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尝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爱、热爱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贯穿于各个语文教学环节,通过讲授、阅读、写作、演讲等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增强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下面将从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入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一、阅读环节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教师可以选择有关环境保护、自然风光、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读物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脆弱,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和宝贵,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通过阅读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生态环境改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环境的变化与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使他们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写作环节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写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实践方法,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行动能力。
通过写作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写作来感受和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三、讲授环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环节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整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环保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可以通过课文选择来渗透环保教育。
选取一些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诗歌、散文或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环保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选择《小草》、《沁园春》等经典诗词,或者一些现代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关环保主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保意识。
其次,可以通过作文和阅读理解题目来渗透环保教育。
在作文题目中设置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如“我是一棵小树”、“我爱我的家园”等,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也可以设置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环保知识和启发。
此外,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和朗诵来渗透环保教育。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主题的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传达对环保的理解和态度。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环保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言语表达来传播环保理念。
再者,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渗透环保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环保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环保义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实际行动的意义。
最后,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故事分享、视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建议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构建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近年来,环境保护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将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方式、教学案例分享及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 文本选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关于环保主题的文学作品,如《沁园春·雪》、《咏鹅》等,通过阅读、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
2. 课文解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环保知识,例如通过《茅盾小说选》中的《春蚕》、《练习曲》等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3. 作文创作通过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环保主题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诗词赏析在诗词的赏析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诗词,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从中领略自然之美,激发对环保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以上渗透方式并非局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课文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二、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享1. 课文解读在《读史方知汉均衡》一课中,通过分析文中所讲述的汉代治水故事,引导学生反思古人对自然的尊敬与顺应,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治水的原则与方法,并引导他们探讨今天的环保问题,如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得到保护。
2. 作文创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如何保护家园”为题材展开写作,鼓励学生围绕环保主题进行创作,引导学生思考从日常生活做起,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上案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的案例,让环保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国内外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了。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1、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环保宣传。
教学中,我从浅显易懂的课文入手,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教学儿歌《小鸟》、《两只鸟蛋》时,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们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童话故事《松鼠和松果》时,让学生们体会到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
《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的学习,则让学生们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从而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2.通过班内一系列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单元时,环保意识渐渐的在学生心里萌生了,他们还在我的带领下参加了一系列的环保实践活动:记环保日记,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快乐周刊“我做校园美容师”的调查问卷,邀请班内家长们参加的以“让地球更美”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清除白色垃圾……一时间,环保问题也成了孩子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就这样,孩子们再不知不觉中,愉快的接受了环境教育,并且表示一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3.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学教育,在美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体遗产,祖国的语文文字丰富多彩,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从中感悟到文字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懂得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有的,它随时随地会因为我们的不珍惜而离我们而去。
例如,我们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绘的图画等等,领略激发作者美好情感的大自然的美丽壮观的景色,结合现实生活中,这种先人们曾经见到的自然美景,我们有的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再见到了,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保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渗透环保教育的重任。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素养,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1.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元素,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寻找与环保相关的教育点。
例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大自然;在寓言故事、科普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生态观念。
2.创设环保教育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环保教育情境,将环保知识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演讲、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环保教育。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环保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环保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环保宣传活动、垃圾分类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案例分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渗透环保教育: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遭受破坏的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2.课文讲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中提到的地球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地球,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例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分类投放垃圾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通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作文训练等多方面的结合,将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境责任感。
一、引言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环保教育。
二、环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环保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环保行为:通过实际的环保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环保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
