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工具】: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情景导入
小实验:1.如图1所示,移动凸透镜或光屏板的位置,使窗外景物或窗户在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倒正等情况
2.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

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实验1中可以在屏上看到远处物体倒立缩小的像;实验2中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
师: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讨论并表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形成?为什么会出现倒立的像?……
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其余问题留在课下和今后的课中加以解决。

(板书: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猜想与假设:
(猜猜看,试试看)
(1) 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叫它……?
(2) 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
(3) 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
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字: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置并同步移动,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移动凸透镜,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到课本上的字的距离相同,像的情况怎么样
(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引导他们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像的大小不同,像的正倒也不同;指导性的活动,使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成像与焦距有关)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一段时间去找原因
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课本上的字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很好!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其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实际上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三)制定实验计划
1.检查并装配器材
各组同学对照实验报告检查桌面的器材,了解器材的作用,了解光具座的用法。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

2.器材的调节
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作用: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实验过程
(一)实验步骤:
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
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探究过程中较难的环节,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以提示和帮助,使学生对实验的器材和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实验较顺利地进行。


(二)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的大量数据汇集于表格中。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记录表格:
(三)分析论证
生:根据成像的情况,数据可分为三类:一、倒立、缩小的像;二、倒立、放大的像;三、正立、放大的像。

师: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若学生找不到2倍焦距这个分界点,教师可提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板书结论。

) 师:成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结论) 师: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说明:对数据首先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分析论证的难度,分析论证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实验后总结:凸透镜成虚像时,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所成的像也逐渐变大,但不能成在光屏上,而且始终是正立的。

◆课堂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 1.22.121⎧⎪
⎨⎪⎩
当物距大于倍焦距时:
当物距大于倍焦距小于倍焦距时:3.当物距小于倍焦距时:
◆ 练习作业设计
1.(2022,山东,3分)如图2-13所示,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
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

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 图2-13
B 点拨: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A B C D
2.(2022,广东,3分)如图2-37,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

这个透镜是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________ (只需填写一种)。

图2-37
凸;会聚;幻灯机(或照相机、放大镜、投影机)点拨: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3.(2022,常德,3分)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
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A.无法成像
B.呈现放大、正立的像
C.呈现放大、倒立的像
D.呈现缩小、倒立的像
C 点拨:当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
1倍焦距但小于2倍焦距,当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后,物距变为在1倍焦
距到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