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3 绝对地租的形成
生产 部门 工业 农业
资本有 机构成 80c+20v 60c+40v
剩余 价值 m'=100% 20 40
平均 利润 p'=20% 20 20
产品 价值 120 140
产品社 会生产 价格 120 120
绝对 地租 0 20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3.绝对地租形成原因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王阿忠
第二章 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
本章概况:
2.1 地租理论
2.1.1 地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2.1.4 地租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指导作用
2.2 区位理论
2.2.1 2.2.2 2.2.3 2.2.4 土地区位的概念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影响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位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作用
第一节 地租理论
2.1.1 地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一. 地租的概念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 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和反映。
二. 地租的表现形式
A.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类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等 B.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 a.契约地租 b.经济地租 C. 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分类 a.广义地租 b.狭义地租
U=u(z,q,t)
3)买价曲线
阿兰索将买价曲线定义为:“一组家庭在 不同的距离都有能力支付的而又保证同等满 意度的价格曲线”,以此来表示假设的地价 和距离的组合,如果地价按此曲线变化,那 么家庭(或企业)将不会计较具体的区位。相对 于不同的满意度(或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有 一组买价曲线。买价曲线BP的位置越低,其 满意度(或利润)越 高。 由上图可得结论:家庭(或企业)会选择满意度最高且与地价构成曲线相吻合的 区位,即上图E点,这是就取得了区位平衡。
表3-1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
土地 种类
投入 资本
平均 利润
产 量 (担 ) 6 5 4
个别生产 价格(元) 每担 20 24 30 全部 120 120 120
社会生产 价格(元) 每担 30 30 30 全部 180 150 120
级差 地租I
优等地 中等地 劣等地
100 100 100
20 20 20
2.2.2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2. 模型推导
根据上述条件,再假设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收入为V,生产成本为 E,到中心城市的运费为T,则利润P=V-E-T,对于某种农产品而言,由于由于V,E不变, 那么利润P就只与运费T有关,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某种产品的利润与产地 到中心城市的距离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即产地 离中心城市越远,所获得的利润越低,如离中 心城市较远的d´点的利润要小于离中心城市较 近的d的利润水平,到了N点,利润变为了0, 超过了N点,就开始亏损了,没有了生产的意 义。
3.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由萨伊和马尔萨斯。 萨伊是从效用价值论考察地租的,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他 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三要素论,即凡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应归于劳动、资本和土地 三者作用的结果。 按照这一理论,工资是对劳动服务的补偿,利息是对资本服务的补 偿,地租就成了对使用土地的补偿。这样,萨伊就彻底抛弃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 派关于地租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的论断。进一步从生产三要素论转向了三位一体的 分配论。 马尔萨斯作为土地贵族的利益代表,认为地租是总产品价值中的剩余部分,是“自 然对人类的赐予”,否认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垄断的结果。马尔萨斯的地租理论彻底抹煞 了地租所体现的剥削关系和阶级关系。
V
收入和成本 r r´ b b´
E´
E
O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二、西方新古典主义城市地租理论
1.阿兰索地租模型
阿兰索的地租模型是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将空间作为地租问题 的一个核心进行了考虑,并首次引进了区位平衡这一新古典主义概念,同时成功地解决 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问题。
1)模型假设条件 A、一个平坦的、没有任何地理差异的平原,土地质量处处相等,均可直接用于开 发,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 B、买卖双方对土地市场都有充分的了解,卖方希望其收入最大,买方希望其愿望 能最大程度地得以满足。 C、有一座单一核心的城市,城市中任何方向的交通都极为便利。
四 、矿山地租
工业资本家为取得采掘地下矿藏财富的权利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
五 、建筑地段地租
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业家为获取建造各种建筑物所需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 的地租。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一 .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地租地价理论
1.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地租理论
60 30 0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3.2 级差地租Ⅱ 1)概念 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各个资本,由于生产效率的不同,生产效率较高的资本 产生的超额利润,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时所转化的地租叫级差地租Ⅱ。 2)形成过程 把资本连续投入在同一块优等地上,用于改良土壤,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优等地的产量,这样,追加的资本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 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Ⅱ。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2)阿兰索公式: 阿兰索认为,家庭收入将用于土地投资、交通运输费用和购买其他商品 (包括储蓄)。即: Y=PzZ+P(t)q+K(t) 式中:Y——收入; Pz——其他商品的单位价格; Z——其他商品的数量; P(t)——距市中心t处的地价; q——土地数量; K(t)——距t处的交通费用; t——距市中心距离。
在对公式进行分析后,阿兰索指出,在开支总数不超出收入的前提下,对于单 个家庭来说,区位平衡的取得取决于土地数量q、其他商品的数量Z和距中心距离t之 间比例的确定,即通过变化三者的比例关系,使其满意程度最大。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于是,阿兰索运用同好曲面(IndifferenceSurface)来表示这种个人的意愿。在这一 曲面上,不管地价怎样变化,都保持个人在不同区位满意度不变,由此可对三个变量 进行多种组合。满意程度U也是其他商品数量Z、土地数量q和距市中心距离t的函数, 即:
表3-2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
土地 种类 劣等 地
投入 资本 100 100
平均利 润
产量 (担) 4 6 8
(元) 20
20 20
个别生产 级差 社会生产价 价格 格 地租 每担 全部 每担 全部 30 120 30 120 0 20 15 120 120 30 30 180 240 Ⅰ60 Ⅱ 120
就你所知道的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进行讨论?
