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 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1)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诵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3、依照教材和工具书,完成自主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完成知识积累。

4、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自主学习】
1、书写苏轼的两首诗词
2、概括写下两个你积累的关于苏轼的故事、典故、成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赋”这种文体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为下列字注音
壬()戌()属()客窈()窕()桂棹()
倚歌而和()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
匏()樽蜉()蝣()嫠妇()愀然()
2、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3)举酒属客()
(4)举匏樽以相属()
(1)
【课堂检测】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