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回顾了2007~2008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然后,着重剖析了当前在金融危机、经济调整背景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金融危机经济调整
中国城市范畴从规模上看主要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从行政等级上看主要分为中央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
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其中,地级市及地级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68个;市辖区人口(不包括市辖县)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18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19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5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67个,建制镇19249个。
这些城市特别是地级以上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更是带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2007~2008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
2007~2008年中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折,由2007年的高速增长和繁荣顶峰转入200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持续下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冲击下,中国城市经济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下文着重从经济增长、工业生产、外贸进出口、房地产业、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劳动就业等方面来分析2007~200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在加速工业化的带动下,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07年,这次增长型经济周期到达波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7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地级市(市辖区)
统计口径为地级市市辖区,土地面积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6.5%。
下同。
地区生产总值16210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18.4%、65.5%和72.6%。
2008年,受国内宏观调控与从紧货币政策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叠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0%,经济增速大幅回落4.0个百分点,低于199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10.3%),成为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年(见图1)。
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总体放缓。
以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为例,除天津市2008年GRDP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外,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比2007年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下滑幅度分别达到05~48个百分点(见图2)。
第二,不同区域之间城市经济增长波动很不平衡。
总体说来,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增速回落较早且幅度较大,普遍高于全国和其他区域城市的平均水平。
如2008年上海市GRDP增长率比上年下滑了4.6个百分点,宁波市下滑4.7个百分点,东莞市下滑4.2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武汉市GRDP增长率仅比上年下滑0.5个百分点,重庆市下滑1.3个百分点,成都市虽然遭受地震影响,但GRDP增长率同比下滑幅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第三,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第二、三产业增速下滑。
从季度统计数据看,2007年下半年,中国按季计算的GDP增长率开始出现回落。
但直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之前,这种回落仍然属于高速增长后相对平缓的经济调整。
而到了2008年第三季度,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加速下滑的局面。
第三季度的GDP和第二产业增长率都回落到了90%,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均首次降到10%以下。
而到了第四季度,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率继续下滑,到达61%的低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下降到74%。
虽然这一期间第一产业的发展形势一直良好,2008年以来保持了逐季上升的局面,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28%、40%、56%和72%,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因此,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长放慢就成为带动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主要原因(见图3)。
(二)工业生产
2007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110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地级市(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420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1%。
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走过了一条上半年快速平稳增长、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
大幅回落的特殊轨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6.4%、16.3%,152%和12.9%,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幅回落5.4个百分点,是2002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首次出现工业增速下滑(见图4)。
作为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力量,2008年中国城市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以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为例,2008年,除天津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2007年略有提高外,其他城市工业增长速度均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下滑幅度分别达1.3~10.8个百分点,普遍高于该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下滑幅度(见图5)。
第二,东部城市工业增速下滑幅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如2008年东部城市——北京工业增速下滑10.8%、广州下滑5.3%、苏州下滑8.4%、杭州下滑7.2%、无锡下滑8.2%、东莞下滑8.7%等。
而与此同时,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武汉工业增速仅下滑1.3%,重庆下滑2.3%,成都下滑2.4%等。
第三,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大幅下降。
2008年,由于出口需求不振及工业品价格同比降幅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月、1~8月、1~11月同比增长分别为20.9%、19.4%和4.9%,企业盈利能力急剧下降。
以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为例,2008年各大城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下滑7.7%~134.5%,有一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例如,上海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8.9%,北京下降15%,广州下降23%,青岛下降9.7%,宁波下降44.5%,南京下降65.1%,东莞下降36.4%等(见图6)。
(三)外贸进出口
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增长25.7%和20.8%。
同期,地级市(市辖区)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1584亿美元,占全国的99.3%。
200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
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增长17.2%和18.5%。
由于仅仅地级市(市辖区)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就已经占到全国的99%以上,因此,全国的外贸进出口情况基本上可以视为城市的外贸进出口情况。
2008年,中国城市外贸进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贸进出口增速整体下滑。
从进出口走势来看,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在货币政策收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攀升、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外贸出口增长开始逐步放缓。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外需市场迅速萎缩,外贸增长经历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波动。
从10月份开始,进出口增长明显减速;11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出现负增长; 12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11%,跌幅进一步加深,国际金融风暴开始对中国城市外贸进出口产生实质性影响(见图7)。
与进入世贸组织后连续6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相比,200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增长速度全部滑落到20%以下,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减缓57、85和2.3个百分点(见图8)。
第二,出口贸易遭受更大冲击。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2008年中国货物出口增速下滑85%,比进口增长下滑幅度高出62个百分点。
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下滑117%,又比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下滑幅度高出52个百分点(见表1)。