2.2.2 区位理论三、中心地理论
2.2.2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区位论
1.杜能“孤立国”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其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这个城市 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靠城市供给工业品; 2)该国没有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各地与中心城市只有陆路相通,且运费和重量与到中心城市的距离成正比; 4)平原农业区内所有土地的肥力、气候条件、农业技术条件和和农业经营者能 力是相同的,且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区之外,全是荒地; 5)不同的产品,由于其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不同,其总成本也不相同,农业 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调整经营品种,以达到经 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是建立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在对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和市场价格等问题分析的基 础上,着重分析了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农业地 租。
一、级差地租
1.概念
是指租用某些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由于这 种地租与土地的等级差别相联系,所以称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不同或土地等级差别的存在。这里 的等级差别既可以是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也可以是土地位置距离中心市场远 近的不同。 由于当时落后生产条件下的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就使得一种农产品的社会 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较高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这样租种劣等地的农业 资本家仅仅获得了平均利润,而租种中等地和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既获得了平 均利润,同时又获得了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就可以把超额利润以地租的形式 上交给土地所有者。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是因为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 产价格的超额利润能够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不被社会其他部门所平均,从而形成绝 对地租。
4.绝对地租的源泉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 工人的关系。
三 、垄断地租
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形成的地租。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优等 地 追加投资 100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思考一下
农产品为什么可以不按生产价格而按市场价格出售呢?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二、 绝对地租
1.概念
这种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不论租种什么样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绝对
地租。
2.形成条件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投入同样的资本,在剩 余价值率(等于m/v)相等的情况下,农业部门则比工业部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按照相同的利润率确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则农产品的价值要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 工业品的价值则等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农产品是按照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 售的,这样农业资本家便获得了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从而形成了绝对地租。
2.1.4 地租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指导作用
一、绝对地租是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
二、级差地租的存在是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 三、垄断地租是导致特殊地段土地价格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区位理论
2.2.1 土地区位的概念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 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讨论一下
2.形成条件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3.级差地租的形式:
按照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不同,可把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1 级差地租Ⅰ 1)概念 由于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优劣的差别而形成的 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Ⅰ。 2)形成过程 例如: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Ⅰ的形成过程,见表3-1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完成者。他对商品价值取决于生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规律作了透彻的表达与发挥,并运用劳动价值论完善了级差地 租理论。提出: 1)级差地租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性。 2)土地产品的社会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即最大的劳动消耗决定的。 3)简要提到不同条件形成的级差地租,即位置地租、资本地租。
2.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亚当斯密的观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认为地 租是由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说地租是由土地和资本创造的。对于后者,他提出: 1)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为使用土地的代价。 2)土地有自然和改良的差别。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要求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是一种垄断价格。 斯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绝对地租的概念,但确肯定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代表重农主义的杜 尔哥、奎耐。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首次提到了地租地价的概念,对级差地租 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杜尔哥初步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地 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结果。 弗朗西斯•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立者。重农学派的地租观是“纯产品”学说。它 将社会不同的生产部门分为两类:一、使社会财富扩大的部门,二、使社会财富相加 的部门。“纯产品”实质上使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费用的余额,是农业工人为租地农 场主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 部门 工业 农业
