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16: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0·安徽蚌埠高二期末)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该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深刻影响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属于该时期的中国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尊崇佛教、兼收并蓄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选A项。

答案A
2.(2020·山东济宁高二期末)下表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

据此可知,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
A.学习致用,以行其道
B.有教无类,齐物逍遥
C.礼法并施,义以为上
D.崇尚官位,致道达仁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孔子教育方针中“以四教”,即文、行、忠、信以及其教育内容,即“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说明孔子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现实服务,即学以致用,以行其道,故选A项。

答案A
3.(2020·辽宁丹东高二期末)在庄子看来,世界上那么多看似矛盾对立的双方,例如生死、贵贱、荣辱、成败、大小、是非、彼此等等都是齐一且无差别的,“凡
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由此可知,庄子认为()
A.万物是道的外化形式
B.矛盾对立事物本质同一
C.客观事物不存在差距
D.要参与到事物变化当中
解析“世界上那么多看似矛盾对立的双方,都是齐一且无差别的”体现了矛盾对立的事物本质上是一样的,故选B项。

答案B
4.(2020·江西抚州高二期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解析材料“诸子百家……相生……相成”体现了其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选D 项。

答案D
5.(2020·辽宁丹东高二期末)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但凡遇谋反、谋大逆等重大犯罪,则引“大义灭亲”为据。

这反映了当时() A.三纲五常的世俗趋向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以德辅刑的治国理念
D.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解析据“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可知中国古代法律注重人伦关系,这说明法治受到了儒学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D
6.(2020·湖北黄冈高二期末)东晋葛洪明确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修道的前提,宋代道教净明道指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全真教奉《道德经》《孝经》为圣典。

这反映出道教()
A.受到儒家伦理影响
B.倡导三教融合
C.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首倡无为而治
解析根据“东晋葛洪明确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修道的前提”“宋代道教净明道指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可知,东晋和宋代的道教
都受到儒家忠孝、仁孝等儒家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

答案A
7.(2020·四川南充高二模拟)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材料表明理学()
A.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B.已上升到哲理化高度
C.冲破了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可见宋明理学上升到哲学理论高度,故选B项。

答案B
8.(2020·福建泉州高二期末)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

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解析“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贫富之间相互体谅,是一种追求和谐的观念,故选B项。

答案B
9.(2020·安徽六安高二期末)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一场“鹅湖之会”的著名学术辩论。

读下表可知,两派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唯物唯心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解析据材料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即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治学方法,故选B项。

答案B
10.(2020·河南周口高二期末)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人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

所谓天下的公利,无非就是天下人人“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也就是使人的天赋的自然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由此可知他() A.抨击儒家伦理纲常 B.主张男女平等
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据材料“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人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

所谓天下的公利,无非就是天下人人‘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也就是使人的天赋的自然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可知他认为人人要各得其利,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选C项。

答案C
11.(2020·福建南平高二期末)1645年,顾炎武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被称作“乙酉四论”。

在《日知录》中更有众多条目,涉及经济问题。

这体现了顾炎武()
A.针砭时弊经世致用的主张
B.发展经济改良习俗的愿望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D.消除弊端治理社会的诉求
解析根据材料“顾炎武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被称作‘乙酉四论’。

在《日知录》中更有众多条目,涉及经济问题”可知顾炎武从弘光政权立国南京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和军制诸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些解救危难的应急措施,这体现了其针砭时弊经世致用的主张,故选A项。

答案A
12.(2020·安徽池州高二期末)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写道:“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

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潘耒的序言意在说明,《日知录》()
A.是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B.强调学问应联系“当世之务”
C.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经世致用局面的形成
解析潘耒认为《日知录》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8分,14题12分,共40分)
13.(2020·山西运城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材料二(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

……这股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13分)
答案(1)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2)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3)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崇尚空谈。

原因: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14.(2020·四川成都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

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

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

《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

表《袁氏世范》内容摘选
——据袁采《袁氏世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12分。

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

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

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

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

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

示例二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

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

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

示例三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

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

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
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