提升综合素质:环保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实践方法1. 利用课文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环保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
例如,在《草原》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草原的美丽与脆弱,进而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开展环保主题阅读活动选择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地球的故事》、《小鹿斑比》等,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具体的环保措施。
3. 进行环保主题作文训练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环保相关的作文题目,如《我心中的绿色家园》、《一次环保行动》等,通过写作锻炼学生的环保思维,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 组织环保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捡垃圾、参观环保设施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5. 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环保教育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环保纪录片或动画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10篇

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掌握课文中的环保基础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介绍环境现状及环保基础知识。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
语文学科中的环保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难点:如何将环保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用于展示环保教育短片。
黑板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
教学软件:PPT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于环保的基本认知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保知识。
学生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
六、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环境问题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关注。
讲授新课:通过PPT展示,系统介绍环保知识,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列举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小组报告,指出其中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建议。
八、作业布置:收集一篇关于环保的新闻报道或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想。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做到环保,并制定一份行动计划。
推荐阅读关于环保的书籍或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我注重将环保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动。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策略,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保知识。
在评价方面,我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环保行动。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识到环保教育需要不断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关注环保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内容、作文题目等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话题,并
树立环保意识。
例如,在阅读《小小环保家》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垃
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环保的关注和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环保
类的作文题目,如《我和环保》、《我身边的环保小卫士》等,帮助学生通过文学写作的
方式表达对环保的认识和关注。
二、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环保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榜样。
例如,在上课
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掉电灯,合理使用电器设备,从而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环保
习惯和责任感。
三、启发思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环保行动所带
来的好处和意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环境问题的根源,从而培养他们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教师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
只有在
多方面的渗透和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唤醒学生内心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让他们成为
可持续的环境保护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而环境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文来渗透环境教育,比如选择一些描写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并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作文、诗歌等形式来渗透环境教育。
学生可以写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环境的关心和热爱,也可以创作一些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赞美自然之美,警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来渗透环境教育。
比如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野外写生活动,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播环保理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珍爱大自然的情感。
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增强他们的环保知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环保守护者。
渗透环境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良好品质,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选取适合的课文,设计相关的作文和诗歌,组织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环境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也能够了解环境问题,坚持环保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随着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小学时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的最佳时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如何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环境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课文、作文、阅读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小就了解环境保护、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如通过阅读关于环保的文章、报道等,引导学生了解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呼吁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班级、家庭、社区做起,共同抵制不良环境。
二、促进环保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教育、情境教育、游戏教育等途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环保习惯。
如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好习惯;教育学生把垃圾分类,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校园植树节、地球日等,既锻炼学生体能,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培养环保责任,让环保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环保认知的现状和程度,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和环保理念,让环保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小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这份责任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这将是孩子整个后续的生活方式。
四、养成关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文化自觉人与自然是共生共生的关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让学生深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尊重大自然,学会赞美大自然,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而形成关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文化自觉。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形成环保习惯,树立环保责任,养成环保文化自觉。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地参与环保活动。
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巧妙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下面,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一、在阅读中培养环保意识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环保的文章或故事来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发现环境问题,并从中领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我们可以选用《小燕子和大峡谷》这篇文章,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和意义,并从中领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科普读物,如《我们的地球——一个不可思议的星球》等,来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为环保尽一份力。
二、在写作中引导环保行为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并发挥自己的创意,想出一些环保实践行动。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城市环境的“脏、乱、差”,并提出一些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方法,如垃圾分类、公共场所卫生、绿化环境等。
通过这样的写作,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还可以积极地思考和行动起来,为环保尽一份力。
三、在课堂中进行环保实践活动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些环保实践活动,如亲子垃圾分类比赛、环保手工DIY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小时候环保意识的提高。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
而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巧妙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有些语文教师认为环境教育是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事,语文学科很难渗透。
其实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很有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语文教学中那些”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佳作,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往往并不鲜明显露,而是尽可能的隐含起来,让作者去体味、去思索、去挖掘,所以环境教育,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由辞以通其道”。