资本有 机构成 80c+20v 60c+40v
剩余 价值 m'=100% 20 40
平均 利润 p'=20% 20 20
产品 价值 120 140
产品社 会生产 价格 120 120
绝对 地租 0 20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3.绝对地租形成原因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王阿忠
第二章 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
本章概况:
2.1 地租理论
2.1.1 地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2.1.4 地租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指导作用
2.2 区位理论
2.2.1 2.2.2 2.2.3 2.2.4 土地区位的概念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影响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位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作用
第一节 地租理论
2.1.1 地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一. 地租的概念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 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和反映。
二. 地租的表现形式
A.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类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等 B.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 a.契约地租 b.经济地租 C. 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分类 a.广义地租 b.狭义地租
U=u(z,q,t)
3)买价曲线
阿兰索将买价曲线定义为:“一组家庭在 不同的距离都有能力支付的而又保证同等满 意度的价格曲线”,以此来表示假设的地价 和距离的组合,如果地价按此曲线变化,那 么家庭(或企业)将不会计较具体的区位。相对 于不同的满意度(或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有 一组买价曲线。买价曲线BP的位置越低,其 满意度(或利润)越 高。 由上图可得结论:家庭(或企业)会选择满意度最高且与地价构成曲线相吻合的 区位,即上图E点,这是就取得了区位平衡。
表3-1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
土地 种类
投入 资本
平均 利润
产 量 (担 ) 6 5 4
个别生产 价格(元) 每担 20 24 30 全部 120 120 120
社会生产 价格(元) 每担 30 30 30 全部 180 150 120
级差 地租I
优等地 中等地 劣等地
100 100 100
20 20 20
2.2.2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2. 模型推导
根据上述条件,再假设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收入为V,生产成本为 E,到中心城市的运费为T,则利润P=V-E-T,对于某种农产品而言,由于由于V,E不变, 那么利润P就只与运费T有关,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某种产品的利润与产地 到中心城市的距离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即产地 离中心城市越远,所获得的利润越低,如离中 心城市较远的d´点的利润要小于离中心城市较 近的d的利润水平,到了N点,利润变为了0, 超过了N点,就开始亏损了,没有了生产的意 义。
3.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由萨伊和马尔萨斯。 萨伊是从效用价值论考察地租的,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他 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三要素论,即凡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应归于劳动、资本和土地 三者作用的结果。 按照这一理论,工资是对劳动服务的补偿,利息是对资本服务的补 偿,地租就成了对使用土地的补偿。这样,萨伊就彻底抛弃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 派关于地租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的论断。进一步从生产三要素论转向了三位一体的 分配论。 马尔萨斯作为土地贵族的利益代表,认为地租是总产品价值中的剩余部分,是“自 然对人类的赐予”,否认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垄断的结果。马尔萨斯的地租理论彻底抹煞 了地租所体现的剥削关系和阶级关系。
V
收入和成本 r r´ b b´
E´
E
O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二、西方新古典主义城市地租理论
1.阿兰索地租模型
阿兰索的地租模型是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将空间作为地租问题 的一个核心进行了考虑,并首次引进了区位平衡这一新古典主义概念,同时成功地解决 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问题。
1)模型假设条件 A、一个平坦的、没有任何地理差异的平原,土地质量处处相等,均可直接用于开 发,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 B、买卖双方对土地市场都有充分的了解,卖方希望其收入最大,买方希望其愿望 能最大程度地得以满足。 C、有一座单一核心的城市,城市中任何方向的交通都极为便利。
四 、矿山地租
工业资本家为取得采掘地下矿藏财富的权利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
五 、建筑地段地租
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业家为获取建造各种建筑物所需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 的地租。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一 .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地租地价理论
1.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地租理论
60 30 0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3.2 级差地租Ⅱ 1)概念 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各个资本,由于生产效率的不同,生产效率较高的资本 产生的超额利润,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时所转化的地租叫级差地租Ⅱ。 2)形成过程 把资本连续投入在同一块优等地上,用于改良土壤,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优等地的产量,这样,追加的资本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 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Ⅱ。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2)阿兰索公式: 阿兰索认为,家庭收入将用于土地投资、交通运输费用和购买其他商品 (包括储蓄)。即: Y=PzZ+P(t)q+K(t) 式中:Y——收入; Pz——其他商品的单位价格; Z——其他商品的数量; P(t)——距市中心t处的地价; q——土地数量; K(t)——距t处的交通费用; t——距市中心距离。
在对公式进行分析后,阿兰索指出,在开支总数不超出收入的前提下,对于单 个家庭来说,区位平衡的取得取决于土地数量q、其他商品的数量Z和距中心距离t之 间比例的确定,即通过变化三者的比例关系,使其满意程度最大。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于是,阿兰索运用同好曲面(IndifferenceSurface)来表示这种个人的意愿。在这一 曲面上,不管地价怎样变化,都保持个人在不同区位满意度不变,由此可对三个变量 进行多种组合。满意程度U也是其他商品数量Z、土地数量q和距市中心距离t的函数, 即:
表3-2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
土地 种类 劣等 地
投入 资本 100 100
平均利 润
产量 (担) 4 6 8
(元) 20
20 20
个别生产 级差 社会生产价 价格 格 地租 每担 全部 每担 全部 30 120 30 120 0 20 15 120 120 30 30 180 240 Ⅰ60 Ⅱ 120
就你所知道的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进行讨论?
