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目标]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
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
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
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积极性: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它有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性
(1)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埋下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2)从对政府的影响看,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从长远的影响看,它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思维点拨]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主题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探究点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
史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答案(1)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含义:皇帝总揽大权。
(2)丞相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剧了政治腐败。
探究点2 内阁的出现
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思考(1)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
(2)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丞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1)明成祖时出现的。
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2)不正确。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主题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史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史料二(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1)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
(2)据史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职权:承旨、出政。
(2)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2)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1.(2015·6月浙江学考)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一机构后称( )
A.兵部B.枢密院
C.内阁D.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雍正年间”“始设”是题眼所在,隐含特定的时空知识。
兵部继承于前朝,枢密院源于宋代,内阁源于明代,均与“始设”不符,由此排除A、B、C三项。
2.(2015·浙江学考)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令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一朝代可能是(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答案 D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直接掌管了六部,管理国家政事,这说明丞相制度已被废除。
A、B、C三项所述朝代均存在丞相(宰相),故可排除。
明代废除丞相后,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
3.(2013·浙江学考)“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D
解析根据“罢丞相……朝廷总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
4.(2017·桐乡满分检测)“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
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的手。
”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位高权重,掌握监察大权,故A项错误;唐朝尚书令负责政令的执行,位列宰相,故B项错误;元朝中书令位高权重,掌握行政大权,与题目中“地位虽然低”不符,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地位较低,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负责政令的审核、批示,故D项正确。
5.(2015·10月浙江学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制度:内阁制度。
作用:强化君主专制。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第二小问制度,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建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第三小问作用,内阁大臣听命于皇帝,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对点练]
知识点1 内阁制度的形成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 )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明代
答案 D
解析明代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选择D项。
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答案 B
解析为了弥补丞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
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答案 A
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4.《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材料说明内阁( )
A.可以干涉皇权
B.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可以劝谏皇帝
D.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答案 C
解析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能干涉皇权,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掌献替可否”可知,内阁可以劝谏皇帝,故C项正确;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5.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
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答案 C
解析“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见其强调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知识点2 军机处
7.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
A.内阁B.军机处
C.礼部D.尚书省
答案 B
解析内阁是因皇帝政务繁忙而产生,故A项错误;军机处因西北军务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B项正确;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务,故C项错误;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
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故D项错误。
8.“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9.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权
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理政人员素质低
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目中“有官而无吏”“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体现了军机处的机密和封闭性,故B项正确。
10.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答案 C
解析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能力练]
11.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
A.汲取元亡教训B.剥夺丞相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D.保证政令畅通
答案 C
解析明太祖认为中书省的存在使“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其根本目的正是强化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12.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丞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权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政治腐败是“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丞相’,甚至成了真‘皇帝’的体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宦官专权是对材料中现象的陈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的加强,使得宦官专权成为可能,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服从中央,跟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3.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
14.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
答案 B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从而使皇权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
15.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 )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答案 D
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三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皇权与相权矛盾冲突尖锐。
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专制的阻碍。
(2)明朝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