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拦河坝下游冲刷破坏修复方案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的移动,被冲动的四面体主要位于消力池池末
中心区域,这一方面是因为下游河宽大于消力池
宽度,两侧出池水流迅速扩散,单宽流量迅速减
小,从而使得两岸四面体几乎未发生被冲动的现
象;而另一方面,位于河心的出池水流没能得到有
效的横向扩散,其能量大于两岸出池水流,故而位
于河心的四面体被大幅度地冲动。
综上,清水冲刷导致的河道下切是冲刷破坏
2020 No 1
· 21·
四 川 水 利
为拦河坝大流量泄洪时,消力池内形成远驱式水
跃( 图 2( a) 与图 3( a) ) ,出池流速大于四面体的
抗冲流速,加剧了四面体向下游移动的趋势,同
时,现状四面体下游段坡度较陡,水面跌落后冲刷
坡脚,导致四面体下游坡脚失稳。
从现场照片( 图 5) 来看,两岸四面体未发生
造成“ 尾坎” 由四面体逐渐变成消力池本身自带
500 0m。 消力 池 两 侧 通 过 扭 面 衔 接 两 侧 河 岸。
拦河坝典型剖面布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拦河坝剖面布置
2018 年汛期,拦河坝消力池尾坎后的基础部
分掏空,威胁大坝安全,水厂紧急组织人员抢险加
固,调配大量体积为 1m 的混凝土四面体抛投于
3
消力池尾坎下游,防止基础的进一步掏刷。 汛后
位。 实际过流情况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流量
大于 2000m 3 / s 后,消力池内为急流流态,下游水
位几乎不对消力池水跃产生控制作用,这使得从
拦河坝下泄的水体携带的能量无法在池内得到有
效消减,导致出池流速较大,进而导致四面体失
稳。 汛期及模型试验影像资料也表明,消力池尾
坎后及下游坡脚位置的四面体首先失稳,这是因
3
近下游区域。 消力池及下游河道流场分布见图 3
布见图 4( c) ,可以看到,消力池出池流速较小,最
( a) 流态 ( b) 冲刷形态 ( c) 流场分布
图 2
Q = 3000m3 / s 时现状方案试验
3 四面体失稳原因分析
图 4
Q = 1000m3 / s 时现状方案试验
由于本工程所在河段上游约 3km 位置处新
建了一大型水电站,该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运后,
本工程水厂河段受清水冲刷影响,河床下切非常
严重( 如图 5 所示) ,河道水位 ~ 流量关系与设计
时产生较大差异,现状下游水位远远低于设计水
检查发现,四面体出现大幅向下游冲动的现象。
的安全。
2 现状方案试验
当流量 Q = 3000m 3 / s 时,消力池及下游河道
流态见图 2( a) ,下游冲刷情况见图 2( b) 。 消力
池发生远驱式水跃,池内靠近两岸部分水跃基本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结合理论和试验,提出加
发生在池内,这是由于池后河床宽度变宽,两侧出
【 关键词】 拦河坝 消能防冲 冲刷破坏 修复方案
中图分类号:TV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09(2020)01-0019-05
1 工程概况
实用堰,堰顶高程 504 6m,坝顶高程 509 5m,拦
筑物的基础之上改建而来,其主要作用是抬高库
2020 No 1
· 19·
四 川 水 利
某工程拦河坝下游冲刷破坏修复方案研究
周超
(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401120)
【 摘 要】 针对某工程拦河坝消力池末端冲刷破坏比较严重的情况,提出了“ 消能+固坡” 的修复思路及方案,试验
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阻止河床进一步冲刷,同时能够稳定坝后消力池,从而增强坝体的整体稳定性。