2.2.2 区位理论三、中心地理论
2.2.2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区位论
1.杜能“孤立国”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其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这个城市 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靠城市供给工业品; 2)该国没有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各地与中心城市只有陆路相通,且运费和重量与到中心城市的距离成正比; 4)平原农业区内所有土地的肥力、气候条件、农业技术条件和和农业经营者能 力是相同的,且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区之外,全是荒地; 5)不同的产品,由于其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不同,其总成本也不相同,农业 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调整经营品种,以达到经 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是建立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在对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和市场价格等问题分析的基 础上,着重分析了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农业地 租。
一、级差地租
1.概念
是指租用某些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由于这 种地租与土地的等级差别相联系,所以称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不同或土地等级差别的存在。这里 的等级差别既可以是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也可以是土地位置距离中心市场远 近的不同。 由于当时落后生产条件下的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就使得一种农产品的社会 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较高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这样租种劣等地的农业 资本家仅仅获得了平均利润,而租种中等地和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既获得了平 均利润,同时又获得了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就可以把超额利润以地租的形式 上交给土地所有者。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是因为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 产价格的超额利润能够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不被社会其他部门所平均,从而形成绝 对地租。
4.绝对地租的源泉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 工人的关系。
三 、垄断地租
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形成的地租。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优等 地 追加投资 100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思考一下
农产品为什么可以不按生产价格而按市场价格出售呢?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二、 绝对地租
1.概念
这种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不论租种什么样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绝对
地租。
2.形成条件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投入同样的资本,在剩 余价值率(等于m/v)相等的情况下,农业部门则比工业部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按照相同的利润率确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则农产品的价值要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 工业品的价值则等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农产品是按照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 售的,这样农业资本家便获得了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从而形成了绝对地租。
2.1.4 地租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指导作用
一、绝对地租是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
二、级差地租的存在是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 三、垄断地租是导致特殊地段土地价格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区位理论
2.2.1 土地区位的概念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 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讨论一下
2.形成条件
2.1.2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3.级差地租的形式:
按照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不同,可把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1 级差地租Ⅰ 1)概念 由于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优劣的差别而形成的 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Ⅰ。 2)形成过程 例如: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Ⅰ的形成过程,见表3-1
2.1.3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完成者。他对商品价值取决于生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规律作了透彻的表达与发挥,并运用劳动价值论完善了级差地 租理论。提出: 1)级差地租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性。 2)土地产品的社会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即最大的劳动消耗决定的。 3)简要提到不同条件形成的级差地租,即位置地租、资本地租。
2.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亚当斯密的观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认为地 租是由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说地租是由土地和资本创造的。对于后者,他提出: 1)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为使用土地的代价。 2)土地有自然和改良的差别。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要求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是一种垄断价格。 斯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绝对地租的概念,但确肯定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代表重农主义的杜 尔哥、奎耐。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首次提到了地租地价的概念,对级差地租 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杜尔哥初步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地 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结果。 弗朗西斯•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立者。重农学派的地租观是“纯产品”学说。它 将社会不同的生产部门分为两类:一、使社会财富扩大的部门,二、使社会财富相加 的部门。“纯产品”实质上使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费用的余额,是农业工人为租地农 场主创造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