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篇一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
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
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
学习文本时,先导疑: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采用运用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疑难。
再导情:我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努力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能够共振,学生情感的闸门就会自动打开,对老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就溢于言表。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老人喂海鸥”的三个细节描写和“海鸥送老人”的三个场景描写,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对于海鸥的深厚感情的教学目标。
因为课文有“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两条主线,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练习的同时,着重学习“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这个部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解读,从教学的实际表现上看,是相当有效的。
此外,简化了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在认识老人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总领的问题“为什么海鸥会有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
一方面有充分的预设;另一方面,又抓住学生找到的如“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老人把饼干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
”我还特意把“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黄丽芬谱。
”这句话配上图,以诗歌的形式展示,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那种“浓浓的父子情”。
第二部分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和学生一起配乐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
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
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通过这一节课,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超越自己。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三
《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我们对它们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
倍的回报。
在教学环节上,我把设计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加于运用。
在设计时,我结合第七单元教学目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等要求来设计的。
在学生的阅读方式方面,我主要以默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在学案的设计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思考并概括出课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二是写海鸥对老人怎样。
这环节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第二、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主要学习理解“老人对海鸥做了什么。
”这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并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用文中例子说明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从课文中真正感受到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四
《老人与海鸥》这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
学习文本时,先导疑: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采用运用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疑难。
再导情:我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努力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能够共振,学生情感的闸门就会自动打开,对老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就溢于言表。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老人喂海鸥”的三个细节描写和“海鸥送老人”的三个场景描写,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对于海鸥的深厚感情的教学目标。
因为课文有“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两条主线,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练习的同时,着重学习“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这个部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解读,从教学的实际表现上看,是相当有效的。
此外,简化了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在认识老人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总领的问题“为什么海鸥会有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
一方面有充分的预设;另一方面,又抓住学生找到的如“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老人把饼干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
”我还特意把“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黄丽芬谱。
”这句话配上图,以诗歌的形式展示,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那种“浓浓的父子情”。
第二部分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和学生一起配乐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
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
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通过这一节课,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
的努力方向。
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超越自己。
.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篇五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
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课件上出现的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
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
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
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
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
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老人给海鸥起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就有那么份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
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同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从资料中具体的数字真切感受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为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
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超越,让孩子们的思维尽情绽放。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六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就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要着重语言的掌握。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基础学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任何语文教学,只要脱离了这一点,就肯定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在课堂操作中落实与文本、与语文、与语言、与文字接触这一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积累语感,培养真正的语文能力呢?笔者很有幸听到了两节从化市举办的关于学习型课堂的研讨课例。
在这两节同为《老人与海鸥》的课例中,两位教者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一、以生为本,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型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以语言训练为主线,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在主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两节课例中,教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语言作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达到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
[片段]老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老人和海鸥关系的句子。
然后,学生汇报:“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之后,教者马上又出示另一个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最后要求学生比较、体会用“对”字和用“和”字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在这句话中,如果用“对”,只是单方面地指老人对待海鸥像亲人一样,而用“和”则是指双方都互相把对方当做亲人,老人和海鸥的关系是无比亲密的。
用“和”字更能体现老人和海鸥相互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一比较,学生便可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简简单单一个字,便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字用词都必须做到精确,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而且,这一引导,文章的中心不就呼之欲出了吗?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也同时得到落实了吗?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就得到体现了吗?
(二)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实现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的相统一
片段一:一位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的时候,问:“瞻仰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出海鸥对老人是一种什么感情?”然后,引导学生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品读,并总结方法:要抓住关键词理解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情感。
片段二:另一位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的时候,指导学生深刻感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象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两位教者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教者非常重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情感。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要教会学生的一项技能。
两位教者在这一课例的教学中,不但在这一处,在另外的几处环节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去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必须有一个不断深入理解、积累的过程。
在这些环节的处理中,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以语言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从“文本―语言―情感”之间的延伸,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科学训练,打造学习型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省分赋觯骸敖淌υ谥傅佳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在当前的学习型课堂中,我们要转向以导学为重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两位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科学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方法,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既打造了人人参与的活泼课堂,也更深一层地引导学生亲密地与语言接触,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构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学习型课堂。
(一)夯实语文基础,落实积累性、巩固性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片段]老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其中一个词是“相依相随”,教者马上对学生进行AABC 形式词语的训练,学生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
这一环节中,教者善于抓住课堂的知识点以及课堂的生成,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提高。
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必须要落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更有效的训练,学生才能学得更牢、更好。
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直接感知、熟记、积累课文的语言材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
我们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便要从积累抓起,只要学生头脑中的“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叶圣陶语)
(二)指导方法,落实运用性训练,营造语言训练广阔的空间
片段一:老师要求学生汇报两个段落的段意之后,接着要求学生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老师再加以点拨。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总结方法的过程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既复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我们要构建学习型的课堂,不能停留在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
正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方法,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片段二:老师出示句子:“‘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
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
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教者让学生谈:“老人企盼什么?”紧接着追问:“企盼的近义词是什么?”学生汇报“渴望、盼望、期望”等词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通过近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再引导学生复习理解词语的其他方法,最后让学生带着企盼的心情去品读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再次温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解词本义、利用近义词理解、拆字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谈感受和品读,走进老人的内心,理解了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思,可谓是“一箭双雕”。
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有了一个深挖的过程,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尼采说过:“在你立足之处深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
”如此点拨指导,就是一次直至泉水涌出的深挖。
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教者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鉴赏不停留在浅尝辄止中,而是通过方法的指导,引领其进入词语、句子内部感受语言形式怎样表现文本内容,说到底,就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与语言的真正接触,既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力。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感情创造形象的。
两位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从“文本―画面―文本”之间的来回,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引导的过程正是实现了“语言―形象(情感)―语言”的一个来回,实现了学生与语言零距离的拥抱,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落实自主学习,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语言接触来提高语文能力,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把学习的交还学生,拓宽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老师则做好“导师”的工作。
在这两节课中,执教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
课堂上,不论是学习生字,还是品读句子,都让学生主动去读书,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寻找想学的东西,而老师切实做好了导学的工作,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都设计了很多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
有: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海鸥,你会怎样为老人祈祷、祝福?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
(听教师配乐范读句子)谈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假如你是那位老人,你还会给海鸥们起怎样的名字?
如果你是那“翻飞白色”中的一只小海鸥,面对着这样一位深深爱着你的主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出示老人塑像照片)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与语言接触来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大力构建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的舞台,同时也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实现了语文知识“从读到说,再到写的迁移”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在学习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语文课就是要与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
”从这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愉快学习与交流的地方,也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能力习得为目标,真正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地。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七
上一星期五,我们去了中心小学听了一节满玉梅老师讲的课,课题就是《老人与海鸥》。
我们被满老师的讲课激情和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人鸟情感所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
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在本篇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让“意想不到的事”成为全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并且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重点词语的分析,让学生在分析重点词语的同时,体会“海鸥对老人”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情感,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充分的让学生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
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因此,在授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把送给学生的话,用录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够接受知识的更新、学习方法的辅导,同时尝试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
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