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宇文悦墓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宇文悦墓志》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北魏《宇文悦墓志》
《宇文悦墓志》志盖
《宇文悦墓志》志盖高五十三厘米,宽五十二点五厘米,篆书“魏给事中宇文君墓铭”,纵横各三行,排列为方形。
以双钩文字减地平雕线刻工艺,镌刻于志盖中心三十三厘米方形区域内,志盖之篆书起笔与收笔处,多刻意饰以钩挑笔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意趣和图案化倾向。
《宇文悦墓志》
墓志纵横皆五十七厘米,计二十一行,满行二十一字。
魏体楷书,书风属魏碑
书法成熟时期平正工稳一路,其结体取势呈横向平结之势,书写技法娴熟,稳中求
变,平中寓奇,统篇朴茂自然,气韵畅达,个别笔画略参以隶书笔意,可称北魏墓
志书法之佳品。
宇文悦之名见于《元和姓纂》,仅略言其世系,未述其生平。
载曰:“生悦、
珍。
悦孙永贵,周大司徒……。
”宇文姓氏,本源于辽东,“宇文”在鲜卑乃“天
子”之意。
关于宇文氏之族源,《新唐书》载:“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
周一良先生在《论宇文周之种族》一文就指出宇文氏出自南匈奴。
随后王希恩先生、杨翠微先生、李海叶先生对宇文氏的族源问题都有探讨。
根据以往研究来看,宇文氏出自南匈奴,历经十六国北朝时期,又有其他民族掺杂其中,因而宇文氏并不是单一的族群,而是经历了融合,北魏时期甚至也认同其为代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魏书》记载:“匈奴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
”《新唐书》载宇文氏自阴山迁徙至塞外。
陈长琦、李海叶先生详细研究了宇文氏自阴山迁徙至塞外的时间及其他问题。
故《宇文悦墓志》载:“君讳悦,字欢欣,辽东九黎人也。
”皆互证宇文部源自塞外。
关于宇文悦的先世,志文载:“其先世宗皇帝悉豆官之玄孙。
”宇文氏在十六国时期曾建立地方政权,后被慕容氏所灭。
《宇文悦墓志》提到的悉豆官,应是宇文氏地方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俟豆归。
关于宇文部的世系,可参见李海叶先生的研究。
根据《宇文悦墓志》来看,其家族在宇文部被灭之后,长期在北魏任职。
根据《魏书》记载:“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
晃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此散灭矣。
”《新唐书》也记载了宇文氏的三支仕于北魏,其中两支居于六镇。
从志文记载:“魏宁远将军、上封仇池二镇将、博阳男之曾孙,定陵镇将、幽州刺史、北坙子之孙,镇远将军、步兵校尉、直阁将军之子。
”来看,宇文悦家族可能出自目原一系,其家族主要在北魏中央担任官职,居住地当前期在平城,北魏迁都洛阳后,又居住在洛阳,不同于其他两支居住于六镇的支系。
宇文悦任职于北魏宫帏,志载:“上识其量,除给事中,崇训卫尉丞,领中黄门令。
”可见其一直在洛阳任职,属皇帝之近侍,并于孝昌元年(五二五)卒于魏都洛阳之“承华里”。
据北魏出土墓志文献所见,北魏《寇授墓志》《穆循墓志》《吕达墓志》《吕通墓志》《吕仁墓志》等,志主皆卒于此,“承华里”应为北魏洛阳主要居集区之一。
志文又载:“粤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冬十一月丙申朔廿五日庚申,权窆于雄耳山之阴一里所。
”所言“雄耳山”,未见史料记述,当为“熊耳山”之别称也,全国称“熊耳山”之名者有多处。
《太平寰宇记》云:“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洛。
”又云:“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
尚书‘导洛自熊耳’,孔安图云‘在宜阳之西’乃樊崇积甲之所。
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峰相对似熊耳之故。
”据上述可推测此志或出土于洛阳西南方之宜阳县周边区域。
洛阳西邻之三门峡市陕县亦有熊耳山,有待进一步考证。
《宇文悦墓志》的发现,不仅提供了新的关于宇文氏早期历史的资料,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此宇文氏一支,在部族政权覆灭之后,先隶属于慕容氏建立的诸燕,之后随北魏兴起迁入平城及洛阳的历史图景。
释文:
(志盖):魏故给事中宇文君墓志铭
(志文):君讳悦,字欢欣,辽东九黎人也。
其先世宗皇帝悉豆官之玄孙,魏宁远将军、上封仇池二镇将、博阳男之曾孙;定陵镇将、幽州刺史、北坙子之孙;
镇远将军、步兵校尉、直阁将军之子。
君禀二仪之灵气,体五岳之神精。
英发不暮,令德早成。
忠孝恭俭,雅器端明。
栖迟刚矛之间,游息礼乐之府。
口无择言,非礼不动。
上识其量,除给事中,崇训卫尉丞,领中黄门令。
入侍紫帏,六宫餝整。
出使光扬,八表息尘。
奉诏驱勤,上简天心。
忠节清美,朝野备称。
享年不永,春秋卌有五,二月十七日卒于京师承华里。
世屯路崄,不获归先帝坟栢,倍葬山陵。
粤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冬十一月丙申朔廿五日庚申,权窆于雄耳山之阴一里所。
乃作
铭曰:
宇文之先,受封沙津。
德应乾象,道合天人。
定都九黎,登祚即真。
北王玄方,其化若神。
土虽旧壤,其命唯新。
绵绵英引,晈晈贤良。
乃祖先帝,远荫垂光。
介尔兹福,载诞魏方。
履朝佐政,天下一匡。
声传遐迩,金玉其相。
忠孝虽备,待礼而行。
郁若高松,秉操含贞。
晈如素玉,五德开明。
昊天不吊,遐年不享。
太山倾倒,良木摧英。
幽隧永秘,石户奄扉。
绝哗捡笑,掇酒亭杯。
孤灯明灭,空幕生埃。
悲风吹垅,酸烟徘徊。
遗光稍远,余响云飞。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
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
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
称为墓志。
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
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
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
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
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
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
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
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
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
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
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
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
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
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
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
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
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
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
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
造像又作造象。
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
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
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
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
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
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
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
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
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
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