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课件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着诸多不同。其中一个 不同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具有专业性的调查采访为基础、为 前提。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才谈得上严肃的新闻写作,才谈 得上负责任的新闻传播。
离开了专业性的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如水无源、如木无本, 新闻传播就会沦为不实信息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传播者通过 体现专业精神的调查采访,发现并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在进入写作阶段以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发现、发掘 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这样一种特点,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所不具备的。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得的素材是丰富的,然而又是芜杂 的、散乱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和不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往往 混和在一起。
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记者每天都会大量地接触各种事实素材, 他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有闻必录”,而必须用自己的专业眼 光,对各类素材进行精心选择。新闻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精心选 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闻选择也就 没有新闻写作。
新的舆论格局,同时又是随着自媒体的勃兴而形成的舆论格局。 手机和互联网联姻,互联网随之而转变为移动互联网,由此而 造就了自媒体,且用户迅速增至以数亿计。几乎人人手握处于 移动状态的“麦克风”,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景观。 新的舆论格局与此密切相关。它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特殊性。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人们大都可以做到通过手中握有的自媒体,及时 披露自己以耳闻目睹的方式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就此而言,他们在 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记者的一部分角色;但是,他们不可能像记者那样, 遇事先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进行多源求证然后再发稿),相对自由 地就刚刚发生的事实和他们认为有必要议论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广为传播。
第二,新的舆论格局提升了意见领袖的地位、扩大了其影响力。
在以往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即便有自己的精辟见解和独立 思考,但限于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舆论影 响力。然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在许多情况下,意见领袖的 意见(包括对媒体报道和评论的解读)甫出,立即就会得到许 多粉丝的呼应,其意见能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批公众,从 而对公众舆论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引领作用。
在以往的舆论格局中,新闻传媒引领公众舆论显得游刃有余。然而,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在引领公众舆论方面常常感到难度陡增。作 为一种现实存在,新的舆论格局并不完全是由传统媒体包括其中的主 流媒体发挥主导作用而形成的;而它对媒体传播新闻的方式和受众接 收新闻的习惯的改变,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往往存在着“去中心化”和信息及意见“碎片化” 等特点。原本总是充当舆论中心的传统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在新的舆 论格局中要想始终成为舆论中心和舆论的引领者,无疑需要付出比以 前更多的努力。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 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充分体现了 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由于值得报道的事实发生时,新闻记者往往并不在场;为了对 事实作出真实的报道,他们常常会在第一时间赶至第一现场, 并且很快进入角色。记者要就事实的方方面面展开调查采访, 尽可能获取第一手材料。
例: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在起步阶段就有着很大差别。
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 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是新闻写作 的基础,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换言 之,调查采访所获得的素材,有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地、 直接地进入新闻作品的内容层面。
进而言之,没有广义的新闻写作也就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的新闻 传播。因为,正是新闻写作所形成的相应文本为新闻传播提供 了依凭。事实上,新闻传媒不可能只是传播新闻记者的采访笔 记或者原始材料,即使是广播和电视媒体,也不可能完全脱离 文本进行新闻传播。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获得的原始 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对重点应加 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经编排以后由 报纸或网络媒体刊发,或者经加工制作以后供广播、电视媒体 播出,从而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信息。
今天的新闻写作,又是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的新闻写作,较之以 往的新闻写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需要改革创新之处。
第一节 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舆论格局”,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涵不断有所变 化的概念。
此处所说的新的舆论格局,当是近年来形成的,但是又很难 指明形成的具体年月日。
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记者的工作在于向受众真实地报道生活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或者是真实地报道事实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变动;而作家的工作则是 创作艺术作品,给欣赏者提供审美对象,为之带来审美愉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者的写作方式是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 天的历史”,此话道出了新闻和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作家 的写作方式既可以是如实记录(即写成纪实文学作品,在文学 中包含新闻性的因素),又可以是驰骋想象,进行大胆的虚构 (即写成非纪实文学作品,在文学中不包含新闻性的因素)。
在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 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所接触的人物,有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 但他们仅仅是创作所依据的原型。创作者所遇到或所听说的事, 也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但仅仅是文学作品中情节的一个部分, 或者只是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不 同,新闻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不过,新闻传媒在进行新闻传播和有意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 引领公众舆论的过程中,不可无视意见领袖的存在。不努力推 进新闻创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就难以进受众之心、入公众之 脑,就很难有效影响意见领袖和受意见领袖意见影响的相当一 部分公众。
