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偏旁异名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偏旁异名问题探析
作者:郭照川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2年第10期
摘要:命名主体不一、命名角度多样以及规范化程度低导致偏旁异名现象的存在,这给识字教学带来干扰。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整理规范,但同一偏旁存在不同名称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消除。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现代汉字形体、面向学生实际、照顾名称的系统性等原则做出选择。

关键词:偏旁;名称;原因;原则
偏旁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掌握偏旁主要是着眼于其组字功能,但这期间不可避免的要伴随着对偏旁的称说,因此掌握偏旁的名称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之一。

在这方面,偏旁名称的不统一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扰。

以下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一、偏旁异名问题的现状
偏旁是个传统的术语,用于指称合体字的直接构成成分,当代的汉字研究中更多的用“部件”这个说法。

偏旁指合体字的直接组成部分;而部件则包含整字以下、笔画以上,各个层级上具有构字功能的部分。

可见部件的内容可以涵盖偏旁,一级部件也就是偏旁。

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更多使用“偏旁”这个说法。

偏旁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这决定了它不能完全规范统一,其表现之一就是一个偏旁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名称。

这种状况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很容易发现,如《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为同一偏旁确定的名称就不完全相同。

偏旁“勹”,《现汉》和《规范词典》称“包字头”,《规范》叫“句字框”;“亠”,《现汉》称“京字头”,《规范词典》叫“六字头”,而《规范》叫“玄字头;“囗”,《现汉》叫“国字框”或“方框”,《规范词典》叫“国字框”,而《规范》称为“围字框”。

以上三种材料都是教学中需要参照的,它们的不统一会让师生无所适从。

这种情形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给教师教学造成困扰。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同一偏旁的称呼也不尽相同。

目前已有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做了专门探讨,如王满满对沪教版、北京课改版、西师大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偏旁部首的命名情况进程调查后发现“各版本教材中存有很多偏旁部首命名混乱不一致的问题”。

周美玲对人教版、苏教版、语文出版社版和北师大版四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教材中汉字部件名称整体大致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但也存在着汉字部件名称比较混乱,
分歧较大,同一部件在同一套教材或不同的教材中名称很不一致。

”可见,偏旁名称的歧异是个普遍的现象。

这种状况的存在给教师教学造成了干扰,面对几个名称有时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偏旁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从而发现症结,找出办法。

二、偏旁异名的原因
偏旁的前身是独立的字,有自己的读音,不需要另外命名,但是在作为部件参与构字时,其形态和功能都可能发生改变,这就有了重新命名的必要。

这在汉字形体“隶变”以后的今文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偏旁的异名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名主体不一
文字是一种社会性的事物,是普通使用者的自发创造和权威力量的规范整理共同起作用的产物,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

”文字是这样,构成文字的偏旁也如此。

为了识字或记忆的需要,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称呼构成汉字的部件。

这些名称如果流传开来,就成为某一个偏旁的专名。

这种源于普及领域的命名必然是多主体的,理论上每个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偏旁确定名称。

这决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多样的。

这是偏旁名称不统一的主观原因。

(二)命名角度多样
偏旁命名总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包括功能、位置和形态三个方面,着眼的角度不同,确定的名称也就会不同。

1.命名标准不统一。

面对同一个偏旁,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就可能有的名称。

如“罒”,有“四字头”和“罗字头”两种叫法。

前者是基于其本身的形态与“四”相近,而后者则着眼于其在“罗”字头部,是基于其在整字中的位置。

又如,“囗”有“方框儿”“围字框”“大口框”三种叫法,都是基于其“框”形特征,不同的是第一种叫法直接突出其外在形态是方形的,第二、三种叫法则是通过具体的字形来比附,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基础字,所以得到的名字也不相同。

2.代表字不统一。

偏旁命名往往要以一个代表字为基础,由于同一个偏旁可以在不同的字中出现,如果不同的人在为同一个偏旁命名时选用了不同的代表字,自然也就会造成同实异名
現象。

如“亠”有“京字头”“玄字头”“六字头”三种,三个名称叫法的命制原则一致,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基础字。

3.部位判定不统一。

依据在整字中所处的部位命名是常用的方法,这种命名方式的好处是形象直观。

有时候面对同一个偏旁,不同的命名者认定的部位可能会不同,这也是造成偏旁名称歧异的因素之一。

如“勹”,有人称作“包字头”,有人称作“句字框”,就是对其在整字中所处位置的认定出现差异造成的。

另外,偏旁不是现实的交际单位,对文字的使用不发生直接影响,所以社会对其统一性的要求不十分迫切。

这也是造成长期以来偏旁名称不一致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新中国建立后对偏旁名称的规范
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大力普及汉字,在这种背景下统一偏旁部首的名称就成为迫切需要。

