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专题十四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
专题十四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初期美国认为,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日益提高的国民经济潜力,可以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短缺等问题,从而为美国在多边自由贸易国际体系下进行经济扩张提供有利时机。
下面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对德分区占领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发起建立北约
2.1947年9月,政治家哈里曼声称:“美国不可能独享繁荣和自由,当其他地区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被迫屈服于独裁统治时,美国也将最终失去自由。
”该言论()
A.推动了欧洲接受马歇尔计划
B.与马歇尔计划的精神一致
C.激化了美苏两强之间的矛盾
D.加速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
3.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理论,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
该理论( )
A.旨在捍卫美国超级大国地位
B.是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体现
C.强调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
D.说明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
4.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 )
A.“冷战”中伴有“热战”
B.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C.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D.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5.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
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
这反映了( ) A.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B.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
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
6.1956年7月,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两大军事集团,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
这一联合公报()
A.目的是瓦解美苏军事集团B.为亚非会议召开奠定基础
C.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致D.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7.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但丁、歌德都没有了自己的国籍,都用世界语来思考和写作。
他们还能对欧洲文化有他们已做出的贡献吗?因此除了“多国家的欧洲”之外,不可能有
另一个什么“欧洲”。
这反映了他( )
A.呼吁保留必要的国家主权
B.提倡扩大西欧一体化的范围
C.鼓励张扬各国的文化特色
D.极力反对美国干涉欧洲事务
8.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
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
这里的“碎片化”( )
A.表明欧洲丧失世界中心的地位
B.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D.说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9.从1989年11月9日开放柏林墙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两个实行完全不同社会制度的主权国家,统一的如此迅速,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德国的统一( )
A.结束了东西两极对峙局面
B.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完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夙愿
10.1992年2月,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但各成员国人民对此态度不一。
丹麦公决以微弱多数(50.7%)予以否决;法国公决以微弱多数(51.05%)通过;挪威公决否定该条约;其他各国议会往往以冷漠态度批准条约。
这说明( )
A.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B.欧洲联合不符合大多数欧洲人利益
C.冷战结束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欧洲人民对结成政治同盟心存疑虑
11.21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
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
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末,美苏关系曾有所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甚至访美。
但就在苏美英法准备召开最高级会议的前夕,美国的一架间谍飞机在苏联上空被打了下来,形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又战云密布。
面对国际局势的剧变,铁托借1960年联大第十五届会议之便,在南斯拉夫代表团驻地邀请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和印尼总统苏加诺举行五国首脑会谈。
五国一致同意向联大提议要求美苏首脑重新接触。
对这次会议,南斯拉夫等国都称之为“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摘编自辜建中《不结盟运动初探》材料二1961—1981年,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它改变了对不结盟国家整体敌视的态度,对不结盟国家放弃了公开的敌对政策。
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追求更加隐蔽的形式,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成为美国对待不结盟国家的主要手段。
——摘编自明萌《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政策”(1961—198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二战后初期”“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短缺等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不仅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也为美国打开了庞大的欧洲市场,故C项正确。
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是美苏“冷战”的体现,A项错误。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体现,B项错误。
北约是军事同盟,D项错误。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
材料“权力—实力—利益”“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强调美国应利用强大的权力来谋取国家利益,这是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希望美国凭借超级大国地位来获取更多的国家利益,而非桿卫超级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材料中“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并且美国最终放弃使用核武器,说明当时苏联对美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D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朝鲜战场上的美苏关系,A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主义阵营在当时的发展,B项错误。
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是指1955年华约的成立,C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
根据材料“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可知,美国对苏联在航天领域发展的认识被政治化,说明美苏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呈现出政治化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的竞争,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科技领域只是美苏争霸的一方面,故D 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民族独立”“反对参加两大军事集团”表明,该联合公报具有非集团、不结盟
的精神,支持民族独立、国家间和平共处,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D项正确。
该公报的发表并非为了瓦解两大军事集团,A项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但丁、歌德都没有了自己的国籍,都用世界语来思考和写作。
他们还能对欧洲文化有他们已做出的贡献吗?”可知戴高乐主张保留各国的主权,故A项正确。
8.答案:C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两个实行完全不同社会制度的主权国家,统一的如此迅速”可知,伴随着东欧剧变,两德迅速完成统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C项;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东西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结束,排除A项;两德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排除B项;两德统一前已开始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
10.答案:B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一系列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C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容,故排除A项。
材料提及的新兴国家不仅仅包括亚洲国家,故排除B项。
新兴国家崛起并不等同于国际格局中心的转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具有强大的优势,故排除D项。
12.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联合国大会呼美苏两国缓和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2)主要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使美国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从美苏争霸、联合国大会、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几方面作答。
第(2)问,依据材料一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二“美国……改变了对不结盟国家整体敌视的态度”,联系所学知识从世界格局、美国等方面概括出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