力池出池流速达到 8m / s ~ 9m / s,这也是四面体被
冲动的主要原因。
当流量 Q = 2000m / s 时,消力池及下游河道
3
2020 No 1
(c) ,可以看到,消力池两侧出池流速明显小于中
部,其中部最大流速达到 8m / s。
当流量 Q = 1000m 3 / s 时,消力池及下游河道
固坝后四面体的措施、维持四面体稳定的方案,保
池水流向两岸扩散,单宽流量迅速减小所致;而位
证拦河大坝的泄洪安全,从而维护下游人民、财产
于消力池中部的水体出池后水流能量没有得到有
· 20·
周 超:某工程拦河坝下游冲刷破坏修复方案研究
效的分散,以急流的形式与下游衔接。 消力池及
下游河道各处流场分布见图 2( c) ,可以看到,消
( a) 流态 ( b) 冲刷形态 ( c) 流场分布
图 3
Q = 2000m3 / s 时现状方案试验
( a) 流态 ( b) 冲刷形态 ( c) 流场分布
流态见图 4( a) ,下游冲刷情况见图 4( b) 。 消力
池池内发生淹没水跃,下游河床基本无冲刷,四面
流态见图 3( a) ,下游冲刷情况见图 3( b) 。 水跃
体基本无冲动的迹象。 消力池及下游河道流场分
3000m / s) 时类似,消力池中部水跃跃首更加靠
大流 于 消 力 池 池 内, 与 大 流 量 情 况 ( Q =
式,消力池总长 20m,底板高程 499 0m,其后采用
某工程拦河坝是在原有挡水建筑物及护岸建
区水位,保证上游水厂正常取水。
枢纽工程主要包括上下游护岸建筑物以及拦
河大坝,拦河坝采用无闸控制,溢流面采用曲线形
河坝总宽 320m。 下游消能防冲采用底流消能形
1:0 5 斜 坡 与 1m 宽 尾 坎 衔 接, 尾 坎 顶 高 程
的根本原因,大流量时消力池消能不充分、出池流
速大是四面体失稳的动力来源。
4 修复方案及试验
现状方案试验成果表明,即使是在大流量情
况下( Q = 3000m 3 / s) ,试验之初消力池内是能够
形成稳定的淹没水跃的,这是因为池末四面体实
际上充当了消力池尾坎的角色,但是随着泄水时
间的延长,位于河心的四面体开始向下游区移动,
中心区域,这一方面是因为下游河宽大于消力池
宽度,两侧出池水流迅速扩散,单宽流量迅速减
小,从而使得两岸四面体几乎未发生被冲动的现
象;而另一方面,位于河心的出池水流没能得到有
效的横向扩散,其能量大于两岸出池水流,故而位
于河心的四面体被大幅度地冲动。
综上,清水冲刷导致的河道下切是冲刷破坏
2020 No 1
· 21·
四 川 水 利
为拦河坝大流量泄洪时,消力池内形成远驱式水
跃( 图 2( a) 与图 3( a) ) ,出池流速大于四面体的
抗冲流速,加剧了四面体向下游移动的趋势,同
时,现状四面体下游段坡度较陡,水面跌落后冲刷
坡脚,导致四面体下游坡脚失稳。
从现场照片( 图 5) 来看,两岸四面体未发生
造成“ 尾坎” 由四面体逐渐变成消力池本身自带
500 0m。 消力 池 两 侧 通 过 扭 面 衔 接 两 侧 河 岸。
拦河坝典型剖面布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拦河坝剖面布置
2018 年汛期,拦河坝消力池尾坎后的基础部
分掏空,威胁大坝安全,水厂紧急组织人员抢险加
固,调配大量体积为 1m 的混凝土四面体抛投于
3
消力池尾坎下游,防止基础的进一步掏刷。 汛后
位。 实际过流情况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流量
大于 2000m 3 / s 后,消力池内为急流流态,下游水
位几乎不对消力池水跃产生控制作用,这使得从
拦河坝下泄的水体携带的能量无法在池内得到有
效消减,导致出池流速较大,进而导致四面体失
稳。 汛期及模型试验影像资料也表明,消力池尾
坎后及下游坡脚位置的四面体首先失稳,这是因
3
近下游区域。 消力池及下游河道流场分布见图 3
布见图 4( c) ,可以看到,消力池出池流速较小,最
( a) 流态 ( b) 冲刷形态 ( c) 流场分布
图 2
Q = 3000m3 / s 时现状方案试验
