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黄钟人月圆》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瓒《黄钟·人月圆》赏析
人月圆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齐木苍苔。

当时月明,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

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

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

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①越王台:当是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

②鹧鸪啼处: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里用其意,而以“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烘托其荒凉的景象。

③青山故国“二句:故国已成青山,乔木已长苍苔,极力形容其荒凉寂寞的景象。

④素影:指明月。

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

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趾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

江苏无锡人。

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

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

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

著有《清閟阁集》。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

”二哥(同胞)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
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

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

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

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

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

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

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

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

此时,他开始信仰
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

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

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

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

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

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

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

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疾,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

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

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周南老撰墓志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