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书面语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杯子书面语归类
1葵口杯
葵口杯,因口部像葵花而得名,在唐宋时极为流行,可分为四葵、五葵与六葵,分别代表唐代、五代和宋代。
葵口杯精美可爱,每条棱从杯底上延至杯口,这种杯型特别适合女性使用,很好地彰显了女性婉约、温润之美。
2直筒杯
顾名思义,直筒杯杯身呈圆筒状,杯型简约、直接、硬朗,可搭配淡色竹质茶席,适宜饮用例如绿茶、黄茶等汤色较淡的茶。
3折腰杯
这款杯型有两种寓意:其一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暗喻,而在使用上,由于杯身中间有一处收腰的曲线,方便使用时拿杯。
《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因而辞官归隐田园,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野生活。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进一步把“不折腰”与清高的骨气联系在一起。
4、竹节杯
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世人皆爱竹。
不同的人,将竹子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手工艺
匠人们的手中,那节节清脆的劲竹摇身一变幻化而成竹节杯,如玉温润,如雪透彻,以一种更加细润的方式伴人左右。
这款杯子模仿了竹子的经典造型,体现了使用者的高风亮节、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品性。
5、钟形杯
钟形杯杯口略外张,杯型偏高,腹部圆润,形状像是倒过来的一口钟,故名钟形杯。
由于钟形杯杯身较高,利于茶叶香气留存,常用以品饮浓香型铁观音。
6、四方杯
四方杯杯型有点像古代的四方米斗,但在棱角处做了圆润处理,整个杯子圆中有方,方中有圆。
四方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
这是由于杯子开口大、高度低,导致液体表面张力变大而造成的。
7、压手杯
压手杯,是明永乐年间最有名的杯型。
它的杯口平坦向外撇,腹壁则近乎竖直,从下腹壁处内收,圈足。
握在手中时,外撇的杯口正好压合在舒张的虎口上,且杯的重心下移,安稳妥帖,故而称为“压手杯”。
由于压手杯杯口宽,适合手型较大的人使用。
8、铃铛杯
流行于明清时期,因形如倒置的铃铛而得名。
看起来和钟形杯有点大同小异,但杯肚没有钟形杯那么圆鼓。
因倒置形似马蹄而名。
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
明成化、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
高矮不一,底部有的有圈足有的没有圈足,但整体的造型都像马蹄,杯口外翻,杯壁线条弧度美。
敞口的杯型有利于拿捏,独特的马蹄造型能给茶席起到点睛作用。
10、斗笠杯
斗笠杯的整体造型,如同山村水乡里蓑翁的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田园生活怡然自得之美。
它的杯身线条简洁、优雅,没有圆润丰腴的“油腻感”,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极简的“性冷淡风”。
自古而今,文人雅士们都很喜欢这样清俊不俗的杯型。
取杯品茶时,“若姜尚之
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使用建议斗笠杯适用于各类茶席,经典的杯型也适合不同人使用。
11、圆融杯
圆融杯的杯口略微内收,杯身则向外微微鼓出,就好像我们脑中那个一直呵呵笑的弥勒佛。
这样的杯型设计,能够使茶杯的聚香和聚味效果更好,也蕴含着“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与境界。
12、把手杯
把手杯也是一种极常见的杯型,适合个人独自饮茶,一人一壶一杯,怡然自得。
这种杯子在杯身上加了一个小把手,有一些西式味道,不仅可作为造型上的点缀,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防烫。
高足杯也称马上杯,上为碗形,下有高柄。
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著名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说:“高足杯始于元代,它适用于蒙人善骑喜饮的习俗,最初为马上饮酒而制(所以高足杯又称马上杯),后来也称靶杯,可以摆放果实。
”似乎高足杯最初是蒙古人的饮酒器具,高足杯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从而在国内大量出现。
14、卧足杯
卧足杯始于西晋,此后历代皆有生产,至明清时开始盛行。
此杯型杯底无圈足,杯底平或者内凹,放在桌面上可完全贴合,给人简洁、沉稳的感觉。
15、罗汉杯
禅与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喝茶,让人明心见性,犹如禅修。
罗汉杯,初听即与寺庙有关,罗汉杯的造型像和尚用的铜钵,腹部圆润厚实,杯口微内收,给人以一种厚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