第三,新的舆论格局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
在以往,不少新闻传媒在报道相关内容时,几乎是不作任何改 变就将官方语言搬到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中。并不是说官 方语言一概不可取,而是说媒体不能将新闻话语系统等同于官 方话语系统和公文话语系统。而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套话、假话、 空话、大话等话语病较多,当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新闻话语系 统与官方话语系统相同一,这样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得到以满 足新闻需求为心理目标的广大公众的欢迎。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记者的新闻采访围绕事实和事实的变动而展开,作家的采风围绕故 事和形象而展开;记者的新闻采访刻意观察、了解、询问、记录真 实的人、事、景、物,作家的采风并不着意真实记录实有的人、事、 景、物。
记者的新闻采访所关注的是事实的新闻价值,作家的采风和体验生 活注重的是可供他们进一步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搜集了大量素 材的基础上,记者进入新闻写作的阶段,而作家则进入文学创作的 阶段。
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新的舆论格局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 知。
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已不限于传统媒体和官方网站 及门户网站。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话语权问题。在以往的舆论 格局中,普通公众一般不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因为他们不 掌握话语主导权和话语掌控权,所披露的信息和表达的意见在 一般情况下都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
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新闻写作,都必须从接触和了解报道对象 开始。只有接触报道对象,才可能对此有所了解;对报道对象 有所了解,才可能对此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因此可以说,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有着相同的起点:正确地认识报道对象, 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掌握与客观对象 有关的各种素材,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 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的认识。
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依据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进一步发掘其 新闻价值,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在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的过 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他们的新闻需求, 从而最终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
概而言之,新的舆论格局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 革的情势之下所形成的舆论格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利 益集团的“奶酪”会被较多触及并屡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 注。利益集团本身和平民百姓都会更多地通过舆论表达自己的 心声意愿和利益诉求,这成为原有的舆论格局被打破的一个持 续起作用的内在动因。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在反映报道对象方面,存在着反映得深刻还是不深刻的区别。
体现出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与记者的政治 思想水平有关,与记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关,与记者对新闻素材思考 的深度有关,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 是调查采访所达到的深度。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
新闻文体是文章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写作是写作, 然而又不是一般的写作;它与其他写作相比,有同也有异。
同在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写作上有某些相同的要求;异在 前者依据采访所得材料写成对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的文本,后者 则情况不一。
绪论
由上可见,新闻写作有它自身的特点。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 它对于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无新闻采访彼前道工序,就 无新闻写作此后道工序可言。
由此观之,从事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构成了新闻记者和其他 文字工作者的最主要的区别。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不 可或缺的基础。
两者之间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闻 采访、新闻写作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相当一部分网络用语体现出公众的睿智, 以鲜活的群众语言的角色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 社会语言乃至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和构成部分。在这种情势下, 新闻传媒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必须有较大的改变,积极进行 创新,才有望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
我们所说的服务于媒体新闻传播的新闻写作,是在新的舆论格 局中进行的,必须与新的舆论格局、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新闻事实的真实的和有深度的
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的报道, 往往都与新闻采访不深入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假新闻屡禁不止。造成假新闻的 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人员作风浮躁,采访 马虎草率,甚至都没有到过现场,没有对有关人士进行过起码 的采访,而只是根据道听途说加以报道,或者在报道中加入了 凭空想象的内容。
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相当一部分公众拥有自媒体,因而他们 都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和添加柴火者。而在一贯拥有 话语主导权的主流媒体方面,则出现了话语权局部旁落的现象。 担负着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和引导公众舆论重任的新闻传媒, 如果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是做给广大公众看(听),不能 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就难言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
第二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新闻工作者无论是从事何种媒体的新闻业务工作,采访、 写作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业 内人士的共识。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
(一)新闻传播由新闻采访起步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
内容的传播。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使用者传播新闻信息,应归 于广义的新闻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其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 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由于新闻媒体本身的影响力,又由于 传媒所采用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新闻传播由此而产生了广泛而 持久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