3 四面体失稳原因分析
图 4
Q = 1000m3 / s 时现状方案试验
由于本工程所在河段上游约 3km 位置处新
建了一大型水电站,该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运后,
本工程水厂河段受清水冲刷影响,河床下切非常
严重( 如图 5 所示) ,河道水位 ~ 流量关系与设计
时产生较大差异,现状下游水位远远低于设计水
检查发现,四面体出现大幅向下游冲动的现象。
的安全。
2 现状方案试验
当流量 Q = 3000m 3 / s 时,消力池及下游河道
流态见图 2( a) ,下游冲刷情况见图 2( b) 。 消力
池发生远驱式水跃,池内靠近两岸部分水跃基本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结合理论和试验,提出加
发生在池内,这是由于池后河床宽度变宽,两侧出
【 关键词】 拦河坝 消能防冲 冲刷破坏 修复方案
中图分类号:TV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09(2020)01-0019-05
1 工程概况
实用堰,堰顶高程 504 6m,坝顶高程 509 5m,拦
筑物的基础之上改建而来,其主要作用是抬高库
2020 No 1
· 19·
四 川 水 利
某工程拦河坝下游冲刷破坏修复方案研究
周超
(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401120)
【 摘 要】 针对某工程拦河坝消力池末端冲刷破坏比较严重的情况,提出了“ 消能+固坡” 的修复思路及方案,试验
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阻止河床进一步冲刷,同时能够稳定坝后消力池,从而增强坝体的整体稳定性。
力池出池流速达到 8m / s ~ 9m / s,这也是四面体被
冲动的主要原因。
当流量 Q = 2000m / s 时,消力池及下游河道
3
2020 No 1
(c) ,可以看到,消力池两侧出池流速明显小于中
部,其中部最大流速达到 8m / s。
当流量 Q = 1000m 3 / s 时,消力池及下游河道
固坝后四面体的措施、维持四面体稳定的方案,保
池水流向两岸扩散,单宽流量迅速减小所致;而位
证拦河大坝的泄洪安全,从而维护下游人民、财产
于消力池中部的水体出池后水流能量没有得到有
· 20·
周 超:某工程拦河坝下游冲刷破坏修复方案研究
效的分散,以急流的形式与下游衔接。 消力池及
下游河道各处流场分布见图 2( c) ,可以看到,消
( a) 流态 ( b) 冲刷形态 ( c) 流场分布
图 3
Q = 2000m3 / s 时现状方案试验
( a) 流态 ( b) 冲刷形态 ( c) 流场分布
流态见图 4( a) ,下游冲刷情况见图 4( b) 。 消力
池池内发生淹没水跃,下游河床基本无冲刷,四面
流态见图 3( a) ,下游冲刷情况见图 3( b) 。 水跃
体基本无冲动的迹象。 消力池及下游河道流场分
3000m / s) 时类似,消力池中部水跃跃首更加靠
大流 于 消 力 池 池 内, 与 大 流 量 情 况 ( Q =
式,消力池总长 20m,底板高程 499 0m,其后采用
某工程拦河坝是在原有挡水建筑物及护岸建
区水位,保证上游水厂正常取水。
枢纽工程主要包括上下游护岸建筑物以及拦
河大坝,拦河坝采用无闸控制,溢流面采用曲线形
河坝总宽 320m。 下游消能防冲采用底流消能形
1:0 5 斜 坡 与 1m 宽 尾 坎 衔 接, 尾 坎 顶 高 程
的根本原因,大流量时消力池消能不充分、出池流
速大是四面体失稳的动力来源。
4 修复方案及试验
现状方案试验成果表明,即使是在大流量情
况下( Q = 3000m 3 / s) ,试验之初消力池内是能够
形成稳定的淹没水跃的,这是因为池末四面体实
际上充当了消力池尾坎的角色,但是随着泄水时
间的延长,位于河心的四面体开始向下游区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