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地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呢?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分析课本,挖掘环保素材小学语文课本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不过,教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如《蛇与庄嫁》、《太阳》、《只有一个地球》、《桂林山水》、《草原》、《林海》、《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些文章具有显性,明眼人一看就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
在教《蛇与庄嫁》一文时,教师用类比法直接导入:古时候,普鲁士一个国王看到自己十分爱吃的即将成熟的樱桃被麻雀啄食,勃然大怒,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麻雀,这下麻雀可遭受了灭顶之灾。
后来麻雀倒是消灭得差不多了,可是樱桃却被害虫吞食一空。
这个故事表明了”樱桃--麻雀--害虫”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蛇--田鼠--庄稼”是异曲同工的,告诉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惩罚。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是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环保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加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
下面就介绍一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用环保主题的文本作为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选材可以选择具有环保主题的文章,例如反映自然生态的变化、讴歌大自然之美、呼吁保护环境的作品等。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能够增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文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对环保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写作或口语表达任务,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演讲稿或辩论,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环保问题,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引导他们践行环保行动。
三、学习环保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与环保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加他们与环保相关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教授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教授有关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方法等。
四、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观察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观察和体验,例如带领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公园、湖泊等地参观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措施;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环保教育,使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互促进。
引导学生热爱环境、关注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促使他们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

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当今世界,台风、海啸、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断,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层出不穷,非典、甲流感等流行性急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追溯其根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有关联。
为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旁贷。
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面的一点粗浅的作法。
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我的作法是: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
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了这个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整个生物界遭到灭顶之灾。
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环境教育的结构,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手段把未来与现在的公民培养成为21世纪创造人类更好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他们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
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
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真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尝试“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本文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以教材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二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网上收集资料,激发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三是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
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
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保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虽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有机进行环保教育的课文,但很多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环保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环保教育是“软指标”,升学率是“硬指标”。
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往往撇开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环保观念,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的实用主义,认为唯有考出的高分数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敲门砖。
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到了环保教育,但也常常只是浮光掠影式地点到为止,没有使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引起共鸣,这种做法,当然不可能达到环保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地渗透环境意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这其实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在这一方面做了以下尝试:一、以教材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而又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以这些课文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受到环保教育。
例如,在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理解作者既希望所有的人都来观赏美丽的青海湖而又有些疑虑的矛盾心情呢?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就对青海湖的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20世纪,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的小范围发展成地区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了。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环保大军的先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也是最方便实施环境教育的地方。
语文老师应该充分用好手中的课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例如,在教《都市精灵》《幽径悲剧》等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妙构思,品味语言中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工业比较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大中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大家直观感受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也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如在教《环球城市风行绿墙》的时候,我就用它和《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进行比较,重点抓个“绿”字,倡导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绿色”的标兵。
二、利用课外辅导渗透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
一些事实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据有关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每年消耗资源占全球的80%。
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如此,那么,对全球生态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青少年是环保的生力军,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还要在课外辅导中渗透。
实践课上可以带学生到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走走,让大家感受美、体验美、保护美。
阅读课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关于环境道德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中国的环境状况,逐渐渗透环保意识。
三、在活动中渗透如果说课堂上渗透的环境教育是理性教育的话,那么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践活动活动就是感性的教育。
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设计可以操作的环保实践活动。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教育是培养未来环保意识的关键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成为了语文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传递环保理念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理念,例如《红楼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山海经》中对自然生态的描述等。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选取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关注环境保护。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感受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呼吁,从而推动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二、以环保主题作文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可以设计或引导学生撰写环保主题的作文,例如《我的家乡河流的变化》、《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等,让学生思考、感悟环保问题,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环保观念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进一步推动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三、以环保主题诗词鉴赏培养学生情感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融入了大量关于自然、环保的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经典的环保主题诗词,例如《登鹳雀楼》、《春夜喜雨》等,让学生通过鉴赏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诗词的鉴赏,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深刻体会到环保对社会的重要性。