迄今为止,系统、成规模的偏旁规范活动有两次。

(一)开展关于统一偏旁部首问题的讨论
20世纪60年代以《文字改革》杂志为载体进行了“关于统一偏旁部首名称问题的讨论”,从1961年到1966年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最后制定了一个《偏旁部首名称表》(初稿),为41个偏旁部首规定了名称。

这次讨论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统一汉字偏旁部首名称的必要性。

在当时来说,这主要是出于汉字教学的需要。

另外,随着简化汉字的推行,产生了一批从前未曾有的字形和偏旁,这些新的偏旁也有命名的需要;二是确立了根据偏旁在整字中所处位置命名的基本原则,即“上‘头’下‘底’,左‘旁’右‘边’,内‘心’外‘框’,中‘腰’四‘角’”。

这次讨论在理论上有很大的收获,但具体效果却不理想,最明显的体现是给同一个偏旁赋予了多个名称。

如“耳”,有“耳朵旁”“耳朵边”“耳朵底”和“耳朵头”四种叫法。

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掌握的难度。

可以说这次讨论推进了偏旁规范化的进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颁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试行)
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试行),对现代汉字的部件进行系统整理。

如前所述,一级部件就是偏旁,所以对部件名称的规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对偏旁的规范。

该《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在对3500个常用汉字进行逐一切分的基础上归纳出514个基础部件,按照事先确定的“命名的规则”给每个部件都赋予了名称。

这514个基础部
件基本涵盖了识字教学中常用的偏旁部首,因此可以说,《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对于偏旁名称的统一是有价值的。

按说只要遵循《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就能解决大部分偏旁的“同实异名”的问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2009年《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正式出台以来,已过去了13年,而不同版本的教材、各种权威的工具书以及其他的一些材料中,偏旁名称不统一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这说明这个问题并没有随着国家法定文件的出台而得到解决。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可以从多方探讨,这里我们更关注的是偏旁的名称并没有因此而得以完全统一这个事实。

总之,上述两次规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偏旁同时具有几个名称的现象还广泛存在。

教师在教学中仍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需要教师自己寻找应对的办法。

四、当下教学过程中确定偏旁名称的原则
偏旁名称规范化是大趋势,《规范》就是为此而制定,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此为依据。

当然,目前这个文件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事实。

如果确实需要我们在不同的偏旁名称中做出选择,可以参照以下原则。

(一)立足现代汉字形体
识字教学要立足现代汉字,即简体楷书,不必一味去追求字源。

据此我们就要优先选择与现代汉字字形更相贴合的偏旁名称。

如“玩”字左边的偏旁,一般稱作“王字旁”,而《规范》称之为“斜玉”,后者即是从字源的角度考虑的。

这自有道理,但在现代汉字中,“玉”已把这个形体让给了“王”,因此称之为“王字旁”更符合一般人的认知,称之为“斜玉”反倒不够形象。

因此,我们选择“王字旁”这个名称与字形更贴切,从而也就更容易为学生掌握。

(二)面向学生实际
选择偏旁名称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通俗易懂。

如“彡”在《规范》将之作为独用的字,读作“<K:\廊坊师范\语文\2022年度\10期\shan.eps>”,这过于生僻,不利于小学生接受、记忆,不如按照习惯叫做“三撇”更简洁通俗。

识字教学主要面向小学生,不能要求他们都去理解字源。

像“彡”这样生僻的字,在现实中没有使用价值,教学中却作为一个独立的字去教,白白增加学生的负担,得不偿失,不如径直称为“三撇”,生动形象而又简单明了。

(三)照顾名称的系统性
偏旁命名要尽可能保证预先确定的命名原则彻底贯彻,实现名称的系统性。

如“刂”或称“立刀”,或称“立刀旁”,或“称立刀边”,哪一个好呢?如果认同“左边右旁”的命名原则,则叫“立刀边”更合理,因为“刂”只出现于整字右边。

又如“亠”有“京字头”“六字头”和“玄字头”三种
叫法,这些名称的命名依据是一致的,差异在代表字的选择上。

这时就要考虑“从俗从简”的原则,通过比较会发现,“六”最简单、最常用,所以“六字头”这个名称也就是最理想的。

参考文献:
[1]王满满.小学语文教材中偏旁部首名称规范问题探讨[J].课程教学研究,2014(10).
[2]周美玲.四部语文教材汉字部件名称规范化调查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4).
[3]鲁迅.且介亭杂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倪海曙.偏旁和部件[J].文字改革,196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廊坊市小学语文教师汉字学素养调查与研究”的成果,立项编号为JCJY202118】
作者简介:郭照川(1976—),男,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研方向为汉字理论与汉字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