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古诗简介
《水调歌头·焦山》是南宋词人吴潜创作的一首词。

上片写景色十分壮阔开朗,下片怀古而生尘世之慨,但总体上并不消极。

该词在写作上由写景、怀古和抒情三部分组成,一气舒卷,自然浑成,语言运用明净圆熟,意境高远清新。

翻译/译文
镇江城像铁翁一样,金山焦山隔江相对。

万里长江向东流去,风吹浪涛。

天边孤云来来去去,水边孤帆来来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远处峰峦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图画却难以描绘。

隋灭陈,宋与魏又隔江相望。

在历史长空中,回想历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

只要水草边的鸥鹭,不管人世变迁,都在天空中翻飞。

还争取什么呢,还是辞世归隐为好。

注释
①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屹立长江中。

②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

③金焦:金山和焦山。

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④晓吹:晨风。

⑤岫(xiù):峰峦。

⑥混隋陈:混:统一。

这句说隋灭陈,南北统一。

⑦分宋魏:南朝刘宋与鲜卑族拓跋氏的魏对峙。

⑧孙:孙权。

曹:曹操。

⑨痴绝:指回想历代史事时想得出神。

⑩一抹:形容轻微的痕迹。

?举手:分别时的动作。

?谢:告辞。

?尘嚣(xiāo):指尘世。

尘:尘世、人间。

嚣:市集,做买卖的地方。

创作背景
该词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1238-1239)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镇江风景壮丽,地处吴头楚尾、南北要冲,自古即兵家争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区。

这里的古迹和流传的佳话很多,形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文人到此,无不受到强烈感发。

该词就是吴潜在此环境下创作的。

赏析/鉴赏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
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

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

“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

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

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

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

这九个字极省净地表现出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场面壮烈的'战争?镇江,她在南北对峙的历朝历代战略地位何等重要,而今她又是抗击蒙古的江淮重镇,而自己就任职在这块“古来征战地”!“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作者从历史的遐想中清醒过来,倚立江岸上,不禁感慨万千了。

作者对历史无限追忆,“天下英雄谁敌手”,能在这里一展宏图,多好!可是,面对现实,官小权轻,难有用武之地,何必想入非非呢!正如他同时写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所言:“郗兵强,韩舰整,说徐州。

但怜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

欲破诸公磊块,且倩一杯浇酹,休要问更筹!”这就是他此时的心情。

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鸥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将作者的心也带到了“青霄”之上。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这是他的想象、他的愿望:我怎样也能象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呢!切不可从此句认为作者有避世之哀。

这只是他失意时的慰解之词,他怎能轻易抛弃自己的壮志呢?
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呵成,显得十分自然。

作者用明净、圆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豪迈、开朗的胸襟。

读起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

因此,可以说吴潜是晚宋一个重要的词人。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2
水调歌头·焦山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翻译
镇江城像铁翁一样,金山焦山隔江相对。

万里长江向东流去,风吹浪涛。

天边孤云来来去去,水边孤帆来来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远处峰峦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图画却难以描绘。

隋灭陈,宋与魏又隔江相望。

在历史长空中,回想历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

只要水草边的鸥鹭,不管人世变迁,都在天空中翻飞。

还争取什么呢,还是辞世归隐为好。

注释
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

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晓吹:晨风。

岫:峰峦。

混隋陈:混:统一。

分宋魏:南朝刘宋与鲜卑族拓跋氏的魏对峙。

孙:孙权。

曹:曹操。

痴绝:指回想历代史事时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轻微的痕迹。

举手:分别时的动作。

谢:告辞。

尘嚣:指尘世。

尘:尘世、人间。

嚣:市集,做买卖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的词作。

上片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

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

首二句写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势。

接着两句写夹在金山、焦山之间的江水:万里江流从东边滚滚而来,伴着晨风,卷起惊涛骇浪。

“注”“卷”两字用力极大,突显江水浩大的声势,衬出山水相问的壮丽景致。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将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境界是非常开阔的。

词人还没有看够山和水,“远岫忽明晦”的景致又映人眼帘,“忽”字体现出“明暗”的瞬间性,这刹那间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词人多少兴奋。

“好景画难描”一句收束上片。

词人上片全在写景,但仍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

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

词人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开
解自己。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词人艳羡江边鸥鹭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高,直飞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间兴废。

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

全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三者为一体,层次分明,语言纯熟,意境开阔,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该词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1238-1239)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镇江风景壮丽,地处吴头楚尾、南北要冲,自古即兵家争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区。

这里的古迹和流传的佳话很多,形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文人到此,无不受到强烈感发。

该词就是吴潜在此环境下创作的。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宋代〕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译文:
镇江城像铁瓮一样,金山焦山隔江相对。

去里长江向东流去,风
吹浪涛。

天边孤云来来去去,水边孤帆来来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远处峰峦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图画却难以描绘。

隋灭陈,宋与魏又隔江相望。

在焦史长空中,回想焦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

只要水草边的鸥鹭,不管人世变迁,都在天空中翻飞。

还争取什么呢,还是辞世归隐为好。

注释:
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屹立长江中。

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

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晓吹:晨风。

岫(xiù):峰峦。

混隋陈:混:统一。

这句说隋灭陈,南北统一。

分宋魏:南朝刘宋与鲜卑族拓跋氏的魏对峙。

孙:孙权。

曹:曹操。

痴绝:指回想焦代史事时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轻微的痕迹。

举手:分别时的动作。

谢:告辞。

尘嚣(xiāo):指尘世。

尘:尘世、人间。

嚣:市集,做买卖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的词作。

上片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

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

首二句写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势。

接着两句写夹在金山、焦山之间的江水:万里江流从东边滚滚而来,伴着晨风,卷起惊涛骇浪。

“注”“卷”两字用力极大,突显江水浩大的声势,衬出山水相问的壮丽景致。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
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将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境界是非常开阔的。

词人还没有看够山和水,“远岫忽明晦”的景致又映人眼帘,“忽”字体现出“明暗”的瞬间性,这刹那间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词人多少兴奋。

“好景画难描”一句收束上片。

词人上片全在写景,但仍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

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

词人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词人艳羡江边鸥鹭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高,直飞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间兴废。

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

全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三者为一体,层次分明,语言纯熟,意境开阔,耐人寻味。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水调歌头·焦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