由于成本上升及外需市场不振的双重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受
到很大挤压,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运转困难,产品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严重受阻,许多城市的纺织、服装、电子、汽车等传统出口加工型产业因此而面临严峻挑战。
显然,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造成了更大冲击。
第三,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从进出口贸易的属地分布来看,不同区域的城市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
以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为例, 2008年长三角地区:上海货物出口额增幅与2007年同比下滑9%,苏州下滑139%,无锡下滑148%;珠三角地区:广州货物出口额增幅同比下滑3.6%,深圳下滑17.2%,佛山下滑13.3%,东莞下滑18.2%;京津唐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受奥运影响出口增长下滑幅度较大外,天津仅下滑3.1%,青岛下滑5.4%,唐山市出口增长率则比上年大幅提高了约3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武汉货物出口增幅比上年提高19.5%,成都提高20.9%,重庆下滑7.5%(见图9)。
总体说来:(1)东部城市的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严重,中、西部城市所受影响则相对较轻,据初步测算,2008年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95个百分点;(2)在东部地区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严重,而京津唐环渤海区域的城市所受影响则相对较轻,其中,深圳、上海、苏州的外贸出口额,继续位列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前三甲。
(四)房地产业
2007~2008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后,于2008年调整态势日渐明显,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土地购置和开发面积下降。
在经历2007年的购地狂潮后,2008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由1~2月的35.8%一路下滑到1~12月的-8.6%,全年土地购置面积3.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6%。
与此同时,全国土地开发面积同比增幅也由1~2月的213%一路回落到1~12月的-5.6%,全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2.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6%(见图10)。
第二,房屋销量下挫,空置面积增加。
200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73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1%。
2008年,在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房屋销售量与销售额大幅下挫,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商品房销
售额24071亿元,同比下降195%。
从全国情况来看,不同地域的商品房成交量均有萎缩,但大中城市萎缩更加严重,个别城市同比降幅甚至超过了50%。
同时,商品房空置面积大幅增加,至2008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
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90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3%(见图11)。
第三,房价涨幅逐渐回落,部分城市房价下跌。
从同比数据来看,2008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11.3%,一路回落至11月份的0.2%,12月份则出现负增长,房价同比下降0.4%。
从环比数据来看,2008年第1、2季度房价分别环比上涨0.8%和0.3%,第3、4季度房价分别环比下降0.1%和1.3%。
至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0个,二手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2个。
70%以上的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五)地方财政收入
2007年,中国财政总收入5130403亿元,同比增长324%。
其中,地级市(市辖区)地方财政收入140847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5%。
2008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速逐月回落,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连续出现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61316 9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回落129个百分点,各城市财政收入也均相应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大幅回落。
首先,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城市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减少。
其次,由于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税收调整,在大幅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基础上,又出台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城市政府的政策性减收较多。
二者因素叠加,使各城市200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均受到较大影响。
以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为例,除武汉市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比2007年略有提高外,其他城市的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下滑了3.9~32.4个百分点(见图13)。
第二,金融危机对各城市财政预算收入的影响正在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2008年中,金融危机首先对东部地区产生影响, 6~7月份,东部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达到25.1%,回落幅度居全国各区域之首。
8~10月份,东北和西部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明显上升,分别达到21.1%和19.4%。
11月份,中部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最大,达到15.9%。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007~2008年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同比增长25.8%。
2008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167亿元,同比增长26.1%。
与2007年相比,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30753亿元,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延续了近年来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趋势(见图15)。
第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7年,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5.6%,其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6.0%,其比重再次提高0.4个百分点。
两年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累计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投资力度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l9.9%、33.3%和28.2%,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于东部地区13.4和8.3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0.9%、32.6%和26.9%,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于东部地区11.7和6.0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见图16)。
(七)居民消费
居民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7~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稳健增长。
2007年,中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同比增长17.2%。
从全国来看,最终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自2000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2008年,中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加快4.9个百分点。
在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城镇居民消费保持了2002年以来的稳健增长态势(见图17),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为2008年中国城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城镇居民消费在“扩内需”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扩内需”的重点是着力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2007年,中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2%,比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快0.4个百分点;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7%,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城市消
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1%,比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快0.5个百分点;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0%,比重比上年再次提高03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见图18)。
(八)劳动就业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使一向并不乐观的中国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2007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净增就业1040万人,新增就业120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200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就业860万人,新增就业1113万人,净增就业与新增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减少180万人和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见图19)。
