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县一中2019届高三2018年秋入学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历史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1-2页,非选择题2—4页,共100分。

答卷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留。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普遍具有“清官明君”意识,他们会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一体观念
C. 君权至上意识
D. 封建伦理道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君权至上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封建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

【点睛】“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是解题的关键。

2.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至汉代,纺织技术已经十分高超,下列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
C. 定州富人何明远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
D. 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
【答案】A
【解析】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属于出土的文物,是考古挖掘的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研究纺织技术有力证据,故A项正确;《天工开物》属于著作,是第二手资料,要和第一手资料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属于个人传记,仍然是二手史料,故C项错误;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虽然是一手史料,但看不出纺织技术的先进,故D项错误。

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A. 小农经济主导
B. 重农抑商特征
C. 犁耕技术成熟
D. 精耕细作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四幅图片体现了我国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地位和重农抑商政策,故AB项排除;C项属于表面现象,排除。

5.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A. 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C. 冲破门第,品德惟上
D. 自由报名,唯德是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 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不是自由报名,是有一定限制的,故D项错误。

6.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 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B. 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
C. 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D. 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排除;B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排除;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排除。

7.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中可以看出,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强调的是“无用之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A项道家老子的思想,符合题意;B项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是儒家荀子思想,排除;D项是心学陆九渊的思想,排除。

【点睛】“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是关键信息。

8.《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A. 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 宋朝财政开支巨大
C. 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
D. 宋朝人民负担沉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表格信息来看,南宋时期全国岁入超过北宋,这说明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故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表格中看不出经济发展速度的信息,排除C;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9.《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
A. 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 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 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 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掌握军政大权,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知宣慰司是受命于行省,介于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机构,故A项正确;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不是管理宗教的机构,故B项错误;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不是中书省外派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慰司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故D项错误。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
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B项正确。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题干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A。

题干强调军机处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C。

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是在戊戌变法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 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 市民缺乏人文精神
C. 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
D.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商业发展,这反映出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即追求奢华享受,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市民缺乏人文精神,故B错误。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
12.辨析史料接近历史真相。

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 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 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
C.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 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段材料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第二段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故D项正确;故A项中的“诞生”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C项中的“发明”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40、41题为必做题,44、45、46题为选做题,请你在44、45、4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共52分。

必做题部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yi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不同:
加强君权: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把君主专制上升到天理高度;
制约君权:董仲舒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劝诫君主实行德政;朱熹则通过正君心,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而行德政。

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朱熹主要吸收了具有思辨化的佛教和道教思想。

【解析】
【分析】
本主要考查的是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

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邓方面来分析。

【详解】(1)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以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政治联系方面来分析出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加强君权是通过君权神授而朱熹加强君权是把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约束君权是通过天人感应学说而朱熹约束君权则是通过正君心,抓住核心要点即可,形成不同的原因主要从二人的理论来源不同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评分标准:
示例一信息:钱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

说明: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增多,货币开始出现,但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钱币形态比较原始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钱币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分裂割据,钱币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为满足诸侯争霸需要,统治者更加重视钱币的作用。

从秦汉到隋唐,统一已是中国社会发展主流,社会经济总体持续发展,钱币形制、规格、兑换比例统一并逐步形成。

唐朝之后一直到晚清,商品经济持续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货币体系逐步完善,钱币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纸币;随着内外经济联系的增多,中国钱币对少数民族和海外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钱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着钱币体系的不断完善。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是根据材料反映的货币发展过程所表现出的特点,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提炼确定论题,如钱币形制逐渐走向统一、钱币经历了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发展过程、钱币的发展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等。

然后根据所确定论题,联系史实,分析钱币发展过程表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

论题要确定明确,论述过程要联系史实,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选做题部分(共15分,请在44、45、4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5.【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1)指出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

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重农抑商,均田制。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解析】
【详解】(1)从“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可以看出,材料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重农抑商”。

联系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出第二小的答案。

(2)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分配可知是均田制。

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
手分析“原因”。

16.【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

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

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

”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

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

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可知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之一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同时根据时间来看,这时期仍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但盟国内部却出现了矛盾;根据材料“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知“美国垄断原子弹”;“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可知,“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可知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
为“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等。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第一问中,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背景可知,苏联原子弹研制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同时,从世界格局方面看,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17.【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羽,字云长。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

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

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

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

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

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

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可从区域扩展到全国性及海外、民众开始自发到政府提倡、形象有一开始忠于原貌到神化成“武圣”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可知统治者提倡、关羽个人品质优秀;依据材料“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得出戏曲小说的传播作用;材料中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