父母,亲人的认可。
6.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事情不会要求寻根问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10、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4、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7、指名读句子。
8、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9、指名读词语
10、抄写词语两遍。
11、学生口头造句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七、教学反思
让学生经历朗读、理解、感悟的过程,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把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9、齐读第三段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1、请吃过杨桃的同学来介绍,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杨桃的样子。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读课文。
为什么我画得杨桃会引起同学们的发笑?
4、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
课题
1Hale Waihona Puke 、画杨桃课时2班级
三(3)
编写者
卢剑芳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
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5、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为什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6、回答问题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效果将会更好。同时,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活动中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持,且儿童的感知观察比较片面,儿童语言虽然形象、生动,而在抽象思维方面就表现的相对薄弱点,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表扬和肯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7、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8、朗读第二段
理解一下,你认为他们为什么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