第二,农民工失业返乡人数剧增。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绝大多数产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大量企业倒闭、停产或减产裁员,农民工失业返乡现象突出。
据农业部组织的抽样调查,在1.3亿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失去工作或不能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
经济增速下滑、新增就业岗位减少,使原本已经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历年积累下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已经有近100万人,促进以“保就业”为导向的“保增长”成为当务之急。
二2009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伴随着2002年以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失衡,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经济调整来解决各种体制的、结构的和发展的矛盾。
而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调整,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周期性调整的压力。
在此宏观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将主要呈现以下态势。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城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
理由如下。
其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就是结构变动。
中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快速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结构性变动与发展进程中,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动力强劲。
其三,相对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国在应对危机方面具有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危机后迅速出台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保障民生政策,如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各种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医改方案等,都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刺激和推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U”形调整,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2009年,城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更加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
上半年,受外需市场低迷、产品出口受阻、工业增长下滑等因素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将处于较低水平。
下半年,随着中央和地方各项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城市经济活跃程度增加,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回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消化规模巨大的房地产存量和制造业库存,充分淘汰过剩产能和恢复民间资本活力都需要时间,城市经济发展将经历一个相对艰难的“U”形调整过程。
但总体说来,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微弱增长,中国城市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其理由如下。
第一,在国家各项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下,城市经济已经呈现回暖迹象。
2009年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回升,达到53.5%,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也均回升到50%的临界点以上(见图20)。
第二,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9年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1~2月份加快45个百分点,已经回到2008年10月份的增长水平。
与之相对应,工业用电量的降幅也在逐渐减缓。
2009年第一季度,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7.7%和8.5%,降幅比头两个月分别减缓2.9和1.9个百分点。
工业增长速度回升为城市经济企稳回暖提供了基础。
第三,外贸出口增速回落得到一定抑制。
2009年4月,中国外贸出口919.4亿美元,同比下降22.6%,但环比增长6.9%。
其中,一般贸易出口环比增长8.3%;加工贸易出口环比增长5.0%。
第四,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大幅增加。
2009年3月,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7.04%。
M1高速增长,说明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增加,企业去库存化逐渐接近尾声。
M2快速反弹,反映出在全球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中国流动性相对充裕,而这种充裕流动性对于拉动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三)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强
2009年,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城市间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步伐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加速推进,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理由如下。
第一,经济调整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
同时,危机时期也是生产要素最便宜、低端产业退出成本和阻力最小的时期。
因此,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必然会借此机会加快低端产业的调整和向内地转移的步伐。
而内地城市也会利用这一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城市的产业转移,使低端制造业在内地城市重新组合和聚集。
那些区位较好、交通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将逐步发展成为新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而城市经济发展重心也将随着这一产业转移与重组过程,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加速推进。
第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得大量农民工被迫回流到中、西部迁出地,客观上为中、西部城市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具有相对熟练生产技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些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第三,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2008年,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多数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东部地区。
如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重庆、成都、西安的GRDP增长率分别为14.3%、12.1%和15.6%,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的GRDP增长率分别为15.1%、15%、
14.5%和17.2%,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哈尔滨、沈阳的GRDP增长率分别为132%和163%,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GRDP 增长率分别仅为9%、9.7%和12.3%,东北及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见图21)。
在中心城市带领下,2008年,东部地区GRDP增长率为11.4%,中部地区为11.8%,西部地区为12.4%,东北地区为13.3%,中部、西部、东北地区GRDP增长率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4、1.0和1.9个百分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东部地区。
随着产业承接、调整和发展,在未来数年内,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并推动城市经济由过去的区域间不均衡增长转向相对均衡增长。
三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并且在国家各种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下,已经出现一些回暖迹象,但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市场紧缩和需求下降等困境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外部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城市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外贸出口下滑、工业增长放缓、消费市场低迷、就业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外贸出口形势严峻
近期,中国产品主要出口国的企业库存明显减少,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涉及的商品整体出口已经有所增长。
但是,由于全球性经济衰退仍在持续,2009年中国外贸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GDP的年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37%降至2008年的26%,再降至2009年的1%左右,下滑幅度进一步加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预测,2009年OECD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03%,而中国外贸出口的三大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将分别下降09%、01%和05%。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实际进口贸易将会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增速下滑将更为明显。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具有较强的依赖,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由本世纪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额则占到GDP的近40%。
2005~2007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20%左右。
外需萎缩已经对中国出口并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强约束。
(二)工业发展面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