四、以环保主题读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的读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涉及环保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或相关科普读物,如《环保小卫士》、《生态小马匹》等,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激发对环保的兴趣和关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探讨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以环保主题话剧演出引发学生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话剧表演是一种具有表现力的文学艺术形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写环保主题的话剧剧本,通过角色扮演、情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环保活动的过程,培养环保的实际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尝试一、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而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滞后生效的作用。
从地球的危机来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面临着危机,人类的自然家园——地球面临着危机,当人类背着沉重的包裹迈入新世纪之时,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例如,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的一座小木屋的墙上贴着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惟一的地球家园已是遍体鳞伤: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污水横流,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大气污染使我们看不到蓝天,呼吸不到新鲜、洁净的空气,地球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
总之,生态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目前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尚未能对环境状况作出相应的警觉。
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环境意识教育是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变革,包括人类价值观以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其中以新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的环境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必须开展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同时探索一条语文学科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教学方法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原则1、素质中心原则:立足于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意识,陶冶学生爱我地球,爱我家园,爱我校园的思想情操。
2、适时性原则:注重及时展现社会的新发现,讨论社会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
3、灵活性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地区优势,注重体现乡土人文特色。
4、创造性原则: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语文课堂中实施环保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1、方法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魅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学的方法很多,有直观法、描述法、有景入情法、对比法、带入法、古诗文品赏法等等,笔者在这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直观法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环境教育。
例如我们在教语文第三册郑文光写的《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创设一幅天空图片,并伴以音乐,图片与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图片中优美的自然环境,然后提问: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也还是这样优美吗,现在遭到了哪些破坏呢?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文字内容播放给学生看,请同学看下面一段文字内容:今年春夏之交,强沙尘暴不断袭击我国北方一些地区。
据统计,这样的沙尘暴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
从这段文字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并谈谈你的想法?(结论是强沙尘暴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呈急速上升趋势。
)教师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同学看到了我们现在生存的地球遭到了严重破坏,应该行动起来,拯救地球。
(2)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写环境的地方,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有关描写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当地的环境再现学生的眼前。
如我们在教《向沙漠进军》第三自然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
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
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材料,课堂教学时不能一晃而过,教师可画龙点睛地指示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又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
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向学生提问:你们到过现在的绍兴吗,绍兴现在的环境是否还是鲁迅笔下这样的自然景色呢?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向学生灌注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把学生学习的心境与环境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对比法对比,是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它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认识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我们在教第五册宋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一文中"……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教师可点拨:古代洞庭湖周围有虎,现在有吗?《水浒》中武松景阳岗打虎,现在山东境内有吗?没有!为什么呢?人口多了,生产发展了。
开荒伐木,生态环境被破坏,食物链被毁,虎就无法生存了。
98年,长江流域还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到了破坏。
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学到课本知识,也了解到了课本以外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了大自然,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行动起来,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自觉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
(4)古诗文品赏法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
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
例如我们在教初中第六册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时,文中写的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作者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第五册宋代范仲淹写的《登岳阳楼》一文中,作者所写的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
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根据美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表现美,以期陶冶。
2、途径我们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途径很多,有(1)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2)参观考察活动;(3)社区环保活动;(4)参加全国、市、区各种环保活动和环保竞赛;(5)环境和资源日纪念活动等等,笔者在这儿主要介绍两条途径:(1)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开展语文学科渗透,是强化、挖掘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要把教材中凡是能渗透环境教育的渗透点都挖掘出来,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
例如我们在教语文第四册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到过西北黄土高原吗?如果没有,那么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去游历一番西北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句子,这环境美在哪里?一番话拨动了学生爱大自然的情弦,脑中有了一幅大自然的优美的图画,充满了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憧憬,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我们语文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车间去了解实际情况。
例如,使原先认为隆隆的机器声,是工厂生气勃勃的象征,没有意识到它产生的噪声污染已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暑假中可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考察,了解到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危胁,有的已绝迹,有的频临绝迹。
通过考察,组织学生将所见所闻整理成系统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小论文的写作,从考察→整理资料、数据→组织条理→完成小论文,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学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热爱,并进一步促使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和“社区假日小队活动”。
同学们来到社区、走上街头、插挂彩旗及宣传标语、向路人播放环保宣传录音、清扫绿地、捡拾白色垃圾、刷洗电线杆上的非法小广告、废电池回收活动、小手拉大手家庭《绿色生活承诺卡》活动。
春节前,参加社区综合治理报告会,向居民散发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单。
同学们用自己的小行动促进社区、社会的环保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本身的环保意识,也提高提高广大民众的环境意识。
四、结论与思考通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了以下几点结论与思考:(1)使学生懂得了一些最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了有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懂得了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当代和后代的严重危害,对我国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