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官厂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晋中市官厂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9题。

(13分)
笑谈大先生(节选)
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

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

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

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

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

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⑥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

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

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1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所在。

(2分)

17.第④段中写道“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仔细阅读③④两段文字,概括“五四那一两代人”的模样的特点。

(3分)

18.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赏析。

(4分)

19.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西方的谚语说“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对于“相”和“心”,结合以上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4分)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具性问题。

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

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

“一度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

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

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

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

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

同样,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

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问题。

B. 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

C. 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D. “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现产业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

B. 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度创意”的转化。

C. 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D. 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化的趋势相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哺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B.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C. 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D. 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现产业化”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
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
作品)”,意思是只有一部分是无法实现产业化。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

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意思是创意作品需要在作者和读者填补空白后才算真正完成。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填补了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此句于文无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兄弟
林语堂
康熙四年(一○七二)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

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

陈州位于国都东南七八十里,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

沉默寡言的苏子由,一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最后直到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

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

东坡常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他写了两句: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

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向哥哥进了些忠言。

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

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

后来,苏东坡的监禁解除之后,子由把手捂住他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

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

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

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

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


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

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


子由说:“有一件事你知道吗?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

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

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


兄弟二人在政治上虽然看法相似,而且也立场相同,二人个性则通然相异。

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

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为人可靠,而东坡之直言无隐,玩笑戏谑,则使人害怕。

在亲密朋友之间,东坡谈笑风生,夹杂惊人的双关语。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

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想,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

我们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

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

“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

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

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

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遭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

正是:
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中秋。

这次中秋值得记忆,他后来一直思念不置,也是随后六年中唯一的一次共度中秋。

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决定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今阜阳),到颖州,在欧阳修相伴之下,又一同过了半个多月。

但是终须分手。


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

二人论政的结论,后来苏东坡写在一首诗里,到达杭州之后,寄给子由。

其中有句为:
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迟未能。

次日凌晨,兄弟二人分手。

苏东坡对子由的深情确是非比寻常,后来,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子由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灵活多变,既有人物的肖像描写,又有对话、细节描写;在记叙的顺序上,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在叙述方式上,叙述、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文中提到孟子说的“气”,用在苏东坡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堪称是大丈夫。

C.子由对苏东坡说及最长寿的秘诀,目的在于让苏东坡放弃政务,安心休养。

D.文章选取了一些细节来表现苏东坡与弟弟子由之间的手足情,表现的兄弟二人的感情之深。

E.文中写到“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只是一句简单的肖像描写,在文中没有更多的意义。

(2)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他自身还有那些原因?请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6分)
(3)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进行归纳梳理。

(6分)
(4)文中写到“我们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请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该如何养“气”。

(8分)
参考答案:
(1)CE(C项错在“让苏东坡放弃政务”;E项错在“在文中没有更多的意义”,这里的肖像描写其实主要在于突出了苏东坡的活力与热情。


(2)①因太有才而遭人妒忌;②总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③好辩而又不计后果;④率真坦诚和与生俱来的高贵精神。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出四点给6分)
(3)①一起游玩,共度中秋;②吟诗论政,相互交流;③直言不讳,互相告诫;④互写书信,寄托思念之情;⑤临别时一送再送,依依不舍。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四点给5分,(答出五点给6分)
(4)提示:保持率真自由的性格;不畏困难,坚守自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

咸熙初,转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

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国之安危,恒必由之。

”太子位于是乃定。

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

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

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
初。

(选自《晋书·山涛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嵇康、吕安善善:交好
B.素又重攸素:平时
C.或谮之于帝谮:诬陷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寝:平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位于是乃定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B.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以求虚誉
C.而涛行之自若贪浊而赂遗公卿
D.或谮之于帝涛中立于朝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当时晋帝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就叫太子前往拜谒。

B.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因此(山涛)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

C.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这些人的情况没有能调查清楚,就是因为山涛在推荐人上太随意了。

D. 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山涛不愿独自与当时的风气相违背,就(把丝)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有气量,卓然不群。

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

B.山涛多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总是先拟定几个人,然后就公开启奏。

C.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

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D.山涛为人正直,后戚专权时期,曾多次规劝皇帝,后当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辞职时,皇帝不准许。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国之安危,恒必由之。

(5分)

文:
(2)、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5分)

文:
参考答案:【文言文参考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

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

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

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

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

”山涛年四十岁时,才做了郡主簿。

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

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吏。

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

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末完成,我不过是接随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

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

(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

”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

太子新自去拜谢山涛。

等到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

因此不合朝迁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

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

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

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

”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

后来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

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

趁此机会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

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

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1】,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2】,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3】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