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教育历史和课程设置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世界史内容照搬苏联的体系。
1956年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课程重新恢复了螺旋式设计,内容上形成自 己的体系和特色,是历史课程的“黄金时期”, 但也存在分量过重、内容偏深的问题。
2009年9月
1958-1976遭到破坏阶段

受政治运动的冲击,课程内容大幅“砍”、 “换”,甚至以“三史”代替通史,以访 问“四老”代替上课。 1963年课程设置改为直线式,文革中课程 内容主要是“农民起义史”、“儒法斗争 史”、“党内斗争史”和“国际共运史”, 课时也毫无保证。
2009年9月

趋向

初中课程整合,如开设综合人文科,2002 年中国历史被归入“个人、社会及人文教 育”领域内,面临冲击。
2009年9月
课程观的改变

强调过程 拆除学科界域


不断变动、不断更新
利用多种媒体组成复合的教学媒体
2009年9月
作业

1.了解历史教育和历史课程设置的概况 2.准备导入教案和导入试讲
一、清末中学历史课程

洋务运动建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 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近代训练一技一艺中 等专门学校。

有“读各国史略”、“读英文(包含历史)”历 史处于从属的地位,内容也不完整。 《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历史课成为中小学的必 修课程。

2009年9月
特点:

中国史明显多于外国史,突出的是忠君爱 国教育。历史知识的选择,限于传统的 “帝王将相史”和合乎“致用之道”的内 容,其知识范畴比较狭隘。 已经注意由浅入深地设计,符合现代教学 原理。
2009年9月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1996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形成新 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框架。 特点: 双循环、螺旋式、层次性; 有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多样化; 理科生没有选择,变动过于频繁。
2009年9月

四、台港地区中学历史课程

1、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2、 香港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2009年9月
二、民国时期中学历史课程
北京政府时期
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中国史和外国史各 占一半,基于“普通教育”和“健全国民” 的宗旨,重点是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 也体现了进化论思想。
1922年壬戌学制——分成初高中学两级,课 程采用选课制和学分制。采用中外史合编 的方式。初中教学目标为“以研究历史的 方法指导学生”,高中历史强调对世界文 化的了解,强调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的结
2009年9月
国民政府时期

1929年公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外通史,课程设计变 为循环式,课标设计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 握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1940年增加许多与“抗战”相关的内容, 初中中外历史的课由2:1调为6:1,高中 调为2:1。 1948年的“标准”将初中外国史与中国史 混编,高中分别编写,内容压缩。
2009年9月


存在的问题

世界史知识不够完整。

台湾史穿插在中国史中比例较大。体现了 台湾既有文化寻根的一面,又有台湾当局 寻求台独的政治趋向。
2009年9月ຫໍສະໝຸດ 2、 香港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包括中史科和历史科。 中史科以叙述从商朝到近代的政治史为主, 专题史或文化史为辅,由浅入深,构成 “螺旋式”结构,强调详近略远,直至 1976年,非常重视文化传统。 历史课主要讲授近现代世界历史,不设计 上古中古史,采用“直线式”结构,重视 史学概念和方法的习得,注意培养学生历 史学习的能力。

2009年9月
1977-1991拨乱反正阶段

1978年制订《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采取 了直线式设置,课程有“左”的痕迹,但 对恢复历史课程有积极的作用。 1990年颁布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恢复螺旋式设计,高中分必修和选修两部 分,有实质性的改变。

2009年9月
1992-2000改革发展阶段
建国初年:学苏联经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五十年代后期:历史教育政治化

文革期间:历史教育成为斗争的工具
2009年9月
四、二十年变革的评述

改革之初:建立新秩序 八十年代:三项任务,改进教学方法


九十年代:教科书审定制,存在的问题
新 世 纪:新课程改革。
2009年9月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程的演进
2009年9月
1、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从20世纪50至90年代,均开设中国史和外 国史课程,采取螺旋式排列。

1994年发布、1997年实施的《国民中学课 程标准》,在内容、目标、时间分配等方 面有较大的改变。
2009年9月
2003年印发《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
程纲要》,初中开设“社会”课程 (历史+地理+公民),但未真正整合。 “社会”中“人与时间”主题属于历 史的内容,按照家庭史→学校史→社 区史→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顺 序依次展开。“社会”的课标是“十 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涉及认知、情 意、技能三个层面。
2009年9月
新世纪改变社会反响:

——国家主体性立场丧失。 ——反对取消独立的历史课程。

——历史在“社会”中所占分量少。
2009年9月

1995年颁布新修订的《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 准》,历史课程的修订幅度最大。
高一为历史(本国史);高二为世界文化 (历史篇);高三上学期为中国文化史,下 学期为世界文化史。只有高一历史为必修, 其余均为选修。从时间分配看,中国史 56.3%,外国史43.8%,但不实行文理分组。 以专题方式编排,课标要求达到4项目标, 除国家教育、民族教育外,更强调历史学本 身的价值和世界意识,重视公民教育和历史 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年9月


特点:

就课程编排而言,经历了一个从通史到专 史再到通史的嬗变。

世界史教学受到削弱。
课程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2009年9月
三、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
1949-1957奠定基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受苏联影响:


一是先教世界史,后教中国史;
二是历史课程改为直线式编排,初中讲授中外古 代史,高中讲授中外近代史;
第二章 历史教育和历史课程 的历史
第一节 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历史课程设置历史
第一节
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
一、千年传统的追溯
远古时期:十口相传为古
祭师、盲瞽保存传播部落文化
春秋战国:开始用文字保存王朝史
西
汉:儒家经学成为主课
史籍丰富,历史教育相对落后

元:通史研究,蒙学,大众化文娱传
史(孕育近代教育的萌芽)
2009年9月
二、百年探索的扫描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加重民族危机 清 末:戊戌变法宣告经学时代的结束 癸卯学制是真正历史教育的开始 (当权派张之洞“新旧兼学中体西用” 在野派梁启超运用社会进化论)



初:历史教育者不断探索
抗战时期:关注历史教育达到高潮
2009年9月
三、三十年重建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