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传统习俗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乡传统习俗的作文
篇一《关于家乡传统习俗》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过年的时候,那习俗可多了去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蒸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嘛。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蒸年糕的材料了。
我记得奶奶总是提前把糯米和黍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好,然后用清水泡上。
那米在水里泡着,就像一个个慵懒的小胖子,白白胖胖的。
到了蒸糕那天,家里就像打仗一样热闹。
灶膛里的火呼呼地烧着,映得奶奶的脸红红的。
奶奶就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会儿指挥我往灶膛里添柴火,一会儿又忙着在锅里摆弄那些蒸糕的家什。
我添柴火的时候可狼狈了,经常被烟熏得眼泪直流,活脱脱像个小花猫。
我就嘟囔着:“这年糕可真难蒸,搞得我这么惨。
”奶奶就笑着说:“小娃娃,这年糕要是好蒸,哪还能叫年糕呢,那不得叫‘易糕’啦。
”
蒸好的年糕刚出锅,那热气腾腾的样子,还散发着浓浓的米香味。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吃上一口,可奶奶总是会轻轻拍开我的手,说:“小馋猫,还没供神呢,不许吃。
”这时候我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年糕,感觉自己就像被关进笼子的小野兽,只能干着急。
供神这个习俗,也许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有点迷信,但是在我们家乡,这可是对新年美好的祈愿呢。
还有清明节的时候,我们要去扫墓。
这可不是简单的去坟前拜拜就了事。
我们要带上自己做的清明粿。
那清明粿绿莹莹的,就像一个个小翡翠。
制作清明粿可不容易,要先去山上采一种叫鼠曲草的野菜,然后把它洗净捣烂,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
我和妈妈做清明粿的时候,我总是把粿包得奇形怪状的,妈妈就会打趣我说:“你包的这是清明粿呢,还是外星生物啊?”在去扫墓的路上,大人们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讲先辈们的故事,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承,把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家乡的传统习俗,虽然有些繁琐,有些还带着点旧时代的影子,但我觉得,它们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家乡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一想起这些习俗,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浓浓的乡情。
这些习俗就像家乡的标签,永远印刻在我的心中,让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篇二《关于家乡传统习俗》
嘿,一说起家乡的传统习俗,我就有满肚子的话要说。
我的家乡在一个有点偏僻的小镇上,这里的习俗那可是相当有特色,就像我们小镇独特的名片一样。
先说说端午节吧。
在很多地方,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赛龙舟。
我们家乡也吃粽子,不过这粽子可有讲究了。
我们的粽子不是那种三角形的,而是四角粽。
那包粽子的手法可复杂了,我到现在都没学会。
我妈就是包粽子的高手,她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粽叶在她手里翻来覆去,没一会儿一个漂亮的四角粽就诞生了。
我就问我妈:“妈,你这包粽子的技术咋这么厉害呢?是不是有啥秘诀啊?”我妈就白了我一眼说:“哪有啥秘诀,熟能生巧呗,你要是像我一样包了几十年粽子,你也能包得这么好。
”我心想,得嘞,这我可学不来。
我们家乡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挂菖蒲和艾叶。
每到端午节前,集市上就摆满了菖蒲和艾叶。
那些菖蒲长长的,绿油油的,就像一把把宝剑;艾叶呢,散发着一股特殊的香味。
我爷爷就会在端午节那天,早早地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口。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爷爷,为啥要挂这个呀?”爷爷一脸神秘地说:“这菖蒲和艾叶啊,可以驱邪呢。
小娃娃,你可别不信,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我当时心里想,这驱邪不驱邪的我不知道,但是挂上去还挺好看的,有一种节日的氛围。
不过呢,也许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吧,希望这些植物能把不好的东西都赶走,让家人健健康康的。
再说说中秋节吧。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
我们家乡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摸秋”。
我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奇,啥叫摸秋呢?后来我才知道,到了中秋节晚上,小孩子们可以偷偷跑到别人家的果园或者菜地里,摘一个果子或者拔一棵菜。
当然,这可不是让我们去偷东西,而是一种寓意吉祥的习俗。
我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和小伙伴们就去摸秋了。
我们偷偷溜进了邻居张爷爷家的果园。
那果园里的果子在月光下看起来特别诱人。
我当时心里还有点害怕,万一被张爷爷发现了可咋整。
小伙伴们却一个个胆子大得很,像小猴子一样爬上树摘果子。
结果还真被张爷爷发现了,我们吓得不敢动。
张爷爷却哈哈大笑起来说:“小娃娃们,今天是摸秋呢,别怕,多摘几个果子吃。
”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开开心心地摘起果子来。
家乡的这些传统习俗啊,就像一首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着。
它们可能没有那么高大上,有些甚至看起来有点土气,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贝。
我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这些习俗都应该被保留下来,哪怕只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也好啊。
篇三《关于家乡传统习俗》
我家乡的传统习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有些习俗让我觉得特别有趣,有些呢,又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家乡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家乡土地上盛开的一朵朵奇葩。
就拿春节来说吧。
在我们家乡,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正式进入了过年的节奏。
这一天是小年,要祭灶王爷。
我就想啊,灶王爷到底长啥样呢?是不是真的在灶台里看着我们呢?我小时候特别调皮,有一次还对着灶台说:“灶王爷啊,您要是真的在,就保佑我天天有糖吃呗。
”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自己当时挺傻的。
祭灶王爷的时候,要在灶台上摆上糖瓜之类的甜食。
说是要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一点,到天上给我们家说好话。
我就寻思着,这灶王爷还挺爱吃甜的呢。
也许这就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吧,人们把对生活的期待寄托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上。
到了除夕,那可就更热闹了。
全家老小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我们家的团圆饭可丰盛了,满满一桌子菜。
其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鱼。
这鱼啊,还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寓意着年年有余。
我每次看到那剩下的鱼,就特别想把它吃完,可大人总是不让。
我就抱怨说:“这鱼留着多浪费啊,还不如让我吃了呢。
”我爸就瞪我一眼说:“小娃子懂啥,这是习俗,可不能破坏。
”我心里虽然不太乐意,但也只能忍着。
吃完团圆饭,我们还要守岁。
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小孩子们就在旁边玩闹。
我记得有一年守岁的时候,我实在是困得不行了,眼皮就像有千斤重。
我就想,这守岁也太难熬了,为啥一定要守岁呢?后来我才明白,这守岁是为了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了春节,我们家乡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啊,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店在这一天可热闹了,人满为患。
我去理发的时候,那理发店的师傅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我就问师傅:“师傅,为啥二月二一定要理发呢?”师傅一边给我理发一边说:“二月二龙抬头嘛,理发就像龙抬头一样,寓意着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
”我听了之后,觉得还挺神奇的。
不过我也想啊,这龙抬头和理发到底有啥实际的联系呢?也许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吧,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的传统习俗有时候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里面有着无数的故事和寓意。
有些习俗虽然我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但我知道它们承载着家乡人的情感和记忆。
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这些习俗,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不然的话,要是这些习俗都消失了,那我们的家乡文化可就少了一大块宝贵的东西,就像一个拼图少了很多重要的碎片一样,那多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